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中物聯研究室主任周志成
堅持多管齊下,促進市場環境進入良性循環
點評:中物聯研究室主任周志成

由于9月21日開始的以治理超重為主要內容的貨車治超行動和9月21日開始實施的《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里管理規定》同時啟動,專項行動和常態工作同時開展,行業沒有明確的預期,導致貨運市場出現了幾個問題:
第一個是干線運力出現大量下滑。據行業大數據顯示,相較于平日全國上千萬的運營車輛數,由于大部分車輛為個體運力,屬于個體司機所有,承擔風險能力較弱,很多司機選擇了停運,進行市場觀望。且由于不能超載運輸,企業發車頻次增加,加劇了“找車難”的問題。
第二個是運費出現上漲趨勢。進入9月份,各地貨運企業陸續開始調高運價。初步測算,車貨總重限值統一到49噸,單車少運6噸貨,貨物裝載量下降20%左右。如果車輛長度從17.5米恢復到14.6米標準車型,運載方數將從140立方下降到96立方,貨物裝載量也將下降30%左右。據測算,如果僅治理超載,運費上漲大約15%左右;如果全面治理超載超限,運費上漲幅度至少在30%左右。且由于短期運力短缺,供不應求,運費上漲幅度還會更大。目前,專線市場上外調車輛運費報價上漲30%左右。這部分漲價主要涉及超載運輸的大宗商品運輸、重貨零擔以及超限運輸的家電、快消品運輸、輕貨零擔市場。
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安全意識的提高,超限超載治理總體已經形成社會共識,物流行業支持政府部門開展治超工作。此次超載治理工作出發點是好的,也是順應健康發展的需要,但是前期缺乏溝通和協調,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定問題,有待及時調整。我認為,治超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半途而廢。下一步建議短期內采取補救措施,明確行業預期,恢復貨運市場秩序。長期要堅持實事求是、問題導向思路,按照疏堵結合、張弛有度、循序漸進原則,綜合采用技術、標準、財政和行政監管等手段,引導企業自覺自愿使用標準車型,形成規范自律、競爭有序的貨運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