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民政廳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從2006年開始,已連續發布了兩個五年規劃。通過規劃的引領和實施,以適度普惠為方向,以社會服務為重心,以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著力點,加強改革創新。全省把老年人、兒童、殘疾人作為社會福利的重點對象,加強政策制度設計,拓展保障范圍,增加保障項目,提高保障水平。
截至2015年年底,浙江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984.03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20.19%,老齡化程度居全國前列。全省各級積極應對,把發展養老服務業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來抓。至2015年年底,全省已建成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1.9萬余家,居家養老服務站(星光老年之家)1.1萬個,有日間照料床位21萬張,老年食堂1萬余家,居家養老服務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和80%的農村地區。
一是明確目標,健全工作機制。根據國家對養老服務體系的總體設計,明確“十二五”末養老服務工作的總體布局為“9732”,即97%的老人居家接受養老服務,3%的老人享受機構養老服務;有2%的老人享受政府提供的養老服務補貼。圍繞這一工作目標,省政府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進行推進。在市、縣建立事業性質的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在鄉鎮、街道建立養老服務中心,在城鄉社區建立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設立助老員。目前,全省各市、縣全面建立了養老服務指導中心,新增事業編制239人;已建鄉鎮(街道)養老服務中心1279個,工作人員1438人;城鄉社區專職助老員15257人。
二是政府托底,實施分類服務。對特殊困難的老人,政府予以重點保障,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其中,對4.5萬城鎮“三無”和農村五保老人,全部由政府供養,目前集中供養率達97%以上;對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人和高齡、獨居老人,政府為其提供養老服務補貼。對大多數經濟條件一般的老人,主要是由政府支持建設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和民辦非營利養老機構提供服務,滿足基本的養老服務需要。對經濟條件較好的老人,主要由市場提供多元化服務,通過扶持建設檔次較高的養老機構、開發老年地產項目,滿足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同時,推進養老機構公建民營。省民政廳定期發布《養老機構公建民營公開招投標的公告》,舉辦全省性的公建民營簽約儀式。全省現有90家公辦機構開展公建民營,床位1.8萬張。
三是開展評估,完善服務網絡。省民政廳、衛計委出臺評估辦法,各地成立評估小組,對老年人經濟狀況、身體狀況進行測評,作為發放養老服務補貼依據。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健全管理服務網絡。將養老機構分為護理型、助養型和居養型,優先發展具有醫護功能,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長期照護服務的護理型機構。目前,全省有護理型床位12.6萬張,占總床位的36%。采取招標采購等方式,積極扶持發展具備資質的社會組織開展機構與居家養老服務,引導開展集團化連鎖運營,涌現出一批知名養老服務企業。
四是依法管理,加強制度供給。把依法推進養老服務法制化建設作為重要任務來抓。相繼出臺了養老服務補貼制度、評估制度、養老機構政策性保險、養老服務收費管理制度等,以及居家養老服務與管理規范、養老機構服務與管理規范、養老機構分級護理標準、老年人入住機構合同示范文體等地方性法規或行業標準等。在價格管理方式,明確公辦養老機構的床位費、護理費,由市、縣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基準價和浮動幅度,養老機構在規定幅度內自主確定具體收費標準;民辦養老機構的床位費、護理費標準,由養老機構根據實際服務成本及合理利潤自主確定。率先全國實施的養老機構政策性綜合責任保險,對養老機構中入住老人發生的意外事故,由保險公司予以最高不超過30萬元的賠償。目前全省養老機構投保率達80%以上。
五是雙管齊下,壯大服務隊伍。依托大中專院校,開展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教育,擴大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規模。全省已有37所高校和中職學校開設了相關專業,3年招收學生4萬名。各地設立市、縣(市、區)級養老護理人員教育培訓基地,采取崗前培訓、在職輪訓和繼續教育等方式,通過函授、面授、遠程教育等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已建立養老服務人員培訓基地144個,培訓6萬多人次。建立“入職獎補”制度。從2013年開始,對入職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滿5年的大專院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養老服務與管理等六類相關專業的畢業學生,由省財政給予一次性2.1萬元至4萬元的獎勵補助。大力發展志愿者隊伍。全省已建社區養老志愿服務組織1.8萬個,登記注冊志愿者62萬人。
2011年以來,浙江省兒童福利事業從孤兒救助養育向生活養育、醫療康復、特殊教育、就業培訓等多方面轉變;保障對象從機構集中養育的棄嬰、孤兒等,拓展到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和貧困家庭重病、重殘兒童,部分縣市還拓展到自身困境兒童、家庭困境兒童、流浪兒童等,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兒童福利機構69家,兒童床位4039張,工作人員近1500余名;共建成兒童福利指導中心94家,101個市、縣(市、區)全部建立兒童福利督導制度,有兒童福利督導員2.46萬人。
