焦艷紅
摘 要:文章概述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煤焦行業新產業系統的建設與發展的意義,對煤焦系統新產業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對煤焦行業新產業系統的建設與發展機制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煤焦行業 新產業 發展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267-02
工業新型化是推進煤焦行業轉型發展的根本舉措,是實現跨越發展的主要依托。新產業系統作為煤焦行業工業新型化的有力支撐,應當緊跟煤炭主業發展步伐,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合理化、高級化拓展,積極推動煤焦行業由單一煤電“基地”向立體能源“中心”轉變。
一、煤焦行業做強做大優新產業系統的意義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煤焦行業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把積極推進新產業系統的快速健康發展作為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主要依托和強力支撐,做強做優新產業系統。
1.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煤炭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高產量和浪費煤炭資源行為帶來的后果是煤炭資源枯竭。長期以來,煤炭行業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嚴重束縛了其動力和活力,導致其核心競爭力匱乏,產業多元化經營格局尚未形成。隨著煤炭市場的逐步放開,如果繼續沿用這一模式,煤炭企業將很難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與其他企業分庭抗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經成為煤炭產業發展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和必然趨勢。
2.新產業系統快速健康發展是煤焦行業戰略發展的強力支撐。煤焦行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在于切實貫徹“以煤為主,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的方針,要圍繞煤,延伸煤,跳出煤,更新發展理念,全力推進工業新型化建設,逐步從“一煤獨大”向“以煤為本,相關多元化”轉變,最終實現煤炭支撐非煤、非煤反哺煤炭的產業轉型,為煤焦行業戰略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3.新產業系統快速健康發展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相對于煤焦行業煤炭主業而言,新產業系統的發展規模與速度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也要看到,煤焦行業煤炭主業發展為新產業系統提供了雄厚的物質、資金、人才、技術等多種基礎資源優勢,新產業系統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前景。煤焦行業要充分利用這種優勢,使新產業快速趕超煤炭主業發展步伐,做強做優新產業系統,為煤焦行業轉型跨越發展貢獻力量。
二、煤焦行業新產業系統發展狀況分析
煤焦行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非煤比重偏低,對新產業系統發展缺乏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機制體制活力不足,管理體系不夠完善,資源回采率和資源利用率低,各產業板塊聯合發展能力較差,企業研發和創新能力弱,部分產品技術含量低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煤焦行業新產業系統發展潛力和優勢的有效發揮。
1.組織結構不合理、非煤比重仍然偏低。煤焦行業組織結構不合理、非煤比重偏低,非煤產業的發展沒有得到充分重視,部分產業板塊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有些生產工藝仍然比較粗放,加工層次較淺,副產品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資源采出率、綜合利用率較低,如對煤炭開采過程產出的原煤副產品煤層氣、煤矸石、粉煤灰、煤泥等循環利用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發揮。
2.政策扶持和項目投資仍需有力支持。新產業系統發展缺乏系統、完善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新產業系統的快速健康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作為以煤為主業的煤炭企業來講,各種投資主要側重于煤炭生產的建設和開發上,非煤產業投資比重仍然偏低,資金投入依然是新產業板塊發展的“瓶頸”之一。新產業系統的快速健康發展迫切需要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體系。
3.機制體制活力不足,管理體系不夠完善。新產業系統各產業板塊分屬多重和多個部門領導和管轄,各產業板塊的發展缺乏統一協調的整體規劃。企業生產經營的規范化、安全生產的組織、重點建設項目的投入、新產品的開發利用等多方位的需求還需要進一步落實,新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亟需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系統的管理體系。
4.各板塊分散發展,未形成聯合發展管理模式。建筑建材、機電修造、煤化工綜合利用、多種經營、新型運輸、后勤服務等各產業板塊獨立發展,廠點分散,各自為陣,聯系不夠緊密,聯合發展和協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較弱,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沒有形成相關產業鏈條,尚未形成聯合發展的園區化管理模式。
5.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核心競爭力還需進一步提高。各產業板塊受傳統發展觀念與管理思路的影響,一方面對煤炭的依賴性較強,另一方面創新發展的思路不開闊。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發展能力有待加強,在市場競爭中缺乏核心優勢。
三、煤焦行業新產業系統快速健康發展政策的思考和建議
