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滬劇院經常走進大學、中學,普及滬劇藝術,使得更多年輕人喜愛上這一傳統藝術,“當演出時,看到臺下觀眾不再只是‘白頭發、有很多‘黑頭發時,我們深深地感到,這樣做是很有價值的。”茅善玉說。
一襲中裝,一頂帽子,一副眼鏡,透出的是一分干練、果斷與自信。她就是本屆文代會代表,新任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的青年昆劇表演藝術家谷好好。
在大家的印象里,谷好好總是很忙,在主管昆劇團的這幾年里,她抓創作,從《景陽鐘》頻頻獲獎到《臨川四夢》世界巡演,上海昆劇成了一張城市文化的新名片,這里面既有古老民族文化的傳承,也看得到當代戲曲人的責任心。同時,作為一個戲曲人,她不忘初心,重視培養人才,優化組合,不僅很好地運用起老一輩藝術家豐厚的藝術資源,更在培養昆三班、昆四班,扶持幫助昆五班等幾代昆劇表演藝術人才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傳承發揚,繼承創新,無愧時代,無愧人民。
如今,擔負起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的重責,谷好好更覺任重道遠。作為年輕的文代會代表,在聆聽了總書記振奮人心的講話之后,谷好好有著切身的體會與感悟:“戲曲藝術是綜合藝術,成功之路環環緊扣,紅花雖艷也需綠葉相扶。培養德藝雙馨的綜合人才,是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當務之急。能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是情感之作、靈魂之作、美好之作,這就要求創作者必須具備藝德。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是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保障。這對我觸動很大,作為一個原先的戲曲演員、現在的藝術管理工作者,我要加強學習,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帶好團隊,與上海的地方戲曲工作者一起,為傳統文化發展盡綿薄之力。”
傳承戲曲不是要把它們送進博物館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于2011年12月,是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領導下的戲曲院團集群,是以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統戲曲藝術,推動上海戲曲事業健康發展為己任的公益服務性事業單位。目前,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旗下,有六家戲曲藝術院團,分別是上海京劇院、上海昆劇團,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上海越劇院)、上海淮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淮劇團)、上海評彈藝術傳習所(上海評彈團),另外還有兩家劇場,即宛平劇場和長江劇場,總共有八家單位。

臨川四夢之《牡丹亭》。
到今年年底,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就有五年了。五年中,中心抓住劇目建設和人才培養兩個關鍵點,以“出戲出人出影響”為目標,深入探索符合戲曲藝術發展規律和上海戲曲院團特點的發展道路,有效推動院團資源整合,創新體制機制,立足基礎管理,加強傳承保護,狠抓劇目創排,重視人才培養,提升運營能力,打造自主品牌,為旗下戲曲院團搭設全方位的良好平臺,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發展的前提,離不開文脈的傳承。目前,戲曲藝術中心旗下的院團涉及京劇、昆劇、滬劇、越劇、淮劇、評彈六個劇種,都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六個劇種,都曾出現過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師,也有被奉為經典的劇目。作為這些國寶級傳統藝術的主管單位,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傳承好老祖宗留下的這筆豐富遺產。”谷好好介紹道,中心自成立起,就設立了上海戲曲藝術發展基金,用于發展和扶持上海戲曲藝術事業,隸屬于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旨在傳承和保護民族優秀文化,資助優秀劇目的創作、改編和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支持重大文藝活動和重要文化交流項目。
