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潔穎
一個團結而穩定的歐洲不僅對中國有利,更是對世界有利。一旦一體化的“金箍”被沖破,其內部成員之間的爭吵和摩擦很可能上升為國與國間的矛盾,這樣的矛盾一旦被激化,就猶如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局面絕不是一兩個超級大國可以收拾的。
對歐洲的未來而言,意大利可能還從沒有這么舉足輕重過!倫齊發起的修憲公投被選民否決,其地位也岌岌可危。意大利可能脫離歐元區,從而影響歐盟的穩定,最終影響歐洲的未來——歐洲真的會崩潰嗎?
自體之困
二戰后歐洲演變的主要脈絡,實際是積極推進一體化的進程。歐洲一體化建設,經歷了煤鋼聯營、經濟共同體、統一大市場、經濟貨幣聯盟四個發展階段,根據先經濟后政治的原則,正從經濟一體化向政治一體化過渡,并成為全球最高水平的一體化區域,歐盟也成為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聯合體。
經過5次擴大,歐盟成員國已從最初的6個倡始國增加到目前的27個,歐洲一體化進程卻依舊道阻且艱。盡管艱難挺過歐債危機,但遭遇強烈沖擊的歐洲大陸經濟增長緩慢乏力。近年來,難民危機又屢屢沖擊歐洲主要國家,歐洲正處于發展史上最嚴峻的時刻。
更慘痛的是,6月的英國脫歐公投在一片嘩然和瞠目結舌中結束。英國民眾最終選擇了與歐洲大陸say goodbye ,歷史性逆轉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分裂的激情籠罩著整個歐洲,其凝聚力持續被瓦解。由于英國脫歐的示范效應,歐洲區域分裂勢力迅速崛起,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日益泛濫。在這之前,丹麥、瑞典、匈牙利等國就因為歐盟財政條約等剛性約束有所“反抗”,英國的成功激勵歐洲各國疑歐派加大行動力度。在這之后,各國累積已久的反一體化情緒集中爆發,通過公投方式退歐的呼聲普遍高漲。英國公投結果公布后,立刻得到法國國民陣線、德國選擇黨、丹麥人民黨以及荷蘭自由黨等多國退歐派政黨的熱烈響應。面對相繼臨近的大選,法國、德國等多國極端政黨均提出了反一體化綱領,以廣泛博取選民支持。
同時,民粹主義力量逐漸占據主流地位導致了歐洲各國社會割裂的加劇。如前文所言,挺過歐債危機的歐洲各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經濟復蘇非常緩慢,與之相伴的是高福利體系的支離破碎和失業率的居高不下,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為民粹力量提供了滋生土壤,“‘經濟降速-民粹崛起的弱勢循環機制已經在歐元區形成”。倫齊上臺后,曾試圖通過一系列結構性改革措施來挽救意大利經濟,但停滯的經濟促使國內民粹主義思潮的興起,反對修憲的疑歐民粹政黨“五星運動”及“北方聯盟”,紛紛將主要問題歸咎歐盟。
民粹政黨的迅速崛起,直接推動了反一體化、反移民政策的落地。有分析稱,奧地利極右自由黨候選人霍費爾提倡收緊移民措施,成功吸納大量支持者;意大利“五星運動”領袖格里洛更是揚言,假如修憲公投被否決,他將推動另一場公投,決定意大利應否退出歐元區。“這些舉動將加速市場活力的衰退和勞動力結構的老化,降低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加劇歐洲長期內生增長動力的疲弱”。而社會長期內生增長動力的疲弱,又將持續激發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繼而進一步刺激民粹力量的擴張,如此循環往復并逐步顛覆和重構歐洲的政治經濟格局。更為重要的是,當前歐洲缺少阻斷這一弱勢循環的有效措施,難以擺脫民粹主義的泥淖,甚至最終會提振民粹主義情緒。在激化與漫長的重構過程中,歐洲將整體趨于沒落,歐元的國際市場地位也將逐步下降。
“2017年,歐洲將真正開啟一體化倒退的進程”,這意味著一個曾經無比接近理想的時代,或將最終走向完結!
