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市總工會 徐志良
平湖市工會構建“大服務”體系
□浙江省平湖市總工會 徐志良
近年來,浙江省平湖市總工會始終把做好服務職工“暖人心”這篇文章放在首位,著力推動服務職工工作在對象、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創新發展,著力推進服務職工全覆蓋、服務內容綜合化、服務方式項目化、服務方法社會化,建立健全工會大服務體系,切實解決服務職工“最后一公里”問題,努力實現服務職工工作的長效化。
充分發揮市、鎮(街道)以及村(社區)、基層工會各自的優勢,積極爭取各級黨政重視和支持,整合服務隊伍、資源、手段、內容等資源,加快工會職工服務中心(站、點)建設,構建以平湖市職工服務中心為核心,鎮(街道)職工服務站為支撐,村(社區)和企業職工服務點為基礎的三級職工服務工作網絡。
平湖市總工會按照浙江省總工會《關于推進職工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和《浙江省工會職工服務中心建設達標驗收辦法》的要求,不斷完善工會自身的服務范圍、服務標準和服務重點,建立健全經常化、制度化、長效化的服務機制,爭創省級優秀職工服務中心。各鎮(街道)職工服務站,按照“十有”標準(有場所,有人員,有標牌,有電話,有電腦,有制度,有臺帳,有辦事須知,有幫困資金,有困難職工檔案),不斷完善職工服務站建設,密切鎮(街道)總工會與基層工會的上下聯動,著力推動片區化管理、家園式服務,實現服務職工全覆蓋。并在顯著位置懸掛鎮(街道)職工服務站標牌。村(社區)和企業職工服務點,按照“因企制宜、應建盡建”的原則,充分利用村(社區)和企業現有資源,根據不同職工群體需求,針對村(社區)區域和企業生產經營實際建立健全職工服務點,為職工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特別以建立健全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機制為重點,提升村(社區)工會服務能力和水平。對暫不具備建立職工服務點條件的企業,建立聯系人制度,按照隸屬關系開展工作。目前,平湖市形成了直面職工群眾、直達基層工會的服務通道。
近年來,平湖市總工會立足工作實際,著眼工作實效,抓住關鍵環節,不斷完善機制建設。
建立職工技能競賽機制。圍繞推動平湖市的經濟轉型、產品提升、產業發展,組織“1+8+X”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和鎮(街道)PK賽,出臺了《平湖市職工素質教育和重大項目建設立功競賽活動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職工群眾參與技能比武競賽和重大項目建設工作中的積極性。整合職工教育資源,借勢借力,開展高技能培訓,組織開展心理咨詢師、服裝定制工、倉庫保管員、計算機操作員國家三級培訓。建立平湖市職業技能帶頭人評聘制度,開展高技能創新工作室等一系列創新活動,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廣泛開展平湖市、嘉興市和浙江省“工人先鋒號”、“工人發明家”評選活動。

平湖市總工會職工學校把培訓課堂“搬”進生產車間,此為授課現場。
建立勞資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健全人大與工會聯系會議、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三方協商會議等有效的源頭參與機制,有效促進和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建立以工資集體協商為主要內容的利益協調平臺,從而使勞資雙方在讓步和妥協中化解、緩和矛盾。建立和完善企業工資發放監控系統、突發性重大勞資糾紛處理、重大勞資糾紛報告制度等多種預警措施,切實加強勞動關系的預警機制建設,防患于未然。通過建立“一線對話”制度,為員工提供與企業管理者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使大量微觀層面的矛盾和誤解在溝通中就能夠化解和消除。同時,在溝通對話中做好職工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工作。
