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王讓新
[摘 要] “四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共產黨自身發(fā)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嚴重障礙。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作風轉變問題亟待解決,共產黨人作風的提升滲透并體現于黨的政治、思想、組織及制度建設的全部,也是黨的群眾路線得以實踐的基本途徑。為提升共產黨人的作風,習近平從現實基礎、思想前提、實踐前提、根本途徑、基本原則、根本保證、核心目標等方面對共產黨人加強作風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習近平共產黨人作風觀的基本特征表現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本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對時代主題的敏銳觀察和強烈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作風觀;作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 D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11-0073-08
習近平依據中國共產黨所面對的新的現實情況和自身存在的問題,提出中國共產黨員要改進作風,努力提高自身的戰(zhàn)斗力與免疫力。習近平共產黨人作風觀主要包括共產黨人作風建設的現實基礎——兩種威脅,共產黨人作風建設的思想前提——加強黨性;共產黨人作風建設的實踐前提——深入調查;共產黨人作風建設的根本途徑——日常慎獨;共產黨員作風建設的基本原則——遵守道德;共產黨員作風建設的根本保證——守法守紀;共產黨員作風建設的核心目標——堅定信念。習近平共產黨人作風觀的基本特征表現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本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對時代主題的敏銳觀察、強烈的問題意識。
一、習近平共產黨人作風觀的主要內容
(一)現實基礎——兩種威脅
為什么在新時期不斷要求共產黨人改進自身的作風?習近平認為,這是有重大原因的,這是黨處理外部挑戰(zhàn)和內部問題所要走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關鍵方略。首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中國精神的弘揚,需要中國力量的凝聚。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持需要發(fā)揮中國人民的主觀能動性。而要實現二者,都需要人民的擁護與參與。但部分共產黨員不良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會引起人民的不滿,直接影響黨的威望,甚至可能影響到黨的生存與社會主義的發(fā)展。習近平在2012年11月17日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黨的執(zhí)政水平、黨員的作風能力與黨的歷史任務還有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四種危險”與“四種風氣”。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正面臨著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和消極腐敗危險。精神懈怠危險主要是信仰搖擺,迷失方向,以利己方式昏昏噩噩混日子;能力不足危險是缺乏學習動力,放任自流;脫離群眾危險來自于黨性模糊,為人民服務意識喪失;消極腐敗危險根源于喪失信念,無視黨紀國法。從工作作風方面而言,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四風”所帶來的巨大負面效應和不良后果。“四風”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它們嚴重影響著黨員干部的思想作風。“四風”中的形式主義不僅有文山會海,弄虛作假,而且任其發(fā)展下去會直接導致官僚主義,使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隔離開來,形成“官民”對峙。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是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的直接后果,搞虛假形式、脫離群眾必然會走向享樂,縱情聲色,貪污腐敗。“四種危險”與“四種風氣”都是中國共產黨要鍛造一個先進的黨、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敵,因此,黨員作風的轉變勢在必行。“我們一定要牢記‘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的古訓,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應強烈的突出問題”[1] 371。
(二)思想前提——加強黨性
習近平認為,共產黨員要有好的作風必須從思想深處夯實基礎,堅持黨性是共產黨員端正作風的第一步,只有黨性觀念的樹立與增強,共產黨員才能產生好的作風。
所謂黨性,就是共產黨的性質和共產黨員的黨性觀念、黨性意識。馬克思所倡導的無產階級革命,首先是解放全人類,只有解放全人類,無產階級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作為無產階級的政黨,黨的性質決定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性原則。黨性觀念決定了黨員干部要對黨忠誠。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是黨的人,是黨的忠誠工作者和政策執(zhí)行者,是黨的全局工作機器的一個齒輪。其次要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是共產黨員,一名共產黨員無論在哪個方面、哪個部門、哪個地方、哪個位置,都要意識到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自己的職責是為黨工作,辦任何事都要想到黨,做任何工作都要想到是代表黨去開展工作,想到黨的事業(yè)和黨所代表的群眾利益。黨性觀念決定了黨員干部要為人民服務。習近平指出,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公仆。他認為,談領導者的修養(yǎng)作風,第一條就是要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這個觀念沒有樹立起來,其他都無從談起。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勤務員,人民是主人,人民與共產黨員是主仆關系。
黨性觀念和黨性意識對于共產黨員而言,就是要明確公仆與主人的關系,黨員干部的職權是人民賦予的,黨員干部的責任就是向人民負責。不愿“躬身”做公仆,那就不配當一名黨員干部。離開了人民,黨員干部將一無所有、一事無成,背離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公仆將會被歷史所淘汰。習近平深刻地指出,主仆關系不容顛倒,作為黨員干部,判斷其是否堅持黨性的具體表現就是是否牢記主仆關系,是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zhí)政宗旨,是否履行為民的職責,這是檢驗一個共產黨員黨性標準的根本。
