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鶴濱

人體中的元素99%是由氧、氫、碳、氮、磷、硫、鈣、鎂、鉀、鈉、氯等元素構成。此外,尚有一些占人體比重很小的元素,統稱為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含量雖低,卻是機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缺少時,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太多時也會帶來病害。以下列出11種微量元素對人體的重要功能。
●鐵:鐵是體內許多氧化還原體系中所必需的元素,減少時可致缺鐵性貧血;太多時會發生鐵興奮、出血等癥狀。人體每天失去約1毫克的鐵,而必需攝人量,男性為10毫克,女性為18毫克,婦女在妊娠、哺乳期為30~40毫克。
●鋅:鋅在機體代謝和組織的呼吸中占重要的地位。它是許多蛋白質構成所必需的,參與性腺、胰腺、垂體內分泌腺體的活動。缺鋅會引起生長停滯、無能力生殖、身體虛弱、脫毛等。兒童缺鋅,則味覺減退、厭食、生長緩慢。成年男性每日需攝入鋅10-15毫克,婦女妊娠期每日需25毫克,哺乳期每日需30—40毫克。
●銅:銅具有酶和激素的生物催化作用。它影響鐵的吸收和運送,人體缺銅時,發生低血銅癥,引起低血紅蛋白、小紅細胞貧血;還可引起白癜風、白發。低血銅癥可用硫酸銅治療。
●碘:碘通過甲狀腺素發揮作用,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機體的生長、智力發育、精神狀態、身體形態、新陳代謝等重要機能均與碘有關。缺碘時可引起一系列的生化紊亂,造成生理功能異常。中度缺碘時可引起甲狀腺腫大;嚴重缺碘時,可導致體智發育受阻,腦電活動降低,細胞代謝異常,精神發育受限,以致呆滯。
●鈷:鈷能影響鐵的代謝,包括血紅蛋白的合成,紅細胞的發育,成熟紅細胞的釋放等功能。鈷又是維生素B12的主要成分,有高效生血作用。缺乏維生素B12可致惡性貧血,所以,維生素B12可用于治療巨幼細胞性貧血、抗葉酸藥引起的貧血、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多發性神經炎等病癥。
●氟:氟在形成骨骼、牙齒釉質以及鈣、磷的代謝中起重要作用。攝入量不足,可出現齲齒,兒童較突出;老年人缺氟致使骨質疏松,易發生骨折。
●硅:人體中含硅18克,超過了微量元素的劃定標準,但世界衛生組織仍將其列入微量元素之中。硅與機體中多種糖類的合成相關,是某些葡萄糖氨基多糖和多糖羧酸的主要成分。硅還與人體的衰老密切相關。含硅量較高的地區(醫學上稱作“硬水區”),人群中冠心病死亡率較低,反之較高。人體所有組織都含有硅,較多的是淋巴腺和上皮結締組織中。
●錳:錳是精氨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組成部分。哺乳類動物的衰老,可能與錳——超氧化物歧化酶減少有關。錳對于促進機體生長繁殖非常重要,母體缺錳會出現死胎、胎兒畸形,兒童缺錳出現貧血、驚厥等病癥。淋巴細胞白血病也與機體缺錳有關。
●鉬:是人體黃哈化酶、亞硫酸氧化酶的重要成分。研究發現,鉬不足是癌癥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鉻:缺鉻時,機體的胰島素的生物活性降低,糖耐量受損,從而引發II型糖尿病。
●硒:硒是抑制癌腫和減少心臟病發生的重要物質。缺硒時可使機體的心、肝、腎、肌肉等多種器官組織發生病變。硒也可刺激免疫球蛋白以及抗體的產生,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此外,還要注意鉀、鈉的攝入。很多科學試驗表明,癌細胞在高鈉、低鉀的環境中很容易發展;相反,在高鉀、低鈉的環境中會自然地死亡。從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在攝人鉀、鈉時要特別注意這兩種物質之間的比量。
在飲食中,那些“重口味”的食物中鈉都普遍地高,這是因為食鹽提味的結果。我們平常吃的調味劑,如味精、醬油、鹽都含有高量的鈉。更重要的是,當你攝人含鉀、鈉的食物時,要特別注意鉀一定要高于鈉,而且一定要高出一倍以上。在食品中鉀比鈉的比量越高,對攝入者的健康越有幫助。
中國農民式的飲食中,由于青菜、野菜食用得多,食品中所含的鉀高出鈉很多。但現代的人們生活中,鈉比鉀攝人到體內的量卻高出一倍,顛倒了過來。尤其那些體胖,體質偏酸的人,更是喜歡吃口重的食物,認為這是口福。本來身體為弱堿性體質,會健康少病。但體質變酸的人,卻難放棄多魚、多肉、多脂、多鹽的飲食口味。

需特別一提的是,硒在微量元素中被稱為“抗癌明星”。醫學研究發現:硒的攝人量與癌的死亡率成反比。含硒量豐富的食品有:沙丁魚、鰈魚、扇貝(注意不要吃被污染的近海灘貝類)、糙米飯、蔥、牛肉等。如果與維生素E一起攝入,更能發揮其抗氧化的作用。一般每日必須攝人量,成人男性50—60微克,女性40—45微克,上限為250微克,過量攝人可以引起惡心、掉頭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