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紀人才最貴。一流本科教育是培育一流人才的基石,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是提供一流本科教育的平臺,也是支撐世界一流國家的核心力量。湖北要實現國家“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構想,助推“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高水平大學。科學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接軌的“雙一流”大學評估指標體系,合理衡量湖北高校在我國和華中地區大學集團中的辦學實力,準確界說湖北高校“雙一流”大學的內涵、目標并列出備選名單,找準湖北“雙一流”大學建設的突破口,以助于提出統籌推進湖北高校對接國家“雙一流”大學戰略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高水平大學;大學評價;大學排名
[中圖分類號] G6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11-0081-13
對于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古老中國而言,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高水平大學是數代中國人的不懈追求,也是實現中國“和平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更是在“兩個一百年”內加快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動力,可以這樣說,中國高校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高水平大學。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必然要求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科技和一流的人才提供支撐。辦好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建成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學科,讓中國高等教育真正由大變強,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先扎扎實實建成高等教育強省,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才能從中誕生出若干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大批擁有世界一流學科的高水平大學,而且可以肯定地說第一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必然產生于省域高等教育系統,從而使得中國的大學能夠成為震驚世界、聞名世界的大學,成為讓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都向往的學習樂土。在辦好讓人民滿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美好期許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雙一流”戰略頂層設計下,省域高等教育體系“要建什么樣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和“如何建這樣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以中國特色為統領,省域內所有大學對黨和政府高度關注、人民群眾非常關心的“雙一流”課題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必須作出回應、做好回答[1]。
一、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內涵性框架界說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黨中央和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的堅定決心、指導方針、具體目標、運行機制和保障措施,明確提出要通過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次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可以肯定的是,“雙一流”建設將是未來30年內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中心議題,它必將與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引導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重大舉措一起,重塑中國大學的全新面貌、重建中國大學的世界格局。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提升中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和長遠價值。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指明了“雙一流”戰略的前進方向,無論是作為高等教育政策的決策者,還是作為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者,或者作為高等教育政策的執行者,都必須深入領會“雙一流”戰略的精髓,準確把握“雙一流”戰略的實質,科學解讀“雙一流”戰略的內涵(圖1),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貫徹“雙一流”戰略部署。