(三)實踐前提——深入調查
習近平提倡少提口號,行動至上。他認為,許多黨員干部不愿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做調查研究,飽食終日,追求享樂,逐漸腐化,其原因是缺乏對事業(yè)的獻身精神,不能正確認識人民群眾的作用。而要有所作為,干成一番事業(yè),必須向人民群眾學習。因為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能夠找到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能夠找到真知。
習近平指出,黨員干部科學決策的制定和實施要向實踐求知,要向社會求知,而這一切,都要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研究實際上就是科學決策與實施的過程。習近平指出,調查研究是一個作出正確決策、推動工作、聯系群眾、自我提高的過程。正確的決策,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堆人不作調查研究,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得出的。黨員干部必須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將情況了然于胸,通過“交換、比較、反復”,得出客觀的結論,為科學決策打下基礎。決策作出后,黨員干部必須在落實過程中調查研究,在督查中發(fā)現問題,在改進中推動工作。調查研究也是一個體察民意的過程。黨員干部不斷深入群眾,可以發(fā)現群眾的所思所想,可以集中民智,可以實實在在為百姓辦事,可以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習近平提出新時期黨員干部的調查研究方法——領導下訪。他認為,黨員干部要將調查研究這種工作實踐具體化,就要面對面地做好群眾工作,而領導下訪接待群眾不僅是處理群眾信訪、從源頭上化解各類矛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體察民情、聯系群眾的有效方式。2013年6月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好干部的培養(yǎng)不僅在于其自身努力地學習,還要在實踐中磨礪作風,提升素質,“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在改革發(fā)展的主戰(zhàn)場、維護穩(wěn)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砥礪品質、提高本領”[1] 417。
(四)根本途徑——日常慎獨
習近平認為共產黨員在作風修養(yǎng)上的最高追求應該是“慎獨”。“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中就將‘慎獨作為黨性修養(yǎng)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說:‘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jiān)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2] 272“慎獨”就是要時刻反躬自省,自警、自勵。黨員干部要做到“慎獨”,根本上是要自我約束,自我反思。“慎獨”不是來自外部的力量,不是黨規(guī)法紀強制的結果,而是共產黨員個人嚴以修身的結果。“慎獨”就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慎于用權,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臺上臺下始終如一,人前人后始終如一,敏于事而慎于言,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慎獨”強調的是一種共產黨員在思想境界方面表現出的良好作風,共產黨員在生活作風方面更要保持自律廉潔。習近平指出,生活作風不是小事。事實上,黨內的大多數腐敗分子墮落的軌跡證明,黨員干部的生活作風問題絕非小事,而是大事,是事關思想道德和國家法律的大事。習近平認為,黨員干部個人愛好的選擇,生活方式的選擇,交往方式的選擇,都大有學問,都直接影響其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政治品質的方向。吃喝玩樂不是小事,“巴豆雖小壞腸胃,酒杯不深淹死人”。一些人在推杯換盞中忘記了公私之分,在小恩小惠中喪失了原則。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時指出,抓作風建設就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一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私人關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觸時,必須堅定不移維護人民利益。二是下決心減少應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五)基本原則——遵守道德
習近平認為,共產黨員的作風應該有一種原則,一種底線,工作作風與生活作風都要遵守這種底線,這種底線就是共產黨員的道德。習近平對共產黨員的道德更多強調“官德”,“官德”是指黨員干部所應具有的道德和良知。他認為,黨員干部只有一個宗旨,就是造福于民,核心道德就是清廉。馬克思曾經說過,不可收買是最崇高的政治道德。習近平指出,黨員干部的“官德”是以清廉的榜樣影響他人,樹立威信。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分析原始社會酋長在氏族內部的權力特征時說,“酋長在氏族內部的權力,是父親般的、純粹道德性質的”[3] 84。而黨員干部“官德”的樹立在于培養(yǎng)高尚的情感,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4] 660。習近平認為共產黨員要樹立五種崇高的情感:一是要學習鄧小平同志愛國的情懷感,二是要學習雷鋒同志為人民服務的幸福感,三是要學習孔繁森同志愛人民的境界感,四是要學習鄭培民同志以民為先的責任感,五是要學習錢學森同志重口碑的光榮感。這五種崇高情感的樹立是共產黨員為官做事的根基,是道德培養(yǎng)的根本,是共產黨人作風觀、道德觀的指向。習近平指出,黨員干部的道德底線實際上是其對“良心”的堅守。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必須分清合情合理的欲望和情理不容的貪欲之間的界限,在運用權利和工作交往活動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常思貪欲之害。習近平對堅守“官德”底線做了深刻的分析。堅守“官德”底線必須算好“三筆賬”,堅持“三原則”。第一是算好“利益賬”,堅持正確的利益原則。黨員干部對黨和人民負責,實際上是對自己利益的負責。第二是算好“法紀賬”,堅持法紀原則。黨員干部要自覺遵守法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違法犯罪都要受到懲罰。第三是算好“良心賬”,堅持良知原則。如果黨員干部以權謀私,不僅喪失了“官德”,也違背了做人的良心。
(六)根本保證——守法守紀
習近平在2013年1月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嚴明是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獨特優(yōu)勢。形勢越復雜,任務越艱巨,黨的紀律越要嚴明。習近平認為,共產黨員要堅持優(yōu)良的作風,黨的紀律和國法就是根本的有力保證。
