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海門中學(226100)
張小花●
?
以學情為基礎培養創新思維
江蘇省海門市海門中學(226100)
張小花●
學情是我們選擇和充實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基礎,我們即不能把教學內容無限拔高,也不能一味低就.如果難度太高學生認為他們的能力不足以達到目標,那么成功的期望值就會降低,他們會失去信息,也就不會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所以我們應該充分關注學情,使教學內容方法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他們思維空間,創新思維的產生就會變成現實.
逆向思維;極端思維;伏安法
解物理習題時許多同學總是就題論題,不加思索,這樣往往收不到應有的效果,不會舉一反三.因此我們做習題,必須善于對題目進行深入研究或拓展引伸,從多個角度多種方法分析,在運動學中運用逆向思維求解的方法,可以使繁題化簡、難題化易,幫助我們解決思維定勢上的一些問題.
案例一 一汽車以2 m/s2的加速度剎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求它在停止運動前的最后1 s通過的位移是多少?
解題思路 用運動學公式解
設汽車剎車時速度為v0,從剎車到停止運動時間為t,位移為St,運動停止前一秒走的位移為St-1,最后一秒的位移s′,根據運動學公式有,
=1(m)
所以運動停止前一秒內位移為1 m.
思路二 從逆向思維法解
案例二 一輛汽車關閉發動機后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某人測得該車依次通過均為S的兩段相等的位移所用時間分別為T和2T,則該車在經過第一段位移末了時速度多大?
思路一 用運動學公式解
∵v-v1=-aT∴v1=v+aT④
將⑥代入②得
思路二 從逆向思維考慮:
通常情況下,由于物理現象涉及的因素較多,過程變化復雜,學生往往難以洞察其變化規律并對其做出迅速的判斷.但如果運用極端假設分析法,將問題推到極端狀態或極端條件下進行分析,問題有時會變得明朗而簡單,會使解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解題速度大大提高.
案例1 在如圖1所示的串聯電路中,保持a、b兩端的電壓U不變,當R1由零開始增大時,R1上消耗的電功率的變化情況是( ).
A.逐漸增大 B.逐漸減小
C.先增大,后減小 D.先減小,后增大
解析 當增大R1時,總電阻增大,電流在減小,輸入的電功率P=IU減小,I減小時,R2保持不變,所以R2消耗的電功率P2減小,則我們不能判定P1的變化情況.
我們可以將變量R1推向極端值,取R1=0時,P1=0;取R1=∞時,電路成為開路P1=0,而實際上P1這個物理量總是正值,隨R1的增加P1必有一個最大值.由此我們可以做出判斷,R1由零開始增大時,R1上消耗的電功率P1先增大后減小,故選項C正確.
待測電阻的阻值比伏特表的電阻值小得多,采用圖1的接法時,由于伏特表的分流而引起的誤差小.因此,測量小電阻時應采用這種接法.
待測電阻的阻值比安培表的電阻值大得多,采用圖2的接法時,由于安培表的分壓而引起的誤差小.因此,測量大電阻時應采用這種接法(內接法).
即簡述為:當待測電阻Rx?RV(1)時,采用圖1誤差較小;當待測電阻Rx?RA(2)時,采用圖2誤差較小.
可見“外接法”測電阻的系統誤差來自于電壓表的內阻RV分流,與電流表內RA的分壓無關,“內接法”測電阻的系統誤差來自于電流表的內阻RA的分壓,與電壓表內阻RV的分流無關.
當Rx較大時,一般采用“內接法”,這是因為:R=Rx
+RA,當Rx?RA時,Rx+RA≈Rx,則測量值R≈Rx,這也就是測量“高值電阻”時采用“內接法”的原因所在.
G632
B
1008-0333(2016)30-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