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也絕不是千校一面、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在應然或實然理論狀態中,特別是在中國的話語體系里,“雙一流”戰略還具有更豐富的內涵:一是“雙一流”戰略中的“入選者”與“211”工程、“985”工程“入選者”似乎有些不同,二是“雙一流”戰略還應納入一流本科教育。2016年3月10日,原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稱,目前我國正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以一流為目標,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都應該是一流的,“不僅高校要爭創一流,各級各類教育都要瞄準‘一流”。所謂的一流大學,不僅指綜合大學,還包括民辦大學、職業高校,也包括中外合作辦學,只要有水平,能夠說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都可以,不能把一流大學只定為綜合大學,比如5個大學合并了,各種指標就上來了。實際上,拼湊后的所謂質量并不等于5,可能小于5。對于創建一流學科,任何一個學校的強弱都是由其學科決定的,即使是一流大學,也不一定每個學科都是一流。“有的大學并不是一流,但是它有的學科就是國內最好,我們也要支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并不是針對某幾所名校的,而是開放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是開放的,只要學科達到一流水平,就是我們的建設目標。高校需要做的就是埋頭苦干,扎實工作,提高辦學水平”。“政府會強化績效評價,根據高校辦學目標實現程度,動態調整支持力度。不會給你戴一個帽子,讓你干好干不好都一個樣。我們會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重點依據已公開的數據、成果和質量報告,引導高校把功夫放在教學質量提高、一流學科建設上”[2]。2016年5月6日,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與廈門大學聯合主辦的“一流大學本科教學建設高峰論壇”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建設一流本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迫切需要,是適應新形勢、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解決高校自身發展突出問題、實現更高質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特征”[3]。
二、中國特色世界接軌“雙一流”大學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世界一流大學是世界大學集團中各類型、各層次、各形式大學中的佼佼者、引領者和帶頭人的集合,世界一流學科是世界大學集團中各大學內最有特色、最有優勢、最有成就學科的集群。眾所周知,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大學都各具特色、極富個性,但它們也有一些共性、一些可以量化的表征,所謂形散神似、共性寓于個性之中,這就為研發中國特色、世界接軌的“雙一流”大學跟蹤評估指標體系奠定了實然前提和理論基礎,也為科學劃分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比例提供了測算標準和參照體系。
(一)中國大學集團新分類標準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黨中央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這里可以套用一句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4]由此可見,“雙一流”戰略所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必須是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的,而不是歐美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在中國的簡單照搬或模仿復制,這就客觀要求對中國大學進行科學定位、合理分類、錯位建設、差異發展、辦出特色、追求一流。
按照一元二分法的哲學思想,東方高等教育體系和西方高等教育體系如同東方文化、西方文化一樣雖神馳兩端但元神歸一。東方高等教育傳統最終形成于中國(如稷下學宮),而西方高等教育傳統最終形成于希臘(如阿加德米學園),此后不斷強化、變遷和傳播,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分別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和拉丁文化圈,其內的大學分別形成了不同的生存模式和學術文化。東方大學更多選擇與政府合作并適度接受其管制,西方大學更多選擇與政府保持適度距離并有條件接受其資助,東方大學如同生命之樹講求玄虛,西方大學如同知識之樹講求實用。東方高等教育系統在農業時代依托中國這樣的宗主國體系一直稱雄于世界,只是近世數百年來,由于西方在工業時代快速崛起并保持后工業時代(信息時代)的稱霸態勢,才開始慢慢落后于西方高等教育系統,甚至東方高等教育系統長期以來被迫關注以歐美作為近乎唯一的參照系并延續至今,甚至出現了依附發展的現象,蒙蔽了東方大學的雙眼,既不能準確地把握自身在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中的成就和問題,也不能科學解釋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碰到的文化糾結和天花板效應。總之,東方高等教育傳統歷史悠久,經過一個多世紀西方模式的努力學習后,基本構建起了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但是陷入文化困境中的東方大學集團,作為北美、歐盟之外的世界第三大高等教育區域,有的還繼續在依附發展模式中迷惘找不到出路,有的已經迷途知返開始走上艱難的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取得了相比非西方大學的卓越成就,中國大學也不例外。當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面對歐美的世界一流體系,中國大學已經可以說“不”,因為中國大學已渡過了依附發展的階段,進入到借鑒階段的后期和創新階段的前期,將來的目標是超越階段,在校生規模達到世界第一之后在校生質量逐步達到世界領先,通過高度自主的學術創新和科技研發,成為21世紀世界科技中心。
