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旭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機制及規避建議
何 旭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近些年來“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豪斯曼(Hausmann,2005)等新近提出產品空間與比較優勢演化理論。為證實比較優勢演化理論的觀點,通過實證分析發現經濟復雜性與馬來西亞實際人均GDP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線性關系,證明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得益于產品復雜性的提升,通過Granger檢驗,發現產品復雜性是經濟增長績效的Granger原因,相反則不成立。說明經濟增長并不能對產品復雜性的提升有積極的反饋能力,從而使經濟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得出中國實現比較優勢演化和跨越中等收入階段的啟迪,具有政策指導意義。
中等收入陷阱;結構轉變;產業升級;實證分析
世界銀行在2006年指出,一些東南亞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經濟發展緩慢,馬來西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水平20世紀初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由于接連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范圍爆發,但到目前為止,GDP還沒有達到10000美元,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中等收入陷阱”。
豪斯曼(Hausmann,2007)提出比較優勢演化理論,該理論認為生產和出口的產品種類以及產品的升級路徑乃至經濟增長的路徑都是由國家本身的能力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和中國發展經濟活力被釋放,逐步進入年均GDP增速9.8%的快速增長階段,被成為“中國的奇跡”。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以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的姿態進入偏上的中等收入階段。我國由于粗放式增長導致民工荒、貧富差距過大、產業升級不利等問題涌現,已顯現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特征,其規避問題已然不得不被重視。
對于“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機制的分析,本文試圖以比較優勢演化和產業升級為背景,并用計量分析論證產品空間與比較優勢演化理論的本質,產品的復雜性決定了國家的增長績效。之后,由馬來西亞的不足,對我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一些學者的研究集中在出口政策和產業升級對經濟增長的幫助上。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研究了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增長的績效問題,得出這些國家增長的停滯來源與對外貿易政策的失敗。格雷戈里奧(Gregorio,1992)分析了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與來源,發現對外貿易發展較快的國家經濟增速也很快。大野健一(Ohno Kenichi,2009)對越南經濟發展的失敗做了總結,發現單一的依靠FDI或技術引進只能維持較短時間的經濟增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改進才能給經濟發展提供長久動力。
還有一些學者主要考察“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王一鳴(2011)認為內在需求不足極易導致經濟發展停滯,擴大內需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馬曉河(2011)認為一些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由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引起的。
要驗證經濟復雜度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本文模型設定為:
LNGDPPERi,t=α+βECIi,t+τt+ζi+μi,t
表1 馬來西亞歷年經濟復雜度與經濟增長績效表
將ECI和LNGDPPER回歸,得:
可以看出,被解釋變量的總離差平方和為4.654,回歸平方和及方差都是3.558,剩余平方和及方差分別為1.095和0.48,F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74.709,對應的概率P值近似為0。依據該結果可進行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因為P=0<0.05,故拒絕原假設,得出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全體的線性關系式顯著的,可建立線性模型,從而的出線性模型為:
LNGDPPER= 0.53ECI+0.264
SE: (0.928)(0.006)
t: (0.285)(8.643)
R2=0.765F=74.709 df=24 DW=0.826
對模型進行檢驗:
(一)擬合優度檢驗
可決系數R2=0.765,說明所建模型整體上對樣本數據擬合較好,同時也說明,解釋變量經濟復雜度對被解釋變量經濟增長績效的顯著變化的76.5%作出了解釋。
(二)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t檢驗)
針對原假設H0∶β0=0和H0∶β1=0,由表3可以看出,估計的回歸系數β1的t值為,t1=8.643,β0的t值為t0=0.285。取α=0.05,t1對應的概率sig=0.00<0.05,故拒絕原假設H0∶β1=0,表明經濟復雜度對經濟增長績效有顯著影響。因為t0對應的sig=0.778>0.05,所以應接受原假設H0∶β0=0,說明模型的截距項顯著為0。
(三)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F檢驗)
一元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得原假設H0∶β1=0,在顯著水平α=0.05時,F值對應的概率為0.00<0.05,所以拒絕原假設H0∶β1=0,即認為模型較好的說明經濟復雜度對經濟增長績效的影響。
(四)Granger因果檢驗
對實際人均GDP和產品復雜程度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修改滯后長度,如滯后長度改為4,5,6,7,對滯后期為2,3,4,5,6,7,時的檢驗結果。
表2 Granger檢驗結果輸出
PairwiseGrangerCausalityTestsDate:04/17/16Time:02:13Sample:19892013Lags:3Null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abilityLNGDPPERdoesnotGrangerCauseECI221.519330.25022ECIdoesnotGrangerCauseLNGDP-PER0.356710.78504
表3 Granger檢驗結果
結果表明,在滯后長度為7時,和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是變化的原因之一。證明產品復雜性的提升有助于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這與比較優勢演化理論的預期一致。
1995年馬來西亞人均GNI為4010美元,經濟發展進入中等偏上階段。由于金融體系脆弱、收入分配結構失衡等因素,馬來西亞經濟增長陷入泥淖。1999-2014年馬來西亞經濟增長率僅僅只有2.07%。馬來西亞2015年人均GNI為7760美元,位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仍然處于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由結果可以看出,經濟復雜度由1989年的133.37增至2013年的157.24僅提升了17.90%,眾所周知,馬來西亞的出口產品種類較少,產品復雜度呈緩慢爬升趨勢,因此在貿易環境發生變化時,很難面對沖擊。阿戈辛(Agosin Manuel R.,2007),由此可推測出原因:一方面緩慢的出口結構升級,導致帶動國內產業升級緩慢,最終結果是經濟增長長期不穩定;另一方面產品復雜度很難得到提升。
首先提升產品的復雜程度全面推動技術進步。當一國發展水平較低時,只需引進已經出現的商品,但當一個國家已經觸碰到技術的邊緣后,比較優勢的演化必須也只能由技術創新來實現。因此,中國處于中等收入偏上水平,應該特別重視提升產品復雜性,以此來促進技術進步。
同時,降低受外部經濟波動的沖擊。國家制定相應法律法規,降低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和交易費用,切實做好市場經濟的守夜人的職責,并不過多的干預經濟自身的發展與運行,做到出現強烈的經濟波動時,能準確、及時的根據已經制定的相關政策法規和應急預案控制損失,維護經濟良好運行。
[1] Hausmann.“What You Export Matters”,NBER Working Paper,2005,37:251-268.
[2] 林毅夫. 新結構經濟學——重構發展經濟學的框架[J]. 經濟學:季刊,2011,10(01):1-32.
[3] Sachs J D,Williamson J. External Debt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 Latin America and East Asia[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5,16(2):523-573.
[4] Gregorio J D.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2,39(1):59-84.
[5] Ohno K. Avoid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 Renovating Industrial Policy Formulation in Vietnam[J]. Asean Economic Bulletin,2009,26(1):25-43.
[6] 王一鳴. “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比較和原因分析[J]. 現代人才,2011(2):28-31.
[7] 馬曉河. “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觀照和中國策略[J]. 改革,2011(11):5-16.
[8] Agosin M R. Export Diversification And Growth In Emerging Economies[J]. Cepal Review,2007,97(wp233):1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