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浩
【摘 要】本文首先探討了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法律制度變革所帶來的問題,并探索了解決法律制度變革所帶來問題的解決途徑,為中國社會轉型中法律制度的變革和完善做貢獻。
【關鍵詞】中國;社會轉型;法律制度;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律制度在社會主義制度的變革中不斷完善,作為以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的發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的社會轉型中,其法律制度變革給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在面臨著信息化和工業全球化影響背景下,法律制度的變革是一個緩步推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而,建國以來,在這一發展進程中法律制度必須經歷持續的、長期的和復雜的變化著。法律制度是保證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因此法律制度的變個性與其穩定性要求存在著比較明顯的矛盾和沖突,而這正是導致社會問題出現的原因之一。
一、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法律制度變革導致的問題
1、憲法的頻繁修改與憲法穩定性存在的矛盾與沖突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規定國家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的集中反映,其中明確的規定了國家政權的組織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國家對外政策綱領和對內政治管理工作開展的基礎。習近平主席指出,全面貫徹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由此可見憲法的穩定性對于國家外教、對內法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但具有最高法律效益的憲法,在面臨不同的內外部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時,卻必然和必須進行變化。這種變化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是必須面對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客觀規律。我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建國以來就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政治和經濟環境挑戰,在面臨諸多挑戰的同時想要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在發展中通過憲法的不斷自我修正,實現憲法的逐步完善。我國憲法自1982年頒布以來,經過了四次修改,這在近代憲法史上也是不多見的。憲法秩序是整個社會轉型的基礎,雖然我國諸次憲法修訂是在社會發展變革背景下的,是符合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但卻自然會導致社會秩序出現一定的不穩,導致社會成員間矛盾和摩擦的增多,產生許多需要協調的利益沖突和矛盾。
2、憲法的頻發修改與憲法的權威性存在矛盾和沖突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無上的作用和地位。樹立憲法的權威性,是中國社會主義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能夠穩定發展的根本前提。如果憲法的權威性得不到保證,憲法就無法發揮其作為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根本行為準則的作用,也無法保證和推動社會主義的進步和發展。但我國憲法的頻發修改,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憲法的權威性。雖然憲法的修改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是一種進步的、積極的和必須的表現,但其與憲法權威性的建立、保證和體現卻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沖突。這導致憲法的立法效力得到弱化,而執政黨的公信度則受到影響。反映到社會實踐中,則導致國家機關立法、執法的權威性無法得到保證,導致人們將法律更多的當做一種工具而不是行為準則,使得憲法無法完全發揮其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效用。
3、法律規范的大量制定與法制統一存在矛盾和沖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和經濟進入高速的發展期。為適應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需要,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用于完善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使得我國距離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越來越近,但短時間內大量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出臺,卻也導致法律在人們的眼中過多的成為一種工具,與法制統一產生了一定的矛盾與沖突。這導致立法所實現的目的僅僅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而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意識態度,只能保證當前現狀下社會的秩序,卻無法推動社會的發展。加上我國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加大,導致社會主流文化逐漸被錢本位思想所影響,出現很多深層次的矛盾。如果這些矛盾和沖突得不到解決,必然會影響我國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統一性、權威性和公正性。
二、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法律制度變革問題的解決策略
1、健全憲法解釋機制
我國的憲法和其他法律制度一直在不斷完善和變革中,社會、科技、文明和文化在發展著。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憲法的憲法解釋體制,但這一體制很不完善,致使我國的憲法解釋工作未能實現經?;饕蛟谟冢阂皇侨珖舜蟪N瘯炔咳狈iT的憲法解釋機構,使得憲法解釋工作不能連續地、經常地開展;二是我國憲法雖然明確規定了憲法解釋的主體,但對憲法解釋的原則、程序、方法等均無明確的規定,從而使得憲法解釋權的行使缺乏可操作性。對此,我們應健全憲法解釋體制,一是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下設立專門的憲法解釋機構,專司憲法解釋之責,使憲法解釋工作可以經常進行;二是制定《憲法解釋法》,明確憲法解釋的原則、程序、方法等內容,使憲法解釋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增強可操作性。
2、完善憲法修改制度
中國社會的轉型是在外來先進經濟、文化和政治體制沖擊下被迫發展的,外來的巨大政治、文化和經濟壓力要求中國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在改革、創新和進取中發展。而在這一發展環境中,執政黨的政策變革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執政黨的政策效力逐漸高于憲法和法律的作用,這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然而,這一現象與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先進社會的建設是矛盾對立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完善我國憲法修改制度來實現。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由黨章修正案到憲法修正案”的憲法修改制度,這一制度符合社會主義國家一黨執政的核心特征,雖然在憲法修改中能夠避免一定的問題和矛盾,但卻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為了降低憲法修改的影響,不僅要在執行當前黨章修正案到憲法修正案修憲模式的作用,還要發揮制度性修憲的作用,實現二者互補。除此之外,還要在修憲內容上提高對公民權利的保障,降低對黨方針政策的反應。最后,在修改程序上要注重發揮中國共產黨的主導作用,并注重發揮人大常委和全國人大代表的主動性。
3、完善備案審查制度
法律制度是一個國家正常運行的基礎,法律制度的變革雖然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著明顯的進步意義,但在某種程度上也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和問題。目前,我國的備案審查工作機制不健全,致使備案審查工作的開展往往缺乏具體的依據,無法實現經?;?、規范化運作。對此,我們認為,應根據立法法、監督法等的規定,制定專門的備案審查辦法,對備案審查的范圍、時間、期限、內容、方法、程序、處理辦法等作出明確規定,以保證備案審查工作的實質化運行,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綜上所述,面對法律制度變革所帶來的問題,必須勇于正視,并探索屬于中國自己的富含社會主義特色的解決之道,才能盡可能的降低法律制度變革給社會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帶來的影響,才能在最小的影響下通過自然的法律制度變革進程來實現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法制社會的進步。而日趨完善的法律制度,將會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晶.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法的價值沖突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 2015.
[2]龔卓, 趙貴臣. 中國社會轉型期信任缺失的危害及其矯正策略[J].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 2016,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