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26年9月新青年社出版的《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集中反映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初步理論成果,其主要內容有:正確判斷中國社會性質及革命性質;較深刻剖析中國社會各階級;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代表了當時黨的馬克思主義最高水平,彰顯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于中國實際的理論成果,是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結晶。
[關鍵詞] 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性質;中國革命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11-0168-03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之后,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了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傳播。特別是列寧主義的傳入,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對本國國情、社會革命及發展前途的認識,產生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初步理論成果: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基本思想,彰顯了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雛形。反映這些理論成果的集大成著作之一是《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以下簡稱《論文集》),可稱作是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晶。該書封面印的是1927年初出版,實際是新青年社于1926年9月出版,為“新青年叢書之一種”,全書分上下兩冊,共544頁,定價大洋1元,長江書店曾翻印。該著作有七個部分:一、中國革命之性質;二、帝國主義侵略下之中國;三、中國革命過去之經驗;四、中國革命中之國民黨;五、軍閥制度與聯省自治;六、革命與不合作;七、勞動運動。其主要內容有:
第一,正確判斷中國社會性質及革命性質。“正確地判斷社會性質是制定正確的革命戰略的客觀依據和出發點”[1]。《論文集》旗幟鮮明地指出:“處在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處在國際帝國主義與本國封建軍閥雙重壓迫之下的中國人民,應該聯合起來作國民革命,推翻帝國主義與打倒本國封建軍閥的革命。”[2] 3可見,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探尋到中國社會一般規律,即中國特殊的國情是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二元社會,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軍閥,自然中國革命性質是反帝國主義反封建軍閥的資產階級“國民革命”,而“國民革命含有對內的民主革命和對外的民族革命兩個意義” [2] 33 。
第二,較深刻剖析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清革命的敵我友,是制定科學的革命戰略、策略和方針的重要依據。《論文集》用大量的篇幅深入細致探討中國社會各階級,《誰是中國國民革命之領導者?》(彭述之)、《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陳獨秀)、《資產階級的革命與革命的資產階級》(陳獨秀)等文對社會各階級進行了專門分析,基本厘清了革命的敵我友,代表了當時黨的最高理論水平。“國民革命乃是各階級之合作革命,除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外,還有農民手工業者、小商人、知識階級、各種苦力,甚至游民無產階級”[2] 23。具體地講,“中國工人階級之反帝國主義與反軍閥的革命性與覺悟力都是天然的。所以中國工人階級天然是國民革命的領導者” [2] 20 ;“占中國全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農民群眾,為中國國民革命之最大的勢力”“如果中國的農民群眾不來參加國民革命運動,中國國民革命運動是不會成功的”;“手工業者更容易與工人階級相接近”“手工業者之輔助工人階級,受工人階級的指導,這是絕對沒有疑問的” [2] 23-25;“小商人,在其性質上,較近于資產階級。但是他們處處都要受大商人排擠”“容易受工人階級的指揮” [2] 26;“知識階級本沒有確定的經濟基礎,因此也沒有確定的階級傾向”“中國知識階級也很反對帝國主義與軍閥,也很贊成國民革命”,但“受工人階級之領導,在工人階級的意識底下去活動”;“苦力,即各種夫役,黃包車夫……等,他們在經濟地位上,是極受壓迫的人,光在這一點已很接近工人階級了,自然是容易接受工人階級的指揮” [2] 27。上述社會各階級中,只有“工人階級能作領導者” [2] 28。
著作特別對資產階級進行了深入分析。《論文集》指出,“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社會,資產階級每每有分為三部的現象:(一)是革命的資產階級,他們因為封建軍閥及國際帝國主義妨礙大規模的工商業發展而贊成革命……(二)是反革命的資產階級,他們因為素來是依靠外人的恩惠及利用國家財政機關與軍閥官僚勢力……專以賣國行為增加他們貨幣的富”“也可以叫做官僚的資產階級……(三)是非革命的資產階級……對于民主革命恒取消極的中立的態度,這種小工商業家,在小資產階級的中國社會居最大多數。中國國民黨應該一方面容納革命的資產階級……他方面也應該提攜中立的小資產階級,引導他們上革命的路,增加革命的勢力;至于那班反革命的官僚資產階級,實是中國真正資產階級發展之障礙,絕對不可和他們妥協”[2] 57-58。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把列寧的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理論結合中國革命實際,具體指導分析復雜的資產階級,故而基本探尋到資產階級的本質,特別是對官僚資產階級的反動本質給予科學判斷,這是對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獨特貢獻之一。
第三,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第三國際議案及宣言》指出,“聯盟也是向一切民族的勞工的完全連合那路上底一個過渡辦法” [3] 103。在共產國際的直接幫助下,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一面將他抽象的三民主義弄實在起來——變成為民眾要求的具體政綱,以發動廣大的工農群眾參加國民;一面結合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而與其領袖蘇俄締成反帝國主義的同盟” [4] 369。具體而言,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左派這個“真正的革命派”緊密合作,結成聯盟;積極爭取國民黨中派這個“妥協派”,盡可能納入到統一戰線的陣營中;堅決同國民黨右派這個“反革命派”[4] 360作斗爭,“開除反革命的右派” [4] 367。
《論文集》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列寧東方革命理論指導下對中國社會基本問題、革命戰略、策略等問題一次集中探討的集體智慧的結晶,特別是對五卅運動所暴露出的亟待解決的革命問題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初步產生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的理論成果,反映了當時黨的最高理論水平。正如《新青年》的廣告介紹的那樣:“什么是中國革命?怎樣做中國革命?中國革命過去之經驗給我們以何種教訓?中國革命未來之發展給我們以何種前途?以上這些問題,在‘中國革命史上最有意義之一九二五年事變以前,早經新青年季刊社,前鋒月刊社,特別是向導周刊社執筆撰述諸同志詳細分析過了。本社特撰錄《新青年》《前鋒》《向導》中分析中國革命問題的論文,載至五卅運動爆發時為止,匯為《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第一輯,已出版。五卅后的論文則將匯為第二輯,亦在印刷中。這是中國革命策略上之最正確的指導。讀此可以確定中國革命者努力之方向,而五卅后發現之民族運動中種種機會主義反動主義惡傾向,亦將因此書出版而得糾正了。”《論文集》出版后供不應求,一度成為該時期最受暢銷的革命書籍之一。《向導》第175期曾刊登新書廣告:“我們因種種關系,付印很久到現在才完全出版,我們從各方來信詢問或催促中,可以知道各方對于此書出版企望甚殷了。可惜初版只印五千份,實不足供應全國的要求,購者請從速。”
[參考文獻]
[1]徐方平,曾銀慧.中共二大: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2]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上冊[M].新青年社,1926-09.
[3]第三國際.第三國際議案及宣言[M].成則人,譯.人民出版社,1922.
[4]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下冊[M].新青年社,1926-09.
[責任編輯: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