“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新任務,也是中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術界的共同追求。中國大學在發展模式上超越歐美大學任重道遠,畢竟現代中國大學,從內容到形式幾乎完全建基于歐美模式,包括港澳臺高校,但在大學分類方法上,拋開卡內基分類方法,我們完全可以嘗試有所創新,建立中國特色的大學分類標準和體系。眾所周知,高校分類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但卻是制定分類發展政策的基礎和前提,國外有關高等教育與高校分類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至今有重大影響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2011版)《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2015)。我國開始高校分類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5]。在國家“雙一流”戰略開局之年,重提高校分類體系及其設置標準研究,一是構建高校分類體系以促進其多樣化、錯位化、有序化和差異化發展,已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二是國外高等教育分類或高校分類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國大學發展的時代趨勢,即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20世紀的外延式擴張轉向21世紀的內涵式發展、中國大學已經從20世紀的規模數量至上轉向21世紀的質量特色第一;三是中國已有高等教育分類或高校分類標準單乏、問題較多,標準方面側重科研數量、師生規模等而很少關注教學質量、辦學特色等,導致重科研輕教學、重數量輕質量、無法區分人才培養層次、不適合特色類院校問題頻出。
中國大學分類問題真的無解或沒有帕累托次優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對我國高教結構和高校布局進行優化調整,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高等教育體系建設,通過對國內外代表性分類方法的比較與分析,吸收其合理因素,遵循高校辦學規律、符合中國國情、世界獨創性、公開客觀公正的評價思想,從國際影響、國家發展和社會貢獻三大視角審視和考量大學辦學成就的評價視角,立定以衡量高校對世界、國家和地區的科學與人才的貢獻能力為評價目標,根據“先類后層再級”原則,提出了一種中國大學新的分類模型和標準(表1):一是依據大學的人才培養層次和學術研究水平等(一維)將中國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專業型大學、應用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等4種辦學類型;二是依據中國大學的學科專業設置和畢業生職業發展領域等(二維)將大學分為“綜合型”和“特色型”,其中特色型又細分為財經、政法、醫藥和語言等行業特色型院校,以及藝術、體育、傳媒和警察等特色專業型院校。除了確定國家高校分類體系及其設置標準外,還必須對相應象限內的大學進行科學界定:1.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處于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水平的最佳標志,科研領先與校友杰出是判定研究型大學的兩個核心標準。一所大學要辦成研究型大學必須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必須擁有一支卓越的師資隊伍并能:一是能持續產出最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和關鍵性技術發明創造;二是能持續造就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和各行業領袖級人才,二者缺一不可。2.行業特色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大行業處于教育-科技-行業一體化發展水平的“最佳文化地標”,其衡量標準為:一是能持續對關鍵行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二是科研取向主要破解關鍵行業產業發展瓶頸;三是人才培養規格成為關鍵行業產業發展領袖。3.區域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狀態處于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水平的“文化名片”,其顯著評價維度為:一是辦學定位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度;二是領導精力、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等對區域發展的保障度;三是辦學質量、人才和科技研發對區域現代化建設的貢獻度;四是學生、家長、社會對教育、就業、創業質量的滿意度[6] 11。
國外的高教分類或高校分類缺乏中國特色和中國元素,國內的高教分類或高校分類可能舍本逐末或落后過時,重科研輕教學誤導高校的發展戰略方向、科研教學二分法不符合21世紀大學發展時代潮流、一維分類讓行業特色型和底層大學瀕臨絕望無法共享發展陽光,比如高職院校、專科院校、市屬院校、省屬院校、行業特色型院校等被人為判定為“教學型大學”或“教學研究型大學”,一旦貼上這樣的標簽,基本就與高水平大學無緣,也就是在“雙一流”建設上被判了“死刑”。新的二維大學分類標準有利于體現人才培養層次(研究型、專業型、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有利于體現高校學術研究層次(研究型和非研究型院校)、有利于體現高校辦學特色(行業特色、學科專業特色、辦學特色),初步實現了教學與科研并重、教師與學生并重、投入與產出并重、學術與實踐并重、規模與質量并重、特色與通識并重,讓中國各類型、各層次、各形式的大學都能共享發展機會,即通過全校師生員工科學定位、合理分類、錯位發展、辦出特色,都有可能、都有機會建成一流學科、一流大學。
(二)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特征
