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珍
廈門中平公路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361008)
碾壓混凝土在瀝青混凝土路面基層補強層中的應用
陳春珍
廈門中平公路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361008)
天馬路經過多年超負荷運營,雖然進行了日常養(yǎng)護,但局部修補后的路面又產生了損壞,部分未及時維修的路面病害嚴重。對天馬路現(xiàn)有交通量進行調查,并結合現(xiàn)有路面病害情況,對現(xiàn)有路面結構面層進行銑刨,加鋪C20碾壓混凝土補強層,再鋪設瀝青混凝土面層,以適應日益增長的交通量。
碾壓混凝土;補強層
碾壓混凝土是近二三十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混凝土、是一種水灰比小、通過振動碾壓工藝成型,達到滿足要求密度及強度的零坍落度的水泥混凝土。它具有獨特的性能,未凝固前碾壓混凝土的性能完全不同于常規(guī)混凝土,凝固后又與常規(guī)混凝土的性能非常接近。碾壓混凝土含水率少、養(yǎng)生期短、耐久性好,可實現(xiàn)快速、經濟施工。
集美天馬路介于沈海高速公路與廈門環(huán)東海域之間,起點與學院路銜接,終點與濱海西大道交叉,雙向四車道,路線全長5.438 km。天馬路于2007年完工通車,恰逢福廈高速拓寬改造,許多重型車輛改道從本路行駛,造成本道路超負荷運行,路面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產生了沉陷、龜裂、裂縫、坑槽、車轍等病害,降低了車輛行駛的舒適性。因此有必要對天馬路進行路面改造,以適應日趨增長的交通量。
2.1 現(xiàn)有路面結構
現(xiàn)有道路路面結構為:4 cm SMA-13瀝青混凝土+5 cm AC-16瀝青混凝土+6 cm AC-25瀝青混凝土+1 cm稀漿封層+透層瀝青+26 cm 5%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20cm級配碎石底基層。原路面結構設計路面施工控制彎沉為30.5(0.01 mm)。
2.2 交通量
通過現(xiàn)場交通量調查結果可知,天馬路路交通量主要以小客車、貨車為主。通過觀測的日交通量情況如表1。對交通量進行換算得出目前標準軸載為3 653次/車道/日。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基準期為15年,安全等級為二級,查表得到車輛輪跡橫向分布系數(shù)0.43,按照交通量預測和分析結果取交通量年平均增長率3%~5%,基準期內設計車道標準荷載累計作用次數(shù)為1.21×107次,屬重交通等級。
根據(jù)現(xiàn)場調查得到的設計基準期內設計車道標準荷載累計作用次數(shù),計算出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彎沉值為25.3(0.01 mm),原設計路面施工控制彎沉值為30.5(0.01 mm),這也說明現(xiàn)有路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有交通量的需求。
2.3 彎沉值
對現(xiàn)有路面的彎沉值進行分析,可對現(xiàn)有路面使用狀況進行調查與評定,了解現(xiàn)有路面的物理或結構狀況,評定路面當前和今后使用要求的適應程度,確定需采取的修復措施。
對現(xiàn)有瀝青混凝土路面進行彎沉檢測,主車道按車道每10 m測一點,共測量2 016點。主車道路面評價按舍棄單點彎沉值大于70、60、50和35(0.01 mm)等情況進行分析,設計彎沉值采用25.3(0.01 mm)進行承載力評價。路面強度指數(shù)SSI=路面設計彎沉值/路段彎沉代表值,評價等級為中級以下應進行補強處理。本項目為城市次干道,參照二級公路標準進行計算及評價。通過對彎沉值計算及核對路面強度的評價標準得到路面彎沉分析表2。
通過路面結構分析,現(xiàn)狀道路的承載力較低,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有交通量需求,需對路面進行改造,加鋪補強層。
通過路面結構分析,需對現(xiàn)有路面結構進行調整,現(xiàn)有路面結構瀝青面層病害嚴重,因此挖除現(xiàn)有路面面層,在舊路基層上加鋪補強層并重新鋪筑瀝青面層,加鋪補強層根據(jù)現(xiàn)有道路的路面病害評價、公路等級、交通量及工程經驗確定為20 cm C20碾壓混凝土。
表1 天馬路日交通量統(tǒng)計
表2 路面彎沉分析
加鋪補強層后的路面結構為4 cmSMA-13+5 cmAC-16瀝青混凝土+7 cmAC-25瀝青混凝土+1 cm橡膠應力吸收層+20 cmC20碾壓混凝土+舊路基層。
通過對原材料分析及計算,確定C20碾壓混凝土配合比如表3。
表3 碾壓混凝土試驗配合比
4.1 碾壓混凝土的攤鋪和碾壓
本路段補強層設計厚度為20 cm、寬度為15 m。施工時候采用半幅施工,攤鋪厚度為20 cm,攤鋪寬度為7.5 m。碾壓混凝土松鋪系數(shù)設置時可參照混凝土壓實試驗數(shù)據(jù),考慮25%~35%的預留壓實密度,通過試鋪確定。根據(jù)經驗,機械攤鋪松鋪系數(shù)一般為1.15~1.25。
碾壓混凝土攤鋪后,應立即進行碾壓作業(yè),如果出現(xiàn)混凝土很快變干的情況,應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補充混凝土的水分。碾壓混凝土補強層的壓實分為初壓、復壓和終壓幾個階段。根據(jù)碾壓混凝土補強層施工時間的計算,以45 min攤鋪的長度作為一個碾壓段,當路面寬度7.5 m、路面厚度為20 cm時,碾壓長度為100 m左右。
4.2 碾壓混凝土基層接縫
本路面基層施工為左幅、右幅分別施工,左幅、右幅寬度均為7.5 m,縱向縮縫設置于道路中線。橫向縮縫間距為8 m一道。
縱向縮縫設置14螺紋鋼,間距為40 cm,長為70 cm,縱縫灌縫前清除橫縫內的雜物,灌縫時槽縫壁干燥。灌縫后,在縱向縮縫上貼0.5 m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橫向縮縫采用施工后鋸切的假縫形式。鋸縫深度為混凝土路面板厚度的1/4左右,縫槽寬度為3 mm。橫向縮縫采用無拉桿的假縫。
一般路段每隔1 km設置一條脹縫,縫寬為2 cm。采用與普通混凝土路面一樣的設置傳力桿結構(φ28圓鋼,間距為30 cm,長為50 cm)。施工縫采用臺階法:接縫部位斷口上部用切縫機切出10 cm或1/3路面厚度的光面,使下斷口整齊,從而提高傳荷能力。
4.3 碾壓混凝土應用
天馬路C20碾壓混凝土補強層攤鋪完成養(yǎng)護28 d后,對其進行彎沉檢測,彎沉檢測值在8~18(0.01 mm)之間,加鋪瀝青混凝土后能夠滿足小于設計彎沉25.3(0.01 mm)的要求。同時碾壓混凝土28 d取芯強度均滿足C20的要求。
天馬路現(xiàn)有路面結構不能滿足現(xiàn)有交通量的需求,路面病害嚴重,需對現(xiàn)有路面結構進行補強,銑刨現(xiàn)有瀝青混凝土面層,鋪設20 cmC20碾壓混凝土補強層,再加鋪瀝青混凝土面層,新建路面結構通過計算與檢測均滿足現(xiàn)有交通量的需求。
[1]林俊.路面基層碾壓貧混凝土工作性及其施工質量控制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08.
[2]JTG D50-2006,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