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紫璇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 100032)
?
人民幣國際化展望
——基于三大國際貨幣的比較分析
崔紫璇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 100032)
中國經濟已步入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行需要穩健貨幣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人民幣國際化的支持。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民幣國際使用的現狀,進而在對比美元、歐元、日元三大國際貨幣國際化路徑的基礎上,就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給出了政策建議。
人民幣國際化;三大貨幣;發展路徑
2015年12月1日,IMF正式宣布,同意人民幣加入SDR,人民幣將成為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后第五種SDR籃子貨幣。2016年6月,在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人民銀行決定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地區擴大到美國。這些事件在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進程中具有標志性的意義。那么,人民幣國際化現狀如何?它又將走向何方?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SWIFT)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5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最活躍貨幣(按金額計)排行榜上排名第六,反映出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已占據一席之地。人民幣曾在2015年8月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今年年初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遭遇了一些小挫折,但這不影響整體局面。此外,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顯示,人民幣國際化指數近5年增加了100余倍,也反映了人民幣國際化勢頭良好。
1.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中的使用規模穩步上升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15年,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金額 7.2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3%。事實上,不僅2015年,從圖1可以看到,自2009年中央放松人民幣國際使用以來,年度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金額保持穩定較快增長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表1 2009-2015年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金額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2.境外地域范圍進一步擴大
自2009年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工作啟動以來,與我國發生跨境人民幣支付的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加,并逐漸從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等鄰近國家(地區)擴展到美國、英國等傳統國際金融市場。人民幣正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歡迎。
3.各省區人民幣跨境結算金額較快增長,并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份
據人民銀行統計,2014年,全國有9個省區經常項目人民幣跨境結算金額在1000億元以上,其中廣東、上海、浙江、北京、山東、江蘇均超過4000億元。從境內人民幣跨境結算金額的地域分布來看,東部沿海省份占據了較大比重,這和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水平、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地域格局是一致的,反映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必須以實體經濟為依托。
4.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思路

表2 人民幣國際化三個階段目標
人民幣國際化分為短期、中期、長期三個階段,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穩扎穩打。如表2所示,當前目標主要是做好跨境貿易結算和雙邊本幣互換,中期目標則包括加入SDR等舉措,長期目標是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
下面我們就通過考察美元、歐元、日元三大國際貨幣各自的國際化進程,總結貨幣國際化的經驗,研究人民幣國際化。回首歷史上能夠順利國際化的貨幣,盡管其被各國廣為接受的路徑各不相同,但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1.美元
二戰期間,美國大規模販賣軍火,大發戰爭財,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而歐洲各國受納粹勢力侵擾,經濟實力有所削弱。二戰臨近尾聲時,1943年4月,美國對外公布了“懷特計劃”,該計劃試圖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匯兌平價體系,奠定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基礎。1944年7月,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各國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列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新的國際貨幣秩序得以建立,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美元國際化歷程有著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不僅依賴于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也依賴于二戰后世界各國建立穩定的國際貨幣秩序的決心。這提示決策者要善于把握歷史時機。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后,盡管美元出現了幣值不穩定等較多問題,其仍舊依靠自身強大的歷史慣性和經濟基礎,繼續維持著世界第一大國際貨幣的地位。
