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亮
構建“三位一體”教育協作機制
●劉明亮
編者按: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家庭則是孩子終身的課堂。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科學的家庭教育,學校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遺憾的是,在不少地方和學校,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相互矛盾和脫節的現象。那么,家庭、社區和學校之間,究竟應該建立起一種怎樣的溝通、互動和協作機制呢?武漢市東西湖區嘉禾園小學積極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協作機制,創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近年來,武漢市東西湖區嘉禾園小學以“揚長教育”為辦學理念,著力推進教學生態變革,尊重每一名教師和學生追求發展的權利,形成了特色鮮明、成效突出的教育協作機制,演繹出一個個生動的教育實踐故事,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得到較大提升,實現了學校的內涵式、跨越式發展。
嘉禾園小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根據學校特點、辦學條件和思路,逐步提煉出“揚長避短、以長補短,以長促長、以長促全”的“揚長教育”辦學理念。
學校“揚長教育”理念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代乃至世界上較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禮記·學記》,書中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說,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優點,彌補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不足。嘉禾園小學以此為思想源泉,以培養“具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扎實的基礎、突出的特長,使每個學生在揚長中走向成功”為目標,展開生動的教育實踐,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
揚師之長,讓每位老師做最好的引領者。在辦學過程中,廣大教師成長為“揚長教育”的貫徹者、探索者和內涵的豐富者,催生出大量生動的教育實踐案例和突出典型。比如,六(1)班班主任田喜蓮老師既是學生心目中的好朋友,也是獲得廣大家長認可和贊譽的好老師。她的主要經驗在于:一是建立“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中,發揮家長的督促、檢查作用,形成了有效的家校溝通機制;二是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教育活動,通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小故事,打造成長共同體和教育能量場,贏得了家長和學生的青睞。
揚家之長,讓每位家長做最好的力行者。在近年的教育實踐中,嘉禾園小學通過學校倡導、班主任引導,形成了校班兩級“家長委員會”,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深入教育現場、形成示范效應搭建了平臺。在嘉禾園小學的教育實踐中,涌現了一些家長典型。例如六(1)班“家委會”的八人小組,從二年級開始參與該班的管理,協助班主任組織各類活動。目前,他們已經能準確叫出全班50多名學生的姓名;他們還跟班主任一起參與家訪活動,與班級其他學生的家長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和心得。從二年級開始,該班還形成了晨跑制度,五年來風雨無阻,家長們每天早上七點輪流帶領全班學生晨跑,在樹立良好榜樣的同時,也加深了家長之間、家長與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和理解。
揚生之長,讓每個學生做最好的學習者。“揚長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是嘉禾園小學辦學理念的題中之意,也是教育本身的內在要求。例如三(2)班的趙同學,在二年級轉入該班時,成績不理想,性格也孤僻,常與班上同學發生沖突。后來,班主任發現趙同學愛好體育運動。于是,任命個頭高大的趙同學為班級體育委員,一年下來,趙同學成了班上的運動健將,在同學中頗受歡迎,學習態度發生較大轉變。這樣的例子在嘉禾園小學不勝枚舉。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近年來,嘉禾園小學積極聯系家長、社區,逐步建立起了一個協作密切、配合良好、溝通順暢的三位一體的教育協作機制。
萌生“家長委員會”班級管理模式。作為一種家校合作形式,嘉禾園小學以班級為主體的“家長委員會”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一是實現了對家長的全覆蓋。借助家委會這一平臺,學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挑選八名常任委員,輪流負責班上各類活動和日常事務。二是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在家長們的積極參與下,班上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親子活動,如班級讀書比賽、綜合知識大賽、安全知識大賽、戶外生存體驗、社區關愛活動等。三是形成了家庭教育經驗分享機制。班主任帶著八位家委會“常委”一起開展家訪活動,分享教育經驗,互談心得體會。這些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家長與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之間的溝通,幫助他們更好發掘學生的優點。
構建“互聯網+”線上及時溝通渠道。嘉禾園小學借助互聯網平臺,形成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流模式。教師定期把班級日常活動和學生們的優秀事跡制成電子相冊,通過微信群、QQ群展示給家長,幫助家長了解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二(3)班的潘老師還在家長群基礎上創建了孩子們自己的讀書樂園群。
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教育協作機制。在“家長委員會”的基礎上,嘉禾園小學不斷打破地域限制,逐漸形成“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協作機制,形成“推開圍墻”的辦學格局,讓課堂向社會延伸,把家庭和社區嵌入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極大地推動了學校教育的生態變革。社區成了學校教育的支持平臺,學校成了社區文化的展示窗口,家庭和學生成了支持者和受益者。例如,通過組織孩子們義賣報紙,用賺來的錢給社區養老院購買禮物。這種活動有助于孩子們培養綜合能力,塑造善良品性。在社區成立圖書室,家長們自愿出資購置圖書,給孩子們搭建全方位、立體化的閱讀空間。
責任共擔,把校門建成安全出入的綠色通道。校門口歷來是各學校最難治理的地方,小攤販林立、發單人員聚集、上下學私家車擁堵成為很多學校最大的安全隱患。嘉禾園小學為有效消除這一隱患,積極與社區、家長協商,最終,社區免費讓出一塊空地,供家長接送孩子,并安裝了部分固定座椅。為防止擁堵,學校實行分流離校的管理模式,從側門和正門兩個方向疏散學生,有效預防了上下學高峰期的擁堵和安全事故的發生。社區不斷改善校門口的環境,有效排除了一些潛在的危險,使校門口真正成為了安全的綠色通道。
老少同樂,讓天倫之樂灑滿嘉禾社區和校園。社區與學校優勢互補,節目共享,實現老少同樂的雙贏局面。校園藝術團、腰鼓隊、太極隊讓老人們體驗到含飴弄孫之樂;社區老人的秧歌舞、扇子舞也深深吸引著學生。學生的興趣和老年人的快樂,共同譜寫了嘉禾園社區最美的樂章。社區資源入校,豐富了教育資源,提升了教育品質,增強了學校吸引力。讓學校成為一所學生喜歡、家長贊譽、教師愛崗的教育樂園,是嘉禾園小學的辦學追求。
三鎮同游,借社會之力保障學生實踐與發展。為開闊學生視野,嘉禾園小學定期開展形式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諸如帶領孩子們參觀博物館和歷史文化建筑,了解武漢的歷史和現狀,了解身邊的點滴變化。開拓學生視野,培養社會實踐能力,是當下教育的題中之意,也是學校“雙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開展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中,家長、教師、學校相互配合、緊密溝通,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武漢市東西湖區嘉禾園小學)
(責任編輯鄢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