世界一流大學作為世界大學集團中的排頭兵和領頭羊,它們擁有獨一無二的氣質和基因,擁有十大基本特征(評價標準):一是一流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是大學的靈魂,它是全體大學人關于“辦怎么樣的大學”和“怎么樣辦好大學”的深層次思維結晶,如普林斯頓大學明確標榜“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并將其貫徹到教育過程的始終。二是一流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是大學的根基,大學者大師之謂也,如劍橋大學有百余位教職工獲得諾貝爾獎獲得者。三是一流的辦學特色。辦學特色是大學的標簽,如耶魯大學實行住宿學院制和重視本科教學。四是一流的學科專業。學科專業是大學的細胞,如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排名世界大學前列。五是一流畢業生校友。畢業生校友是大學的名片,一流大學培育一流校友,一流校友成就一流大學,如牛津大學培養了27位英國首相、60位諾獎得主。六是一流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是大學的答卷,如麻省理工學院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實時處理資料的“旋風電腦”,并發明了磁芯存儲器。七是一流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大學的個性,融入在大學的血脈和骨髓里,如“小而精”的巴黎高師的Jean-Pierre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健在的集菲爾茲獎、沃夫獎、阿貝爾獎于一身的數學家。八是一流校長和卓越管理團隊。校長團隊是大學的舵手,籌錢和挖人是校長的兩項主要工作,如哈佛大學之所以為哈佛,離不開艾略特(Charles W.Eliot)、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和德里克·博克(Derek Bok)等歷任校長的“不忘初心”。九是一流生源質量和校友服務工作。生源是大學的原材料,如號稱比哈佛還難進的深泉學院,每年錄取學生10余人。世界一流大學都非常重視精細化校友服務工作,著名的CNN主持人同時也耶魯校友Anderson Cooper曾說“如果本·拉登也是耶魯校友,他們肯定知道他到底在哪一個山洞里”。十是一流的社會聲譽和國內外影響力。聲譽是大學的顏面,如“硅谷之母”斯坦福大學,無論是學術聲譽還是社會聲譽都舉世聞名。按照上述基本特征,考量世界大學數量(世界各類型高等教育機構約三萬所)并參照世界性大學排名結果(考慮學術性和社會性雙維度),可以確定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比例分布(表2)。
(三)世界一流學科的基本特征
學科是一個科學概念和分類標尺,一是學術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二是高校教學科研等的功能單位。學科是高等教育的獨特范疇,所以必須納入高等教育學的分析框架,可以說,學科承載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和大學的核心職能。學科既是促進個體成長的平臺,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平臺;既是教育教學的平臺,也是科技研發的平臺;既是產學融合的平臺,也是科教融合的平臺;既是協同創新的平臺,也是創業創富的平臺,既是大師工匠匯聚的平臺,也是青年才俊扎堆的平臺。世界一流學科與世界一流大學究竟是什么關系?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破除一種誤解或錯誤觀念,即中國以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或未來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從而樹立一種信心,即世界一流大學不是所有學科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沒有世界一流學科就沒有世界一流學科的高水平大學,沒有世界一流學科的高水平大學就難以成長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以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為基點和抓手。《“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四個基本原則:堅持以一流為目標,堅持以學科為基礎,堅持以績效為杠桿,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強調要引導和支持大學優化學科機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打造更多學科高峰,帶動高校發揮優勢、辦出特色。這是因為學科是大學的細胞、專業是大學的基因,世界一流學科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基礎。實證大數據顯示,學科建設水平與大學發展水平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關系,學科建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的國際地位和學術聲譽,所以“辦大學”的中心工作就是“辦學科”[7]。
世界一流學科不僅要有中國特色,還需要得到世界公認,它們擁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一是一流的學術團隊。一流的學科必然聚集一流的教師團隊,特別是以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代表的頂尖科學家團隊。二是一流的學生質量。一流學科既吸引一流學生報考,也能培育出一流畢業生。三是一流的學科特色。一流學科必然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四是一流的科技成就。一流學科不僅擁有一流的科研平臺、頂級科研項目,還擁有一流的科技成果。五是一流的辦學資源。一流學科擁有非常充足的物力資源和經費,特別是經費當以億記。六是一流的的學術聲譽。一流學科產出世界級的學術論文和高被引論文,但不能單純以論文論英雄。七是一流的社會服務。一流學科基本是產學研一體化的典范,合作的企業對象往往是世界級企業或國家級政府機構,通過發明專利、咨詢報告等成果轉化為社會服務。八是一流的國際交流。一流學科的師生基本是國際學術會議的報告人,跨國學術交流的對象基本是世界一流大學。確立了世界一流學科的基本特征,就可以開展世界一流學科的評價工作。世界一流學科的評價既要注重中國特色,這是社會需求的邏輯,也要注重國際標準,這是學術發展的邏輯。在學術的邏輯上,評價指標包括一流科技研發、一流學術論文、一流學術團隊、一流教育教學、一流的文化傳承等;在社會的邏輯上,評價指標包括一流的畢業生、一流的發明專利、一流的咨詢服務、一流的國際交流。所以,科學的世界一流學科評價,必然要平衡學術邏輯和社會邏輯。