新產業系統的快速健康發展要以產業優化升級,機制體制創新,整合重組傳統產業,積極發展新產業,培育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兼顧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廣園區化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實現集約化管理,使新產業系統形成科學、合理、統一、高效的有機整體。當務之急是要把重心放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找準優勢,抓住特色,促進新產業板塊從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延伸產業鏈,做大產業群,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實現煤焦行業新產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1.調整產業結構,合理規劃布局。要優化產業結構,改變“一煤獨大”的結構現狀。以煤為基,做好煤炭延伸發展的文章,提高新產業系統各板塊的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實現高效、綠色、安全發展。鼓勵煤化工、煤電氣、煤電一體化開發,提升焦炭、電力、建筑建材等傳統產業發展水平,壯大現代煤化工、裝備制造、新型材料、物流運輸等優勢產業發展規模,重點加快節能環保、信息網絡、研發設計、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積極發展瓦斯抽采、煤層氣、煤矸石、煤泥發電、礦井水綜合利用項目;進一步落實有關煤炭、瓦斯等綜合利用優惠政策,鼓勵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抓好潔凈煤技術的工業化應用,發展洗煤、型煤、配煤等多聯產技術,提高煤炭洗選加工程度;加強資源的循環使用,擴展延伸產業鏈條,輸出高附加值產品,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的示范點,建成新產業系統循環經濟園區,以工業新型化推進新產業系統快速健康發展。
2.加大扶持力度,優化投資結構。要實施新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進一步使煤炭資源優勢轉化為新產業系統經濟發展優勢。要加大對非煤產業項目的資金、政策扶持力度,優化投資結構,促進煤焦行業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統籌安排投資布局,避免盲目建設和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堅持上下一盤棋,使各個局部既服從整體戰略安排,又照顧各產業板塊的特殊情況;既能獨立發揮各自優勢,又能形成整體合力。要繼續實施推進項目帶動戰略,抓緊抓好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工業經濟轉型發展,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加快實施焦化、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再造步伐,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新型材料、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提升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努力實現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繼續優化投資環境,積極擴大外部投資和開放程度,著力建設開放平臺,強化區域合作,引進推廣高新技術,提升投資水平。不斷拓展投融資渠道,擴大項目建設資金來源,增強投資活力,尤其圍繞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建設領域,進一步拓展投融資渠道,加大籌集建設資金的力度,整合統籌各類資金。繼續優化投資結構布局,促進產業板塊均衡發展,全面拓展新的投資增長領域和空間,促進新產業系統投資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3.完善機制體制,健全管理體系。加快新產業系統機制體制改革完善,一方面可以推動主業不斷增強競爭力,從而帶動新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各板塊產業間的協作,優化內部市場環境,形成良性循環模式。因此,應當加強對新產業板塊的管理,統籌協調各產業板塊發展關系,建立與煤焦行業相配套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先進體制、活躍機制及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以產權為主題,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構建各板塊和集團整體協調發展格局;以經營為主題,完善勞動、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各板塊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以管理為主題,實現管理方式的升級優化,解決各板塊發展中的能力和效率問題。以好的體制確保好的戰略決策,以好的機制確保好的戰略執行,以好的管理制度確保戰略執行到位。要在用足用活各項優惠政策的同時,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制度體系,逐步實現從政策優勢向體制優勢轉變,及時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促進新產業系統的健康快速發展。
4.加強技術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要立足實際,不斷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要積極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加強基礎研究和戰略技術研究,加快關鍵優勢領域技術研究,掌握產品核心技術,實現重大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的跨越,形成知識、原始創新技術、產業化的有機結合。要集中優勢力量,整合科技資源,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有效集成與合理配置,進一步增強集成創新能力,實現產業核心技術的集成創新與突破。加強科技戰略合作,遵循產學研與自主開發并重原則,繼續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其他相關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強化產學研戰略聯盟。鼓勵、吸引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參與和承接行業及國家級科研項目,開展科技攻關,打造科技創新試驗基地,實現新技術、新工藝的優先使用和專利共享,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上有所突破,要避免重復引進,走引進——吸收——提高——創新的自主創新之路,這是縮短與先進技術差距,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捷徑。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技術,加快高效、安全的新產業系統建設,提高各板塊現代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術和工藝,推動新產業系統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變,提高煤焦行業新產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趙光.高新技術企業經濟風險規避的措施和方法[J]遼寧經濟,2009(1)
[2] 鄧小清,宋金杰,聶曉萌.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3)
(作者簡介:山西西山煤電貿易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長治 030053)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