黨員干部首先要明法度,也就是要遵守國家法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報告提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wèi)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wèi)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黨員干部首先要具有法治素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在于懂法。法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于學習法律,黨員干部要學習憲法,學習與自己工作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黨員干部還要有法治思維,法治思維是一種自覺的法制意識。黨員干部要心中高懸法律明鏡,在運用權力時必須知曉在法律范圍內怎么干事,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黨員干部在工作中必須運用法治方式,法治方式就是要在任何情況下遵守法規(guī)制度,在法規(guī)制度之內辦事,沒有特殊與例外。黨員干部不能超越法律,法律是黨員干部的“高壓線”、雷區(qū),違法用權、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便是觸碰“高壓線”。
習近平認為,黨的紀律是全黨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嚴格遵守和堅決維護紀律是做合格黨員干部的基本條件。黨的紀律是黨得以建立、生存、發(fā)展的根本武器,共產黨的隊伍有鐵一般的紀律,這些紀律是指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經濟紀律、群眾紀律等,共產黨員要嚴格遵守這些紀律,這些紀律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紀律。嚴明政治紀律要從遵守黨章這一環(huán)節(jié)開始,“黨章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章程,也是總規(guī)矩”[5]。黨章規(guī)定黨的政治紀律,而對每個共產黨員而言,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的根本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就要堅持黨的基本綱領和基本路線,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對共產黨員而言,必須堅持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堅定遵守中央精神,以中央部署為前提,從大局出發(fā),不搞本位主義與地方主義。
(七)核心目標——堅定信念
習近平深刻地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我們現在干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要求中國共產黨端正作風,要求每個黨員努力轉變自己的作風,其目的是為了鞏固社會主義基礎,努力為人民服務,走向共產主義社會。因此,中國共產黨員作風改進的最終目標是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這種不朽的美好理想。中國共產黨要加強自身的思想作風建設,打造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就要不斷的提高信仰、堅守信仰。“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6]。習近平認為,信念建設對共產黨員而言,是核心與靈魂。思想信念是一個“總開關”,這個總開關直接影響共產黨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yè)觀,也就影響到共產黨員的行為、作風與紀律。
習近平所倡導的理想信念主要是指對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與堅持。習近平認為,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共產黨員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員安身立命的根本。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與中國社會歷經磨難、不斷選擇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它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是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自覺的、共同的選擇,是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保證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理想是共產黨員精神上的“鈣”,具有了理想信念,共產黨員的骨頭就硬;缺乏理想信念,共產黨員就要得軟骨病。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我們的干部隊伍中,有的人對共產主義心存懷疑,有的人對社會主義前途喪失信心,有的人不信馬列信鬼神,有的人甚至向往西方社會制度,種種表現都是理想信念的滑坡。“事實一再證明,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1] 415。習近平認為,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所應追求的最高目標。在和平建設時期,衡量一個共產黨員是否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的客觀標準在于能否樹立牢固的宗旨意識,勤奮工作,為遠大理想做出奉獻以致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是對共產黨員的檢驗。
二、習近平共產黨人作風觀的基本特征
(一)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本質
習近平反復強調,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政黨,它的使命是為人民大眾謀取利益,它是人民群眾自己的政黨。因此,共產黨員要明白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共產黨員是人民群眾中的一員,人民是共產黨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共產黨員不能脫離人民群眾。共產黨員的學習與成長、培育與實踐都要在人民群眾中完成。習近平從各個方面闡述并提出了許多關于共產黨員作風的思想與見解,其中心指向在于提高共產黨員服務人民的覺悟,根本歸宿在于在新形勢、新環(huán)境、新任務下更好地深入實踐黨的群眾路線,使黨的群眾路線成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根本工作路線。
習近平從不同方面對共產黨員的作風做出了要求和倡導,目的在于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共產黨的先進性在于與歷史潮流和歷史趨勢相符合,而歷史潮流就是民心與民愿,人民群眾決定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共產黨員必須深入群眾,依靠群眾,學習群眾,在人民群眾中學習、實踐、調查、鍛煉,培育道德、純潔作風。人民群眾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只有在人民群眾中共產黨員才能夠緊跟時代潮流,感受時代脈搏,學習在前、調查在前、實踐在前、突破在前,共產黨員才能真正在時代的變動與挑戰(zhàn)中保持其固有的人民性和先進性,立于不敗之地。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