(四)“雙一流”評估指標體系
世界一流大學不是靠排名排出來的,但是沒有大學排名也是不可想象的。“雙一流”建設必須考慮中國特色、世界標準的大學排名。對世界大學進行綜合評價或分類排名,是國際慣例,也是中國特色。中國進行“雙一流”建設,必須主動建立中國特色、世界接軌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學排名指標體系,確保中國在世界大學排名領域的組織決策權、話語影響權和標準解釋權,而不是鸚鵡學舌、亦步亦趨、依樣畫瓢的所謂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或世界大學科研競爭力(ESI)排名,因為類似的加減法比例排名既沒有多少學術和技術含量(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高中生即可處理),也沒有多少中國特色和中國元素(基本是THEs或QS的翻版“舶來品”)。世界大學排名是展示各國大學影響和地位的重要舞臺,也是中國教育科學家參與國際教育評價事務的重要成果。由中國教育科學家主導研制富含中國元素、接軌世界標準的世界大學排名,有利于中國在相關領域制定國際標準、發起國際高等教育評價計劃、倡導大學排名規范和政策、凝聚大學排名共識、維護大學排名科學價值、匯聚國際大學排名資源、協調大學利益關聯方利益。一個國家能夠主導世界大學排名的數量和質量,是國際大學排名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晴雨表”。目前,國內外有較大影響且連續發布分析報告的大學評鑒機構有20余家,其中中國有5家,綜合集成歷史較長、影響較大、公信較好、知名度高的大學評價組織的指標體系,它們的“核心素養”包括三大類:人才培養情況(學生規模、校友質量)、科技研發情況(論文數量、成果質量)和社會聲譽情況(學術聲譽、媒體影響)[8]。
為科學監測、合理評價、大力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高水平大學建設,有必要圍繞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目標,融匯中國特色和中國元素,站在第三方評估的立場,借鑒國內外大學辦學水平評估的有益經驗和成熟做法,利用“新聞洞”理論和“金字塔”原理挑選參照指標,最終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水準和世界眼光、符合高等教育規律、人才培養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進展跟蹤觀測指標體系(表4、表5)。
實證數據分析發現,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臺灣大學等高校躋身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中國頂尖大學前列,其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領頭羊。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高校躋身世界高水平大學、中國頂尖大學行列,是中國建設“雙一流”大學的排頭兵。北京體育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和臺灣藝術大學等6所專業型高校躋身世界高水平大學、中國頂尖大學行列,是中國建設“雙一流”大學的核心力量。中山大學、吉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紐約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外交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燕山大學里仁學院、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武昌首義學院、文華學院、山東英才學院、西安歐亞學院、三亞學院、山東協和學院、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西安外事學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江西科技學院等高校躋身世界知名大學、中國一流大學隊列,是中國建設“雙一流”大學的后備力量。
實證數據分析顯示,北京大學理學、醫學、法學、歷史學、文學5個學科排行全國第1,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經濟學和哲學3個學科排行全國第1,清華大學工學排行全國第1,中國農業大學農學排行全國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排行全國第1,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學排行全國第1。(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1]李元元.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N].人民日報,2015-09-10.
[2]翟 帆,張春銘,陽錫葉,余 闖.教育部長袁貴仁與政協教育界委員面對面,回應教育熱點難點:為了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6-03-19.
[3]儲召生.一流大學本科教學高峰論壇舉行[N].中國教育報,2016-05-07.
[4]徐京躍,霍小光.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報, 2014-05-05.
[5]史秋衡.國家高校分類體系及其設置標準實證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6]馮用軍,趙德國.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2015)[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7]周光禮.世界一流學科的中國標準是什么[N].光明日報,2016-02-
16.
[8]馮用軍.河北應建設高水平大學[J].決策與信息,2016,(1).
[責任編輯:馬昌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