兩敗俱傷的近鄰
就算歐洲最終重回四分五裂的歷史,也絕不僅僅是牽涉某一國或者一個集團的事。“這個時代的全球秩序,是由美國、中國、歐盟、俄羅斯的博弈中塑造出來的”,全球的政治秩序和格局或將重新洗牌。
俄羅斯與歐盟自古以來就是一對冤家。很早以前,歐洲的外交家把俄羅斯稱作“野蠻部落”,而俄羅斯人則把歐洲看作一塊不屑一顧的土地。之后,東西方的“冷戰”使得雙邊關系處于僵化的狀態,即便冷戰結束后,俄羅斯與宿敵西方國家的關系,仍然相當矛盾,特別是跟歐盟的關系,始終處于制裁與反制裁的兩敗俱傷中。

英國脫歐公投,直接導致首相卡梅倫下臺。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引發美俄關系將迎來改善的廣泛預期,恰在這個時候,俄與歐洲一些國家出現新一輪尖銳摩擦。據有關媒體報道,俄羅斯在其與波蘭和立陶宛接壤的“飛地”加里寧格勒部署“堡壘”導彈發射器,它們可發射超音速P-800型巡航導彈,該導彈不久前曾被俄軍用于空襲敘利亞境內的極端分子。北約抨擊莫斯科的行動是“侵略性軍事姿態”。
時隔一天,歐洲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以304票贊成、179票反對、208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歐盟反擊第三方宣傳的戰略傳播》動議。該動議稱,俄羅斯近年來有意鼓動一場“反歐宣傳”,還號召歐盟和所有成員國反制俄羅斯的信息宣傳戰。歐洲議員稱,俄羅斯動用各種傳播工具對歐洲的民主價值進行攻擊,試圖分裂歐洲,制造一種歐盟東部國家虛弱的印象。
這一次,北約和歐洲議會對莫斯科的攻擊正式且官方,如同與俄羅斯對抗姿態更新升級后的2.0版。俄方面迅速做出強硬回應,其外交部發言人稱歐洲議會針對俄媒體的決議案是把國際社會視線轉到另外一個方向的“信息犯罪”。而針對加里寧格勒的導彈部署,俄表示“在北約向俄羅斯邊界擴張的背景下,俄正在做一切必要的事情來保護自己”。
法媒報道稱,自從歐美就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參與烏克蘭危機而采取一波又一波的制裁措施后,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系處在冷戰以后最糟糕的時期。即便今年以來,俄羅斯頻頻釋放善意,但歐盟顯然還不愿意完全敞開胸懷,不久前執意延長了對俄的制裁期限。
俄歐的關系還遠不到撥開烏云的好時機,新近發生的一系列沖突更是顯示了西方尤其是歐洲國家與莫斯科的隔閡之深,“雙方的戰略利益和意識形態都嚴重對立,早已處在冰凍三尺的狀態”。
問題是,作為以往輿論信息戰的主力,現在的歐洲各國為何對市場化并不發達的俄羅斯媒體懷揣諸多敵意和警惕呢?這恰恰看出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其內核出了問題。“從英國脫歐開始,歐盟在包括思想領域在內的各個層面不斷出現咔嚓作響的裂縫。對歐盟而言,這時候莫斯科吹過來一口氣,都像是一陣大風。”
讓人好奇的是,一旦各個層面均已出現裂縫而風雨飄搖的歐洲分崩離析,對克里姆林宮而言是不是利好呢?
