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敏
【摘 要】傳統的科學教育普遍存在脫離幼兒實際、強調實施教學計劃、紙上談兵等問題,使幼兒的親身體驗、參與熱情、探索欲望大打折扣。本文介紹了用傾聽、觀察、支持、引導等新手段,嘗試讓科學教育生活化、社會化、活力化、持久化。
【關鍵詞】新《綱要》;幼兒園教師;科學教育
教育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所有的教育都是以“幫助學生學習掌握適應現在及將來社會生活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目的的。科學教育也不例外,因為創造美好的生活離不開對科學系列問題的親身感知、發現、探索與學習!兒童成長的世界是一種直觀形象、探索感知的世界,更應該賦予玩中學習的美好過程。既一定要示范順應: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幼兒園新《綱要》精神。也就是要求教師做到:不采取單一說教式的“傳授”方法,不小學化,將教育手段多樣化,在設計好的科學活動中或者在隨機捕捉到的科學事件中適時施教,力求成為幼兒的玩伴,嘗試從細小的事物發生和現象入手,積極提供豐富的科學材料,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鼓勵他們主動發現科學問題,學習科學知識,給予幼兒有效的支持、合作與引導。教師既是科學學習內容的研究者、設計者,也是幼兒活動的傾聽者、觀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讓他們時刻感受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一、重視日常生活、自由活動中的觀察與傾聽,使科學教育內容生活化
對待周圍的世界,幼兒天生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知識無比渴求。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播知識,更要善于傾聽、觀察。我們就要遵循幼兒這個自然的學習成長規律,用好辦法促使他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給予他們自己探索世界,認識事物的權利與機會。近些年,學前教育更加提倡少一些集中教育的時間,多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讓幼兒擁有更多的自由交往、探索、學習的機會。因為在自由玩耍時間里,幼兒就能時常發現一些神秘的科學現象和問題,自然地產生觀察探索興趣,產生積極學習的動力。作為教師此時應該轉換采用新《綱要》理念,及時趕過去觀察事件和傾聽熱點話題,分析幼兒的探索需要,從而迅速確立一些幼兒感興趣的即興的科學教育內容,讓科學教育內容生活化。如:一次戶外活動時,有個孩子在草坪上發現了一群螞蟻正包圍著一只死去的蜻蜓,他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趕緊招呼同伴一起過去看。伙伴們得到消息后蜂擁而上,對這件事情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事情來得突然,老師此時就應該在活動中即興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而不能單純的只為了保證幼兒安全,采取阻止全體幼兒行動的簡單方法,對事件本身置之不理,這將會錯過一次良好的科學教育契機。一旦教師及時趕過去對活動進行觀察了解,傾聽孩子們饒有興趣地交談,再引導孩子們認真觀察,鼓勵孩子們查資料學習等,就會讓這一事件生成關于蜻蜓或者螞蟻的科學教育內容,如:“可愛的小蜻蜓”、“尋食的小螞蟻”,就是恰到好處的施教行為。
二、挖掘社區、居住小區、家庭環境等系列教育資源,和家長互動,體現科學教育內容社會化
使科學教育內容社會化,需要我們激發幼兒主動觀察自己社區、居住小區和家庭等的環境、設施設備。也就是說:孩子需要學習的科學經驗,即科學指導內容還隱藏在孩子現有的生活環境、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里。讓科學教育內容不光是局限在幼兒園中,還要輻射到幼兒園之外,引領家長共同關注收集這門學科的教育內容,在陪伴孩子過程中也有意識地發現許多科學教育契機,及時進行教育引導,或者及時與教師合作產生互動教育。如:各種植被、游泳池、噴泉池、體育健身器材等都是可以觀察了解到許多科學現象和發現許多科學問題的教育素材。例如關于一次家園互動的科學教育:我班有家長經常來說,孩子們在家不愿吃雞蛋!我就故意拿了一個早餐雞蛋在班上吃得津津有味,引起好多孩子對“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科學教育內容:“吃蛋有營養”生成了。