建立職工訴求表達機制。通過職代會、意見箱、公開欄等平臺,第一時間掌握和了解職工的情緒,將不穩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狀態。加強工會的輿論宣傳工作,利用媒體向社會充分表達職工的意愿和廣泛宣傳工會的政策主張。加大職工會員服務普慧制、工會會員服務之家的建設力度,滿腔熱忱地為職工辦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使廣大職工切實感受到工會組織的溫暖。為化解職工群體利益矛盾,強化工會維權的身份特征,積極開展職工訴求代理工作,對職工反映的涉及企業改革發展、勞動關系、安全生產、工資保險、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代表職工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
健全職工幫扶管理機制。對幫扶職工家庭做到“四清”,即:情況清、致困原因清、就業要求清、思想狀況清,確保幫扶救助底數詳實,心中有數。特別是對發生天災人禍、生病住院等遇到特殊困難的職工家庭及時上門看望。建立完善市、鎮(街道)、企業三級幫扶網絡,實行分級負責,分類管理,層層落實責任。堅持幫扶“四季送”活動,開展“月月送服務”活動,每個月安排一個服務主題,以“月月有主題,全年送服務”為活動載體,把送錢給物與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術、送崗位、送服務結合,突出因人制宜標本兼治,全面深入推進工會大服務體系建設。
平湖市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及各鎮(街道)分支機構建立后,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以鎮街為塊、以部門為格形成合力,搭建幫扶工作的新平臺。
建設就業援助平臺。設立就業信息網絡平臺,方便失業、下崗人員和用人單位通過網上查閱勞動用工供求信息;在勞動力市場開辟了困難人員再就業“綠色通道”,舉辦就業困難人員、“4050”人員、農民工專場招聘會,同時根據大多數下崗、失業職工文化層次較低、存在性別差異和年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了家政、家電維修、摩托車修理、烹飪、服裝縫紉、計算機、上崗培訓等一些“短平快”專業(工種)的免費培訓,使其真正掌握再就業本領。
建設法律援助平臺。與市司法部門協調,設立了平湖市法律援助中心市總工會職工法律援助站,為職工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援助和對困難職工提供無償援助。建立市、鎮(街道)、企業法律援助站432個,同時為方便困難職工投訴,聯合司法、殘聯、婦聯、團委、民政等部門開展了法律扶助進社區、進鎮(街道)、進企業等活動。
建設服務聯動平臺。平湖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開設的12351幫扶熱線電話與市信訪辦市長熱線電話、社區96345市民服務熱線電話、工商96315投訴熱線電話建立了長期服務互聯平臺,對工會無力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些平臺最大限度的加以解決。
建設社會救助平臺。積極組織社會求救助,開展“愛心捐款”活動,與市慈善總會救助基金建立長期協作關系,對一些僅靠工會救助無法基本得到緩解的特別困難職工家庭,借用慈善總會力量,開展社會捐款等活動,加大救助力度。
開展走訪慰問活動。以職工服務中心為重點,經常組織工會干部深入基層、社區,開展對重點優扶對象、下崗失業職工、困難家庭的走訪慰問工作。近年來,組織開展了“進職工家門、問職工家寒、談職工家話、辦職工家事”、“關愛弱勢群體、情系貧困職工”、“四個一批”(即走訪慰問一批、大病救助一批、結對助學一批、崗位推薦一批)等走訪慰問送溫暖活動,以及為貧困職工開展免費體檢、送年貨、送年夜飯、送冬衣、送藥品等一系列的活動。
開展結對助學活動。不讓品學兼優的學生因貧而失學,職工服務中心積極做好牽線搭橋工作,發動社會力量,采取單位結對、企業結對、個人結對等多種形式,形成全社會幫扶氛圍。每年開學前夕,組織舉辦一次大規模的幫困助學結對捐資啟動議式,推動平湖市各級工會結對助學活動的廣泛開展。同時,在結對助學的基礎上,各級工會幫助聯系企業為暑期返鄉困難職工家庭子女優先提供勤工儉學或社會實踐崗位,幫助他們增強就業意識,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開展互助幫扶活動。為有效加強對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每年對符合政府“低保”條件的困難戶,通過疏理推薦納入政府“低保”對象范圍,享受“低保”待遇;對特困職工家庭,經審核后,由市總工會統一發放《特困職工優惠證》,享受特困政策,有效確保幫扶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長效化。在行業中,探索和推進職工困難互動補充基金制度;在非公企業中全面推行在職職工醫療互助保障制度,同時推出“虛擬崗位”幫扶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