就個體而言,先前歐盟對俄羅斯進行的種種嚴厲制裁在解體后能取得何種效力、持續多長時間都值得商榷,甚至有全部廢除的可能性。畢竟在這個問題上,歐盟內部已經出現了不同聲音。
匈牙利、塞浦路斯、希臘、意大利和斯洛伐克這五個歐盟成員國對繼續制裁俄羅斯明確表示反對。其中,匈牙利外長表示,歐盟同意延長對俄制裁的決定是“不正確和反民主的”。俄羅斯的歐盟農產品進口禁令對意大利構成了重大影響,意大利率先向俄羅斯表態,愿意單方面減少一些商業方面的制裁。德國的態度也開始軟化,不會處罰意大利等國私自松綁制裁措施。德外長施泰因邁爾還表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放松制裁。
利益的捆綁極大削弱了制裁的效力,與此同時,歐洲國家的分手更有利于普京大帝逐個擊破,不斷擴大其在東歐的影響力。烏克蘭危機以來,東歐成為了歐盟和俄羅斯之間地緣政治爭奪的焦點。11月13日,東歐國家保加利亞和摩爾多瓦兩國總統大選結果顯示,勝出者均為親俄的總統候選人,兩國方向的調轉意味著歐盟在東歐力量的減弱,以及贏家俄羅斯勢力范圍的擴張。東歐國家出現加強與俄羅斯合作的趨勢,捷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都出現了這一傾向。這些國家領導人支持與俄羅斯保持正常關系,未來這一趨勢會進一步加強。俄國家杜馬副議長托爾斯泰將此現象視作“歐洲夢”魅力喪失的又一證明。 與此同時,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公開主張法國應與俄羅斯結為同盟,她還支持法國和歐盟承認莫斯科擁有克里米亞。
可矛盾的是,歐洲一體化對普京大帝兌現其強國的承諾而言不可或缺。俄歐關系之所以越來越曖昧,根植于雙方具有廣泛共同利益,合作符合戰略的需要。歐盟的解體甚至是歐洲的分裂,勢必加大俄羅斯幾百年來試圖“融入歐洲”的難度。此外,歐盟還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目前的俄歐貿易已占俄外貿總額的50%以上,莫斯科需要一個穩定繁榮的歐洲來確保經濟的復蘇。
更重要的是,歐盟和俄羅斯都需要助推對方的強大以推動世界割據多極化。對俄羅斯來說,歐盟不同于北約,不會對俄的領土安全構成威脅。相反,俄還可借助歐盟來分化北約,制約美國的單邊主義。
這種情況下,歐洲的崩潰對兩國未來關系的利弊,恐怕不難得出答案。
失衡的美歐
而當面對這股極可能讓歐洲土崩瓦解的浪潮,歐洲一直以來倚重的老大哥、大洋彼岸的美國又會產生怎樣的反應?
近來,美國不允許歐盟解體的論調充斥報端。其理由是,英國6月公投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每日電訊報》上發表了一封信,敦促英國不要離開歐盟,并警告說如果英國投票離開歐盟,“英國將‘排在隊列的后面與美國建立新的貿易協議。”俄羅斯《晨報》7月7日了發表題為《美國對歐盟各國說“不”》的文章稱,美國不會允許歐盟解體。但對美國而言,重要的是保留歐盟而且歐盟不再那么強大:在歐盟被削弱的情況下,《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PP)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其實,不論是歐洲還是美國都很清楚,歐洲一體化的不斷演進和歐盟的強大意味著其國際舞臺上話語權的提升,甚至是對美國霸權的挑戰和終結。因為“一個人口與美國不相上下、科技經濟勝利略為占優的歐盟,再加一支獨立的部隊、一個強勢的歐元,必將改變大西洋兩岸的政治格局”。2014年,當美國號召歐盟國家軍事援助烏克蘭,給烏克蘭援助致命性武器時,德國和法國竟然公開反對,默克爾和奧朗德甚至結伴前往莫斯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商談烏克蘭停火事宜,并且取得了一致,最終還簽訂了停火協議,而且烏克蘭各方基本上做到了遵守協議至今。
這是美國不愿看到的局面,且事態的發展也的確朝著美國管控不了的方向前進。美國從未對歐盟真正放心過,打壓歐元、反對歐盟建立獨立的安全防務體系、不時在歐盟內部制造些分歧和摩擦,始終是美國對抗歐盟的三大“制勝法寶”。近年來,美國操作了烏克蘭事件,挑起了希臘債務危機,引動了難民潮的種種背后,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拖垮歐洲,從而實現自己永遠稱霸的夢想。同時,對歐洲重要領導人的監督也從未間斷過,根據斯諾登的揭秘,美國情報部門一直對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前總統薩科奇和現任總統奧朗德等進行竊聽。
