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娜
走向卓越的三個
●曾維娜

在卓越教師培訓班研習了眾多成功的案例之后,筆者逐漸領悟到:想要真正成為一名卓越教師,必將經歷“閱讀——實踐——反思——寫作”的專業成長路徑。“閱讀”要廣泛涉獵、雨露均沾,從教育類到社科類,汲取豐富的營養。“實踐”與“反思”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珍惜每節課的教育時機,結合最新的教育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捕捉每一個真實的瞬間、課堂的遺憾,促進教學相長。“寫作”要樂此不疲、持之以恒,從碎片化記錄到成熟的教育寫作、成果物化。當然,僅遵循前人的腳步還不夠,在這個“自”時代,如何在常規的教學日常中找尋突破口,形成獨家的教學風格,成為一名有特色的教師?筆者用三個關鍵詞與大家分享。
不辱使命。所謂使命感,即人對社會和國家賦予的使命的一種感知和認同。那么,教師究竟該擔負什么樣的教育使命?教師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蔡元培先生有言:“教育乃興邦之本。”教育關系著國運興衰,沒有一流的教育,焉能出一流的人才,更談不上建設一流的國家。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我們現在的學生就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主力軍。“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教育應當培養學生敢于擔當的責任感。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為國家和民族未來而努力的使命感。
永葆激情。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時代賦予了教師新的含義,我們不能拘泥于課本,而要形成課題研究意識;我們也不能固守學科,而應打破壁壘,形成跨學科的課程整合意識。
在卓越班的一次培訓中,宜昌天問學校的王昌勝校長說:“教師有什么樣的體驗,就會傳達給學生怎樣的體驗!”筆者認為,只有知識結構豐富、興趣愛好廣泛的教師才能創造靈動的課堂,才有可能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只有視野開闊、格局宏大的教師,將教育著眼于未來,才能為培養適應20年后未來公民所需的素養打下堅實基礎。
保持理性。每一個時代的教育都有它獨特的烙印。但筆者始終堅信,今日被認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成為謬誤。無論身處怎樣的教育熱潮之下,教師都應保持足夠的理智和辯證的思維。例如:在“互聯網+”席卷而來之際,可能有不少教師徘徊于“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深感“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從2013年起,筆者開始嘗試小學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并且在全國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然而在探索過程中,筆者也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靜的思考。在線教育是否能顛覆面對面教授?翻轉課堂是否適合小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到底是“互聯網+教育”還是“教育+互聯網”?我們需要新的教育理想,但更需要堅持獨立的思想,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參與卓越教師班以來,每次學習歸來都會激起心里的漣漪,撰寫心得體會只為記錄心靈美好的一刻,敦促不斷前行的步伐。培訓不僅僅意味著專業知識的收獲,而是提示我們:作為一線教師,惟有永葆一顆思考的頭腦,一雙學習的眼睛,并立足于本地實際、校情學情,取其精華方能產生持續的生命力,形成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