孩子和家長們共同收集資料,從家里帶來了各種蛋:咸味的、無味的、生的、熟的、皮蛋、泥蛋、雞蛋、鴨蛋、鵪鶉蛋等等,老師組織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等觀察了解。接著還特別開展了探索型主題活動:“區分熟蛋和生蛋”,通過讓孩子轉一轉(轉轉哪個快)、搖一搖、聽一聽(聽聽哪個有聲音)、記一記(分別在轉得慢和有聲音的蛋上做記號),再剝一剝、吃一吃,最后還讓孩子自己發現:原來兩個記號在同一個蛋上,從而在充分感知與體驗的過程中獲得了有益的經驗。正是因為做到了留心觀察、傾聽,才發現了來自幼兒園之外系列生活的科學教育內容。當學習的內容是幼兒身邊發生的、幼兒所喜歡和感興趣的時候,幼兒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探索的愿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是特別積極的,容易深入探討持續的。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潛能就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習記憶相關內容也會變得深刻難忘了。
三、整合教學各大領域,重視活動的設計,讓科學教育活力化
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創設真實自然有趣的生活情境,自然導入施展各種教育手段,保證科學教育活動充滿活力,有神秘感。如以故事形式:某某不小心把媽媽的繡花針撒了一地,請幼兒幫忙撿,并提出要求:“利用什么工具能又快又方便呢?”幼兒想出了各種辦法:掃帚掃,小勺取,剪刀夾,磁鐵吸等等。接著我們發動幼兒一起尋找使用工具操作:紙,鏟子,簸箕,剪刀,回形針,磁鐵等等,他們通過比較實驗,最后得出結論:磁鐵吸針最快最方便。我們還開展了撿針大比拼活動:請各組幼兒選擇不同方法撿針,如:一組用手撿,一組用磁鐵吸等。通過這個比賽活動,進一步鞏固了幼兒對磁鐵的認識,感受到了學習科學的奇妙和快樂。
此外,我們還可以重視幼兒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科學問題設計科學教育內容,如:衣服上的火星,頭發開花,米飯的粘性,蘋果削皮后會變色,冬天的蚊蠅等等。我們把一些看似平凡瑣碎的事物,另一層面體現科學教育內容的活力化,有神秘感。又如:人和動物的指甲、眼淚的用處、氫氣球的浮力、蛋寶寶學游泳、孵小雞等。
四、教師給予活動的大力支持與引導,體現科學教育內容持久化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幼兒隨時都可能會產生許多問
題,但由于年齡的特點和經驗有限,他們往往還不會經驗型、目的性地去一直觀察、歸納。這時就需要家長、老師及時地介入和引導,使科學的探索深入持久下去,從而幫助孩子繼續學習到底。例如:有一次我帶領小朋友們在平臺上自由的玩耍,我發現許多幼兒都在做“踩影子”的游戲,他們對影子非常感興趣。于是我便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幼兒去找影子,找找自己身邊各種不同的影子,觀察各種影子有什么不一樣?孩子們發現:有的影子在前面,有的影子在后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當幼兒有了各種不同答案后,都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好奇地問:“老師,這是怎么回事呀,怎么會這樣呢?”于是我又充滿熱情地一一作答。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通過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為了激發幼兒繼續探索,我又提出了疑問:“是不是一天中,我們的影子總是這樣不變的呢?”、“什么時候、什么情況才能看到影子呢?”,這又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由此可見,教師必須通過觀察、傾聽、再到玩伴式參與幼兒的活動,去支持和引導,才能使科學教育活動得以繼續開展、維持、延續,持久深入下去。
總之,幼兒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豐富自身專業知識,盡可能涉獵了解各種社會科學知識與自然科學知識。用以迅速回應兒童對科學知識問題的需求,及時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努力用新《綱要》精神去保護兒童對周圍環境與事物的科學探知興趣,并引導他們正確了解認識周圍事物。這樣科學教育就會盡可能地做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克服從前那種單純的,只采用計劃式、傳授式的教育方法。讓我們努力為未來的幼兒科學教育奉獻一份力量,努力成為科學教育活動的傾聽者、觀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