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紀想
河北肅寧縣文管所藏徐世昌書畫
梁紀想
(肅寧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北肅寧062350)
河北肅寧;徐世昌;書畫;藏品
1985年,肅寧縣城內吳姓村民捐給肅寧縣文化館文物組一批徐世昌書畫作品,1993年移交給肅寧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文章介紹了這批書畫中較重要的8件,有設色水竹圖軸、草書節(jié)臨賀知章《孝經》屏、草書節(jié)臨懷素《自敘帖》等。
1985年,肅寧城內吳姓村民捐與肅寧縣文化館文物組一批徐世昌書畫作品。據(jù)捐贈人介紹,其母曾在天津徐世昌府邸做過侍女,徐世昌去世后嫁至吳家,當時攜帶了這些書畫。1993年肅寧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成立,這批書畫隨之移交到文物保護管理所收藏。
徐世昌退隱天津英租界后,以詩、書、畫自娛。其國學功底深厚,編著有《清儒學案》《齋述學》《大清畿輔先哲傳》《退耕堂政書》《東三省政略》《明清八家文鈔》《水竹村人集》《退耕堂集》《竹窗楹語》等。徐世昌研習書法,擅長行草書,從二王入手,兼及趙孟等,形成自己飄逸俊朗的風格。畫工山水松竹,品位高雅。其作品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超越名人書畫的涵義,被稱為“文治總統(tǒng)”。
這批書畫共10件,本文選取其中較重要的8件介紹如下。
1.設色水竹圖軸紙本,縱108厘米,橫32厘米(圖一)。
以水墨綠彩繪春日新篁,在留白處題詩一首“:新筍初萌三月天,桃花放后柳飛棉。鄉(xiāng)村水竹長相憶,不到蘇門又五年。”款署“:癸亥春暮,水竹人作于岫云樓”,鈐“水竹人”白方印章。

圖一 設色水竹圖軸

圖二 草書節(jié)臨賀知章《孝經》屏之三、四
癸亥年為1923年,應是徐世昌離職的第二年,也即離開河南輝縣水竹村的第5年。詩中“蘇門”即蘇嶺,又名百門山,屬太行山支脈,在河南輝縣即徐世昌老家的西北。晉人孫登、宋人邵雍、元人姚樞皆曾隱居于此。《晉書·卷49·阮籍列傳》:“籍嘗于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登之嘯也。”后人以“蘇門嘯”比喻高士的情趣。如唐孟浩然《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風泉有清音,何必蘇門嘯。”宋林逋《中峰》:“自愛蘇門嘯,懷賢思不群。”宋陸游《謝徐志父帳干惠詩編》:“舂容清廟歌,縹緲蘇門嘯。”作者在詩中借家鄉(xiāng)名山“蘇門”及暮春時節(jié)新竹、桃花、柳絮等景物,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和退隱山林的高士情懷。
2.草書節(jié)臨賀知章《孝經》屏二幅紙本,縱154厘米,橫32厘米(圖二)。
其一:“《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大哉!孝之大也。’”落款:“石門山人”,鈐“鞠人”紅方印章。

圖三 草書節(jié)臨懷素《自敘帖》
其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落款:“癸亥秋七月,石門山人”,鈐“徐世昌印”白方印章。
這兩幅草書軸所臨《孝經》內容相連,起于士章第五之“《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止于孝治章第八“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應該是四條屏中的第三、四屏,創(chuàng)作時間“癸亥秋七月”,即1923年徐世昌離職的第二年。
3.草書節(jié)臨懷素《自敘帖》紙本,未裝裱,縱134厘米,橫46厘米(圖三)。
釋文:“賞其不羈,引以游處。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夫草稿之作,起于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落款:“癸亥新春,石門山人”,鈐“徐世昌印”“鞠人”二白方印章。
4.行草七言詩對聯(lián)紙本,未裝裱,縱43厘米,橫10厘米(圖四)。
對聯(lián)以云中白鶴之清高,贊美絕無逢迎、情操高潔的人“。逸人”指超凡脫俗,遁世隱居的人。此聯(lián)雖短小,但是表達了作者遠離塵世、歸隱山林的心情。
5.行草陸游詩七言對聯(lián)紙本,未裝裱,縱154厘米,橫32厘米(圖五)。

圖四 行草七言詩對聯(lián)

圖五 行草陸游詩七言對聯(lián)

圖六 行書集《道德經》十三言對聯(lián)
6.行書集《道德經》十三言對聯(lián)紙本,未裝裱,縱67厘米,橫16厘米(圖六)。
釋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落款:“水竹人”,鈐“徐世昌印”“鞠人”二印章。
7.草書節(jié)臨王羲之《十七帖》手卷共三幅,紙本,未裝裱,每幅均縱160厘米,橫29厘米(圖七)。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為一部匯帖,凡27帖,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
第一幅47行,第二幅47行,第三幅46行(含落款),凡140行,34帖,每帖為一個段落,計1342字。手卷未按原帖順序書寫,如第二幅中段《胡母帖》后接書《漢時帖》后半段,漏寫了《兒女帖》《譙周帖》及《漢時帖》前半段,《漢時帖》之后又漏書《諸從帖》全段、《成都貼》上半段及《來禽帖》。在第三幅書寫全帖結束后,作者又從整體謀篇布局考慮,從頭書寫了8帖,依次為《十七帖》《七十帖》《邛竹杖帖》《游目帖》《鹽井帖》《遠宦帖》《旦夕帖》《嚴君平帖》。落款為:“乙丑春二月臨于歸云樓,石門山人”,鈐“世昌之印“”齋書畫”兩方印章。第三幅末段鈐一橢圓形小章,已模糊不清。乙丑年即1925年。

圖七 草書節(jié)臨王羲之《十七帖》手卷(局部)

圖八 行書七言詩手稿
8.行書七言詩手稿兩頁,紙本,縱23厘米,橫15厘米(圖八)。
其二“:懷抱澄清瞰大瀛,冰壺朗映玉盤擎。故人何日重攜手,萬里關山對月明。”詩后題:“日本大倉男爵年八十三矣,久不見,忽晤于京師,歡欣道故,出佳紈三幅索書,各以其紈中景物賦詩應之。”
根據(jù)題跋可知,日本人大倉男爵拿了三幅扇面請徐題字,徐根據(jù)扇面圖案賦詩三首。此為草稿,可惜僅存二首了。
大倉喜八郎(1837—1928),日本實業(yè)家,大倉財閥的創(chuàng)辦者,是有名的東洋美術收藏家,于1917年(日本大正六年)成立大倉集古館,直到今日仍然是日本收藏中國文物的著名文化財團之一。根據(jù)“日本大倉男爵年八十三”推知詩文作于1920年。
詩稿所用紙為靜心齋稿紙。靜心齋位于今北京北海公園內,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為太子讀書之處,后來因乾隆也常在這里養(yǎng)性,故又稱“乾隆小花園”,1900年被八國聯(lián)軍毀壞。1913年,維修后的靜心齋成為北洋政府宴請外國使節(jié)的場所,此稿紙應為徐世昌任職大總統(tǒng)時專用。
〔責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