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10月17日,舉國關注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搭載著兩名航天員飛向太空,與等候在太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兩名航天員在“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組合體中,開始長達一個月的太空生活,完成一系列空間實驗。
艙體密封件是航天器結構密封的關鍵部件,起著隔離空間站與外層空間、支撐航天員安全獨立的生存環境的重要作用。與以往飛船密封件相比,“天宮二號”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它的系列密封件留軌運行時間更長,產品規格更多,安全性、穩定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天宮二號”中開展人在太空中期駐留實驗,必須保證艙內壓力、溫度、濕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生存條件。其密封件除要求密封性能安全可靠外,還要求材料安全無毒,能經受住-70~200 ℃高低溫交變等各種空間復雜環境的長期考驗,可安全使用30年。
研制人員先后克服了原材料選材、工藝成型等眾多難關,研制出完全國產、無毒無害的原材料,解決了各試件的模具成型難題,并最終為其量身打造了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密封件產品。經過試生產,密封件尺寸精度完全滿足要求,尺寸超差范圍不超過0.01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的1/5。為了確保產品質量可靠,所選用的每種材料都經過了近百次的試驗驗證,確保了其安全性能。生產的高性能密封樣件,進行了多種空間綜合環境試驗,各項性能滿足設計要求,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近日,一場陸空對抗演練在蘇北某濱海地域展開。在40 ℃的高溫下,東部戰區陸軍某陸航旅運用新戰法,克服高溫對戰機性能、裝備運用等方面的不利影響,成功實施大機群低空隱蔽突防任務。
高溫條件下,部分武器裝備的靈敏性、精確度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對此疏忽大意可能在戰時釀成大錯。該旅根據“細化訓練內容、創新組訓模式、突出實戰效用”的思路,借助高溫條件下的演訓活動研練新戰法,努力提高戰機在高溫條件下的作戰能力。該旅結合天氣特點和戰場要求,先后擬制《高溫條件下重難點課題針對性訓練計劃》《高溫條件下機降作戰的組織與實施》等,采集高溫條件下戰機的極限航速、航程及飛行員生理機能等信息數據,將其錄入戰法數據庫。與此同時,他們進一步加大遠海突防、空中格斗、海島起降等險難課目訓練比重,錘煉陸航飛行員高溫條件下作戰技能。
高溫條件下部分直升機動力不足,導致飛行速度降低,影響作戰行動。為此,該旅在演練中通過“一體化偵察預警”新戰法,大大提高了偵察效率,確保機組人員在高溫條件下又好又快地執行偵察任務。組織戰機多批次連續攻擊,消除高溫環境對作戰行動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于11月1日在珠海開幕,今年8月新成立、承載著打造強勁“中國心”使命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首次參展,與世界主要航空航天廠商攜手亮相。其中,“玉龍”“金沙”和1600千瓦三型渦軸發動機首次以實物亮相,引發關注。
“玉龍”發動機是我國第一型完全自主研制、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渦軸發動機,配裝于新一代5.5噸級直升機;“金沙”發動機是在某型自主研制渦軸發動機的基礎上發展的民用技術驗證機,用于適航關鍵技術探索與攻關,為我國民用渦軸發動機自主創新研制探索道路;1 600 kW渦軸發動機是通過集成創新自主研制的大功率先進渦軸發動機。
在發動機、燃氣輪機展區,實物展出了“太行”渦扇發動機,這是我國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渦扇發動機。渦軸-16發動機、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以及RO11O重型燃氣輪機等代表性產品通過模型展出。其中,渦軸-16在研制中以全壽命成本最低為原則,具備了低油耗、高可靠性等特點,適用于7~8 t級雙發直升機和13 t級三發直升機;RO11O重型燃氣輪機是一型民用單軸、前輸出的發電用工業燃氣輪機,用于基本負荷供電或尖峰負荷調峰。
近日,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組織召開了2016年外場絕對輻射定標試驗及結果評審會。環境減災-1A/1B、資源一號02C、資源三號01/02、資源一號04、高分1/2/4號等在軌衛星的絕對輻射定標系數順利通過評審并正式發布。
為了及時監測衛星載荷在軌輻射響應特性,獲取準確的絕對輻射定標系數,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于2016年8月組織開展了外場定標、驗證試驗和試驗數據處理工作。在定標和驗證過程中,分別針對可見光、近紅外波段、中紅外和熱紅外波段的傳感器,在敦煌和青海湖輻射校正場獲取了星地同步觀測數據。
近日,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七○二所承擔的高技術船舶科研計劃項目“船舶艙室聲學設計評估關鍵技術研究”順利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組織的驗收。
“船舶艙室聲學設計評估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由七○二所牽頭,中國船級社、中船重工船舶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是工信部積極主動應對國際海事組織(IMO)關于強制執行船上噪聲新標準的重點項目。該項目提出了適用于船舶不同設計階段的艙室聲學設計評估、總體聲學布局和降噪材料優化設計方法,開發了相應的船舶艙室聲學設計評估優化集成軟件,通過與模型試驗和商業軟件的對比驗證,達到同類商業軟件水平,并建立了船舶艙室聲學設計數據庫。
2016年9月15日晚上22:04:09,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正式由長征二號F T2火箭發射升空。天空二號空間實驗室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長10.4 m,最大直徑3.35 m,采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太陽翼寬約18.4 m,重8.6 t,設計在軌壽命2年,具備支持2名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朱樅鵬表示,天宮二號原本是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備份產品。
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后,這個備份產品并沒有被浪費掉,而是把它的設備用來做天宮二號,對設備和材料進行了壽命試驗,更換了一些非金屬材料,對設備做了延長壽命的處理,確保天宮二號質量的可靠性。
工程人員歷經三年多的攻關,專門研制的一套綜合材料實驗裝置(簡稱“實驗裝置”)。這套實驗裝置隨著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入太空,開展科學實驗。
近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14研究所傳出捷報,在量子雷達領域取得了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究所經過不懈地努力,完成了量子探測機理、目標散射特性研究以及量子探測原理的實驗驗證,并且在外場完成真實大氣環境下目標探測試驗,獲得百公里級探測威力,探測靈敏度極大提高,指標均達到預期效果,取得階段性重大研究進展與成果。科技人員研究發現量子接收系統的噪聲基底極低,相比傳統雷達的接收機,噪聲基底能夠降低若干個數量級,雷達作用距離可以大幅提升數倍甚至數十倍,從而大大提升雷達對于微弱目標,甚至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
目前,量子雷達主要包括干涉式量子雷達、接收端量子增強激光雷達和量子照射雷達三種類型。從本質上講,量子雷達并沒有脫離經典雷達探測的理論體系,只是在利用量子理論從信息調制載體和檢測處理等方面入手,主要利用光量子不同于經典電磁波的物理特性實現對目標的準確測量,提升雷達的性能。量子雷達除了可以有效提升雷達對低可觀測目標,甚至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外,還可以有效增強現代電磁環境中己方的電子偵聽和電子干擾能力。相對于基于傳統電磁理論的雷達,量子雷達不但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及探測精度,而且具備更強的抗干擾和抗欺騙能力,量子雷達技術為隱身目標的準確探測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技術途徑。
量子雷達探測技術可以解決傳統雷達存在的問題。第一,量子雷達利用量子態作為信息的載體,從而有效降低系統的功耗,可以應用于多種輕型平臺;第二,以量子態作為接收對象,利用量子態特性,可以豐富目標的探測手段,提高對低可見目標的探測性能。第三,利用量子態具有的高階相關性,可以通過量子態關聯抑制雜波干擾,同時在現階段復雜電磁環境下具有較強的可靠性、保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