一是拓展服務對象,完善兒童福利制度。2011年6月,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發展孤兒和困境兒童福利事業的意見》,率先在省級規范性文件中提出“困境兒童”概念,并將“困境兒童”納入福利保障范圍;明確機構供養孤兒和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標準;鼓勵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兒童福利事業,擴大兒童福利服務供給,建立社會廣泛參與的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2014年4月,省民政廳會同省財政廳下發《關于推進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的通知》,在全國率先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將事實無人撫養困境兒童以及困難家庭的重度殘疾、患重病和罕見病兒童納入兒童福利保障。
二是總結試點經驗,著力推進適度普惠。2013年3月,印發《浙江省探索建立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先行先試”試點實施方案》,選擇溫州市、海寧市、江山市按照“分層次、分類型、分標準、分區域”的方法,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保障制度化、組織網絡化、服務專業化、惠及全體兒童的普惠型兒童福利體系。2014年3月,又在杭州市余杭區、慈溪市、安吉縣、東陽市、玉環縣、景寧畬族自治縣等6個縣(市、區)啟動第二批試點。截至2015年底,全省超過65%地區出臺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文件,建立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全面建立兒童福利督導制度,初步形成三級兒童福利督導服務體系,同時積極開展兒童福利督導員業務培訓,提升服務水平,探索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兒童福利督導員作用。
三是強化考核督查,率先創新工作機制。督促各地建立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民政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兒童福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兒童福利工作聯席制度,明確成員單位的職責,形成了“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兒童福利工作機制。2015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兒童福利工作列入“十件民生實事”,明確將事實無人撫養和貧困家庭重殘、重病等困境兒童優先納入兒童福利保障和幫扶范圍。
認真組織實施《浙江省殘疾人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著力推進“十大小康 · 陽光助殘行動”和“十大殘疾人服務能力建設工程”,全省財政總計投入殘疾人事業經費156億元,殘疾人生活發展狀況顯著改善,殘疾人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社會助殘環境不斷優化,全省殘疾人小康實現程度達到91.1%。
一是強化生活保障。相繼出臺重度殘疾人托(安)養提標擴面、愛心助殘特殊救助資金使用管理、全面實施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精神殘疾人免費服藥等多項政策;建立了對低收入殘疾人及其他成年無固定收入殘疾人的生活補貼制度,覆蓋12萬余人。全面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共有19.3萬名殘疾人在享單獨施保、全額補助,為13.5萬名殘疾人提供助明、助聽、助行康復服務,為1.2萬名殘疾兒童提供搶救性康復;為9.6萬名重度殘疾人提供托(安)養服務,為1.6萬名勞動年齡段智力、精神及其他重度殘疾人提供庇護照料服務;實施無障礙進家庭47343戶,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和城鎮納入廉租住房或經濟適用住房20347戶;城鎮殘疾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農村殘疾人新農合醫療保險的參保率一直維持在99%以上,有適應指征、符合條件的殘疾兒童接受搶救性康復比例目標值90%,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達到社會平均水平的84.1%。
二是提升服務能力。大力推進殘疾人服務設施建設。全省共建成殘疾人服務設施168處,新建、擴改建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專業康復機構、托養機構64個;新增康復床位1100張、托養床位2970張;建成殘疾人小康·陽光庇護中心792家;省殘疾人體訓中心和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一期建成投入使用,省殘疾人康復指導中心遷建工程和特教學院二期項目已竣工。
三是加強基層組織和隊伍建設。全省80%以上的村(社區)建有殘疾人協會;各地村(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基本實現全覆蓋,并開展崗位培訓;各地康復機構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376人,其中高、中級354人;制訂并實施康復和托養專業人才入職獎補政策。初步構建信息化一網一庫一平臺(即殘疾人綜合信息網、持證殘疾人基礎數據庫和殘疾人業務管控平臺),基本實現與省公安、人力社保、農辦等部門之間的人口信息數據交換。
四是增強社會參與。先后出臺了就業創業幫扶、扶貧基地建設、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助學工作、盲人醫療按摩人員專業技術資格審核和評價、免除殘疾人大學生學費住宿費、殘疾人就業辦法、促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福利企業殘疾職工脫產免費讀大學、加大對低收入殘疾人扶持力度、實施政府優先采購殘疾人庇護產品等政策,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完善“盲教育以省為主,聾教育以市為主,培智教育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布局,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比率逐年提高并超過80%;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經省政府批準正式建院。殘疾人參政議政能力明顯增強,全省214名殘疾人當選縣級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其中省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8名。加強專門協會自身建設,強化服務與管理。大力宣傳殘疾人法律法規,積極開展執法檢查與調研活動,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