在谷好好看來,傳承戲曲藝術,不是要把它們送進博物館,而是要讓這些傳統藝術精華,實際參與到今天的世界中。所以,在進行藝術傳承的過程中,如何擴大戲曲在年輕人群中的影響力,探索傳統戲曲與現代高科技的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這幾年來,上海的戲曲人群策群力,努力開拓,完成了昆曲《景陽鐘》、越劇《西廂記》、京劇《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等多部戲曲經典的3D電影的拍攝。同時,傳承傳統藝術,除了重視經典劇目、重視骨干藝術家、重視觀眾,也十分重視各劇種老藝術家們的傳幫帶作用,通過推經典劇目的“青春版”、“名家傳戲”、“收徒傳藝”等各種方式努力,將老藝術家們的精華留傳給青年一代。
2015年,上昆試點了“學館制”,將健全戲曲院團傳承機制推向了高潮。“昆曲學館”以“活態傳承”為理念,以“宗脈延傳、承戲育人”為目標,將通過3年系統學習實現傳承100出經典折子戲、6臺傳統大戲的教學目標。今年,“昆曲學館”已完成第一年的教學計劃,并在天蟾逸夫舞臺舉行了一場經典大戲《長生殿》、兩場傳統折子戲專場演出,充分展現了“昆曲學館”一年來的教學成果。這批90后昆曲人朝氣蓬勃、青春靚麗,吸引了各個階層的戲曲觀眾走進劇場,讓人感到昆曲事業后繼有人。

王珮瑜“瑜音繞梁京劇清音會”。
此外,上海昆劇團還攜“臨川四夢”完整四臺戲《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記》《邯鄲記》進行世界巡演,從北京、廣州,一直唱響布拉格,影響深遠。可以說,目前在中國,上昆是唯一一個能演全“臨川四夢”的劇團,而且上昆五班三代都參加了演出,特別是70后、80后、90后演員在老藝術家的悉心指導下接力登臺,觀眾能同時看到老藝術家、中生代藝術家、青年戲曲演員大展風采。僅就廣州巡演一輪而言,1700座的廣州大劇院,接連四天的四場大戲,場均出票率達到了90%以上,這在戲曲界是很罕見的。演出期間,廣州的各大廣電媒體、平面媒體都爭相報道演出盛況,很多報紙用“轟動羊城、盛況空前”來形容,成為今年全國極具影響力的“戲曲事件”。
要出人也要出戲
不可否認,當今社會,戲曲已經不是社會主流的藝術形式,因此,戲曲院團的創作力量相比影視公司、創意產業、文化傳媒,是相當薄弱的,優秀作品、精品劇目的產量一直都不高。因此,戲曲中心自成立以來,樹立全局觀念,強化整體意識,積極發揮在創作中的規劃、協調、引領作用,堅持每年召開創作會議,明確創作重點、協助項目推進、監督劇目質量。同時,以原創和傳承為抓手,廣泛開展選題論證,加強委約創作和評審激勵,推進院團創作發展。
幾年來,上海的戲曲院團堅持創新、追求卓越,成績喜人,先后創排了京劇《春秋二胥》《金縷曲》《浴火黎明》;昆劇《景陽鐘》《川上吟》《夫的人》;滬劇《鄧世昌》《敦煌女兒》《回望》;越劇《甄嬛》(上、下本)《雙飛翼》《銅雀臺》《風雪漁樵記》《燃燈者》《雙珠鳳》,評彈《林徽因》等近70部新創新排劇目,大大促進了上海的藝術創作生產力。這些劇目不僅在市場上有良好的票房和口碑,也贏得了許多國家級重要獎項。

尚長榮《曹操與楊修》。
出好戲,離不開好角兒。戲曲是以角兒為中心的藝術。沒有好的演員,就不會有好的演出;而戲曲人才梯隊是否后繼有人,就關系到戲曲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好還是壞。為此,針對所屬院團近些年人才儲備的情況,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分類管理,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
據谷好好介紹,為調動優秀中青年藝術家主動參與劇目建設的積極性,以劇目建設帶動創作提升和人才培養,戲曲中心于2013年推出了“高端戲曲表演人才創作劇目專項扶持計劃”,投入約300萬元,集中人力、財力、精力為已經成名的中青年藝術家定制作品。目前,為青年藝術家委約定制的作品中,就有京劇名家史依弘的大戲《呂后》,青年京劇演員金喜全的《蘭陵王》,青年京劇藝術家王珮瑜的《十兩金》,以及為越劇名家錢惠麗量身制作的《雙飛翼》,為青年滬劇演員朱儉度身打造的《鄧世昌》等。