習近平高度重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認為共產黨員不但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合格的馬克思主義者,成為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人,而且要努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將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民族氣節(jié)、舍生取義、廉潔奉公的民族精神融入自己的修養(yǎng)之中,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勤政為民,無私奉獻。
首先,習近平認為,共產黨員要樹立中華民族所崇尚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作風。“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于謙的‘但愿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說明心無百姓莫為‘官”[2] 26的道理。因而黨員干部要心系百姓,要有人民情懷,大眾情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執(zhí)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察百姓之苦,去百姓之憂,是共產黨人的職責與使命。知百姓之苦,關心、救助、扶持群眾,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生產和生活問題,都是共產黨人做“官”的天職。
其次,共產黨員要具有中華民族所提倡的激濁揚清、懲惡揚善的浩然正氣。習近平引用清代思想家顧炎武之說“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來強調黨員干部氣節(jié)的重要性。高尚的氣節(jié),正直的品質是中華民族的人性脊梁、民族品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共產黨員堅韌不拔、矢志不渝的氣節(jié),面對困境不屈服,忠心報國,扶正祛邪是國家興旺、黎民幸福的根基。
(三)對時代主題的敏銳觀察
21世紀,世界大局是什么?中國向何處去?中國共產黨應如何執(zhí)政?如何順應人民群眾的意愿發(fā)展社會主義?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黨的領導人必須回答的問題,也是中國共產黨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習近平認為,當今世界是和平發(fā)展的時代,全球化不斷深入,各國都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斷融入,成為當代世界的一部分。各國的交流與交往正在促進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中國的崛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現象。中國的最大任務是要在21世紀中葉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中國必須穩(wěn)固順利地推進特色社會主義的模式,因而,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執(zhí)政黨的建設,對這一切都至關重要。時代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增強其自身力量,提高戰(zhàn)斗力,發(fā)揚先進性,不斷激活生命力。
習近平對世界的主題和中國國家的主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凝練了關于中國共產黨員思想作風的認識,不斷對共產黨員的思想情操、作風紀律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建設實踐,是時代主題的必然要求。中國要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合作競爭,就要有一個好的執(zhí)政黨基礎,而好的執(zhí)政黨基礎在于共產黨員的信念堅定、政治立場堅定,敢于自覺抵制西方思潮的侵蝕,主動亮劍,捍衛(wèi)社會主義制度。好的執(zhí)政基礎在于共產黨員求真務實、清正廉潔、為民辦事,善于與群眾交流,真誠為人民解決困難,在維護人民利益的同時維護黨的威信和黨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面對內外挑戰(zhàn)的最大武器是共產黨員自身的信仰、道德、作風和本領的提升。
(四)強烈的問題意識
馬克思說過,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口號。習近平指出,問題意識是中國共產黨推動社會發(fā)展的自覺意識,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自覺精神,“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2] 235。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下,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重大任務是什么?黨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是什么?腐敗現象,特別是黨內腐敗的蔓延已影響到黨的肌體和威信,腐敗問題已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因此,反腐敗斗爭是時代的口號,也是中國共產黨必須解決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不能容忍腐敗現象的發(fā)生蔓延。“如果任由這些問題蔓延開來,后果不堪設想,那就有可能發(fā)生毛澤東同志所形象比喻的‘霸王別姬了”[1] 370。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fā)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1] 387反腐敗是時代的聲音,是時代的口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新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的不蛻化變質,一切在于共產黨員的清廉作風,廉潔操守。共產黨員自覺反對腐敗,堅持秉公守法就是以自身行動解決時代的問題,化解時代的矛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習近平.深化改革 鞏固成果 積極拓展 不斷把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N].人民日報,2015-O1-14.
[6]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9.
[責任編輯: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