2.歐元
歐洲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由于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因素,歐洲小國林立,各國之間在經濟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沖突。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巨大挫傷,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美、英等淪為二流國家,給了歐洲人強烈震撼,歐洲各國緊密團結在一起、加強合作、妥善管控分歧的愿望日益強烈,于是便啟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歐洲一體化包括了十分廣泛的內涵,不僅涉及經濟方面,也涉及外交、安全等領域,各個方面的一體化相互促進,共同推進。1991年底,馬斯特里赫特會議召開,與會各國約定了發行單一貨幣的時間。2002年元旦,歐元作為單一貨幣正式啟用,歐元在十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國際化進程。從歐元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出,歐元是一體化背景下多國合作從頂層設計推行的國際貨幣,其國際化也有著獨特的歷史環境,與前述二戰的影響分不開。
3.日元
我至今都搞不清楚,小六子這小家伙當時不知哪來那么大的力氣。他還沒有等我把東西放在炕上,他甚至沒等我有任何條件反射的情況下,就掄起他父親的那根鎬柄……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各國貨幣紛紛放棄盯住美元,日本也宣布日元采取浮動匯率制度。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日本的國際收支順差逐漸擴大,成為出口大國和債權大國,在收回債務時需承擔浮動匯率的風險。所以,用日元代替美元進行國際結算就顯得較為迫切,這就是日元開展國際化的最初激勵因素。在各國經歷了美元貶值危機后,各國對新的穩定貨幣的需求也較為迫切。為了支持日元國際化,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積極干預措施,如在國外發行日本債券,以日元計價對發展中國家發放貸款等。在政策作用下,日元快速成長為國際貨幣。但日元國際化的過程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它伴隨著日元的顯著升值,這使日本實體經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終于破滅,日元升值惡果顯現,實體經濟發展陷入停滯。日元國際化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與現階段人民幣國際化所面臨的環境有一定相似之處,中國目前擁有較大的貿易順差,各國對人民幣的需求不斷擴大,中國政府應學習日元國際化的合理經驗,同時吸取教訓,在采取措施積極推動人民幣走出去的同時,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避免幣值波動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近年來中國致力于經濟體制調整,去產能、去庫存、實行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這位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消費者實際購買力穩定提高,對外貿易需求逐漸擴大,這為人民幣國際化打下穩健的流通基礎。總結三大貨幣國際化的規律,我們發現,良好的物質基礎和流通基礎是一國貨幣順利國際化的必備要件。對比三大國際貨幣國際化特點,本文給出了如下政策建議。
1.努力保持宏觀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穩定發展
國家經濟實力是源,人民幣國際使用是水,國家經濟穩定是本,人民幣國際使用是木,沒有國家經濟實力做基礎,人民幣國際化就會變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回顧三大國際貨幣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美國、歐洲和日本都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美國在二戰后一躍成為超級大國,才有了后來的新貨幣秩序;歐洲各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互合作,緊密團結,經濟實力大幅增強,才有了后來的歐元;日本自上世紀50年代后經濟開始騰飛,強勁的貿易順差為日元走出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較強的宏觀經濟后盾不是一個國家貨幣成為世界貨幣的充分條件,卻毫無疑問是必要條件。應下大力氣推進供給側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增強宏觀經濟應對風險的能力,保持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為人民幣國際化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投融資渠道
3.加速金融中心建設
縱觀世界主要支付貨幣的發展歷程,其背后都具有金融中心的支持。本國金融中心是推動本國貨幣走向世界的重要平臺,倫敦對英鎊的國際化、紐約對美元的國際化、東京對日元的國際化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目前我國有兩大可著重培植的金融中心,一是香港,二是上海。香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制度優勢和歷史優勢、地理優勢,離岸人民幣交易量始終名列前茅,應繼續利用和發揮好這一優勢。上海于2013年8月獲批成立自貿區,在金融改革方面先行先試,作為金融中心也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現階段,人民幣可以以香港和上海為主戰場,向東南亞、東亞輻射,最終成長為國際貨幣。
[1] 楊虹. 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考——基于美元、日元、歐元國際化的比較[J]. 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0,03:24-31.
[2] 于永臻,李明慧. 美元、日元、歐元和英鎊國際化歷程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J]. 經濟研究參考,2013,54:5-10+26.
[3] 喬依德,李蕊,葛佳飛. 人民幣國際化: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的互動[J]. 國際經濟評論,2014,02:93-104+6.
[4] 何平,鐘紅. 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發展效應及其存在的問題[J]. 國際經濟評論,2014,05:89-102+6.
[5] 李建國,安燁. 人民幣國際化制約因素與策略措施——人民幣國際化應重點研究的問題[J]. 稅務與經濟,2014,03:54-56.
[6]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中國人民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