同時,為挖掘青年藝術人才,又舉辦了面向青年創作人員的戲曲劇本創作評比,開創了戲曲唱腔“一帶一”緊缺人才傳承項目,培養了多名編導和唱腔設計新生力量。還打破院團編制,組織制作包括六個劇種、各行當青年人聯合參與的“中國夢”主題戲曲《城市心情》和“曲韻時光——海上戲曲音樂會”。此外,還積極搭設新的平臺給熱衷于創新的青年戲曲人才,比如每年年底在上海舉辦的“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旨在給青年創新探索搭建平臺,給青年創作人才提供實踐機會,給戲曲劇種培養青年觀眾。如今,這一小劇場戲曲節已成功舉辦兩屆,無論是演出劇目還是票房收入、社會影響,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小劇場戲曲的探索與創新,成了一個全新的課題,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戲曲人參與其中,激活了市場,豐富了舞臺,培養了人才。
生正逢時的地方戲曲
同樣是本屆文代會的“明星代表”“話題人物”,與谷好好一樣,身為當代戲曲人,懷揣著偉大的“中國夢”,立足傳統,開拓創新,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可謂“生正逢時”。從藝幾十年來,她先后主演《一個明星的遭遇》《魂斷藍橋》《董梅卿》《石榴裙下》和新版《家》《雷雨》等滬劇,22歲時就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是全國政協委員。兩年前,茅善玉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在現場聆聽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這次參加文代會,再次聽到總書記講話,感慨頗多。
“兩年前,我接到參加文藝工作座談會的通知,那次大約有七八十位文藝家和作家參加,上海來了六人,在各省市算多的。總書記在會上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講話,會議一結束,我當天晚上就返回上海,迫不及待地想把講話精神告訴上海的文藝家們。這次我又來參加第十次文代會,心情非常激動,和大家一樣,早早就來到人民大會堂。我坐在第11排,往后看了一下,那么多人,整個會場都坐滿了。我相信大家都在期待著總書記做重要講話,因為兩年前的講話是向文藝界發出的‘信號彈,兩年過去了,大家都想知道,總書記對文藝家和作家又有什么期望。”

滬劇《鄧世昌》。
在茅善玉看來,這次總書記的講話既接地氣,又很有底氣。“兩年前,總書記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開頭就說,為了開這個座談會,他想了大概一年,籌備了半年,這半年里做了很多調查,了解了一些情況,現在想跟大家座談座談。總書記一定發現了、聽到了或者說感受到了文藝界當時的狀況,比如說到有‘高原沒‘高峰的問題。兩年后,文藝的狀態有了很大改觀,生態得到大大修復,所以,總書記在這次講話中充分肯定了這兩年文藝界的工作,又談到文藝在引領社會風尚、構建精神家園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四項要求。大家聽后,覺得整個講話深入淺出,打動人心,催人向上,感到很有奔頭。”
“作為一線文藝工作者,我深深感到文藝界這兩年的變化,包括文化自信,包括走出去。藝術家只有到人民中間去生長,才能有鮮活的藝術作品。”茅善玉說,曾經有段時間,文藝界有些不良現象,一些人急功近利,作品不是精雕細琢;一些人閉門造車,沒有沉下去,一味追求“新奇”;一些文藝人才流失了,仿佛看不到前景;一些文藝作品考慮經濟效益多了,娛樂至上,搞起笑來無底線。對這些,其實老百姓也是有看法的。近幾年,這些情況有了變化,尤其是在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之后,隨著一系列對戲曲、對傳統文化保護、對人才培養的政策出臺和落實,大家心齊了,優秀的作品越來越多了。
文代會結束后不久,新編滬劇《鄧世昌》就要來北京演出,“這部戲去年就得到首都觀眾的肯定,這也說明,一部好戲、一部充滿正能量的戲,是有市場的,老百姓喜歡。這讓我特別有感觸。南方戲能在北方引發巨大反響,一方面是因為該劇突破性地創新,一改滬劇給人的吳儂軟語印象,演了一出陽剛的男人戲,更因為戲中濃濃的家國情懷觸動了當代觀眾。”
眾所周知,滬劇是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劇種,長久以來被稱為“西裝旗袍戲”,是上海文脈的載體之一。這幾年,幾乎每個雙休日都有一些家長帶著孩子來到滬劇院觀摩排練,學習滬劇知識。滬劇院也經常走進大學、中學,普及滬劇藝術,使得更多年輕人喜愛上這一傳統藝術,“當演出時,看到臺下觀眾不再只是‘白頭發、有很多‘黑頭發時,我們深深地感到,這樣做是很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