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浩
供給側改革視域下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洪浩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會議上,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至此,供給側改革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在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武術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2013年,馬云與李連杰聯袂打造的“太極禪苑”正式開業。商業巨頭躋身武術領域,使人們對武術的產業價值刮目相看。事實上,武術作為具有民族情結的傳統體育健身方式,在我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具有相當的人才需求。然而,在當前武術專業大學生就業難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究竟是供給側面出了問題,還是需求側面出了問題,抑或兩者都存在問題,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側面給出了不同的解釋與建議。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主干,具有突出的教育價值和悠久的教育歷史。新中國成立后,武術作為一門學科,被納入高等教育,擔負起了為國家培養武術專業人才的重任。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形成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逐漸顯露出以下四個方面的不足:一是沿襲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造成武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單一,不能充分適應社會需求;二是泛競技武術的教學模式制約著武術個性的張揚,忽視了武術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三是武術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在武術專業教學上主要表現為套路與散打;四是武術教學僅注重對技術動作的表象化學習,淡化了對武術人文精神的傳承。按照經濟學理論供給側也需多樣化,才能滿足需求側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由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模式走向自主創新型發展的模式,推動武術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同步,更好地發揮武術的時代價值;武術教育不僅具有與其他體育項目教育共有的價值,還具有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特殊價值;武術技術的教學內容應突破套路和散打的束縛,形成教育功能突出、內容豐富的體系;武術專業應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培養復合型的人才。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應以專業細化為核心,以課程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強教學形式和內容的拓展,跨學科聯合的教育和培養,注重武術文化教育,從而構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地域特色突出的武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武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僅應定位在為中小學培養武術教師或為武術專業隊、體育運動學校、武術學校培養教練,還要為社會培養國際武術文化交流、武術商務助理、武術表演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凝練與打造專業核心課程群,形成內容豐富、結構科學、特色突出的課程體系。任何一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特殊性;既要具有相對穩定的人才培養模式,又要根據各地域的特點建立不同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教學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社會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具有社會服務的重要責任,人才培養必須與時俱進,必須適應社會需求。不同階段,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各專業要結合學校情況和地域特色,構建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明確培養目標,優化專業方向,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應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彰顯專業特點和地域特色,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分析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如同電池的正極與負極,離開了供給與需求的任何一個側面的來討論都將是荒唐與徒勞無益的。從需求側探討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從國內人才需求來看,中小學武術教師十分匱乏,武術社會體育指導員明顯不足,但人才需求的增量在政策層面尚未突破。為傳承武術文化,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十三五”期間河南省擬建設120至150所武術特色學校,2016年命名了首批40所中小學,并頒布了《河南省武術特色學校管理辦法》,明確要求:武術特色學校的每教學班每周保證至少一節武術課,學校至少有一名武術專項體育教師。在此政策的引導下,該省的很多中小學都在積極招聘武術教師。如果武術特色學校建設在全國展開,武術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從國際視野來看,在中國文化走出去以及健康需求高漲的潮流中,武術專業人才需求日趨增長。目前,少林寺在世界各地設立了數十家少林功夫中心,亟需一批既會武術又懂外語的武術專業人才。綜上可見,面對需求側的多樣化需求,從供給側角度創新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不容回避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