BBC指出,特朗普的上臺給歐洲各國帶來諸多新的不確定性,歐洲各國之間的分裂也更加凸顯。作為世界上獨立的一極,歐洲本來應該充分發揮獨立自主這方面的作用。但在過去的時間里,缺乏獨立思維的歐洲在對外政策方面更多跟著美國在走,因此加強歐洲內部防務的呼聲頗高。歐盟甚至在11月14日開會通過了一項自主防御計劃,準備大幅度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但問題是,歐盟內部的多數國家,都是北約的成員國。在北約之外另起爐灶,打造一個歐洲國家的軍事聯盟或者說多國部隊來講,成本還是太高了。所以現在歐洲也需要考慮自己的獨立防務與北約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衛報》分析認為,德國和法國是支持方,背后有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的支持。而英國和波羅的海國家則反對加深軍事防務合作,他們普遍擔心這樣做會是北約的復制。
再加上美國對歐洲搞獨立防務,本來就不鼓勵也不支持,甚至會明確地反對甚至是從中破壞,因此對這件事,歐洲說起來和做起來都不容易。
特朗普早就放言,自己對于盟友的保護不再是無成本的,也就是說要收取相應的“保護費”。美國防務政策上的調整,讓歐洲國家措手不及,如果“一直做老大哥的美國政府從全球舞臺撤回,歐洲各國可能要在貿易關系、氣候變化、俄羅斯以及應對伊斯蘭國方面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
對歐洲而言,英國脫離已讓其飽受折磨,意大利公投可能引發的“黑天鵝”事件又極有可能難以招架,歐洲大陸日益膨脹的反體制情緒更是讓人焦頭爛額。正如國內學者認為的那樣,“歐洲的災難就是美國的機會”,一旦歐盟解體、歐洲分裂,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所受的牽絆會更少,牽制會削弱,原本欣欣向榮的世界多極化格局可能存在向單極化格局的回歸。
中國是輸家?
今年初,德國某研究公司公布一項研究數據表明,如果歐洲申根國家解體,未來10年,將給歐盟帶來至少470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中國未來十年將會因此損失950億歐元。
所以,法國《費加羅報》稱,假如歐盟解體了,除德國、意大利、法國等歐盟成員國是輸家外,中國恐是最大的輸家。
雖然這家報紙的觀點有點危言聳聽的意思,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歐盟解體的沖擊波對中國會有折射,不僅經濟上受到重大損失,而且在安全上也同樣如此。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歐洲的解體也將成為中國的機會,賦予了中國與歐洲各國快速發展雙邊政治、經濟等全方位關系的新契機。
那么,不再鐵板一塊的歐洲對中國究竟是災難還是機會呢?
可以說,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表面上看,中歐最主要關系體現為經貿關系且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2016年1-10月,歐盟28國在華實際投入外資額83.6億美元,同比增長41.5%,遠高于同期中國實際使用外資4.2%的增速。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對歐投資也蓬勃發展,已覆蓋到歐盟各國。截至2016年9月底,中國對歐累計直接投資670億美元,但歐盟貿易保護主義仍有抬頭傾向。如果歐盟解體,中國就需要重新構造與歐洲各國的雙邊關系,許多與歐盟以及歐盟框架有關的第三國之間簽署的協議,就需要重新評估,認定或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等方面存在的政治桎梏,也可能松動,這就為兩國關系發展提供了更加密切的契機。
但穩定關系的重建至少需要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其中不僅要將昂貴的時間成本計算其中,雙方在貿易和投資上存在的可能風險也需要審慎。
更重要的是,雖然目前中國和歐洲基本沒有地緣政治的關系,但歐洲分裂可能掀起的連鎖反應仍讓人深感憂慮。可以肯定的是,一個團結而穩定的歐洲不僅對中國有利,更是對世界有利。一旦一體化的“金箍”被沖破,其內部成員之間的爭吵和摩擦很可能上升為國與國間的矛盾,這樣的矛盾一旦被激化,就猶如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局面絕不是一兩個超級大國可以收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