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萍
目前,一場來勢洶洶的監管風暴正刮向日益龐大的私募隊伍里,先行者裝備充足只需稍作調整,而后來者資源空缺,只能抱團商策。
自去年11月中基協發布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等征求意見稿之后,監管收緊的趨勢愈加明朗。私募放養的任性時光一去不復返,大浪淘沙成為行業新的主旋律。
春節前兩天,基金業協會再發重磅監管政策《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一時刷爆朋友圈。開年僅僅一周,很多私募以及關聯方根本沒有機會表現“假期綜合癥”,便忙活著研究新規,為合規奔走。如何取得或保留合格私募基金管理人資質成為多數、尤其是小型以及新晉私募最為焦慮的問題。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按照私募機構管理新規,私募機構注冊登記后,還沒有發過產品的私募牌照將會被注銷。最近一個時間節點是5月1日,如需“保殼”,未自主發行過產品的私募機構則需要盡快和相關機構聯系解決。
根據公開信息,已登記但未展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超過1.7萬家,占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的69%。也就是說,超過1.7萬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最晚在今年8月1日前都需要發行產品才能保住現有的資質。目前,發行產品如何認定還存在爭議,但不少私募認為殼沒了再申請太難,無奈之下只能果斷加入保殼大軍。
如此一來,可是樂壞了相關服務提供方。目前券商PB業務競爭激烈,而券商在各路機構中卻最受青睞。最近更是火力全開,推出各種優惠服務,甚至大幅調低托管費用。某些中小型證券公司開出的“保殼”托管費低至5000元,還推出加上其他項目的套餐,私募可靈活選擇。
同時,和服務提供方一樣受益于新規的,還有不少律師事務所。新規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備案時需要專業的律師出具法律意見書,于是,很多律所也瞄準背后的商機,針對私募基金的法務需求開展專項服務,單份法律意見書報價多在5萬元左右。
目前,依據中基協給出的指引,并沒有對出具法律意見的律師的資格進行限定,只是出具法律意見的律師需要對證券相關法律法規熟悉,了解監管規則。不過,中基協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指引》也說明“將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公示信息中列明出具《法律意見書》的經辦執業律師信息及律師事務所名稱”,這意味著律師也會被納入監管。
總而言之,從現在情況看,在幾條明確規定的硬標準中,高管是否取得基金從業資格、如何取得法律意見書、怎樣盡快發產品“保殼”是當前私募關心的熱點。
私募江湖大洗牌
除了新規之后的“保殼”行動,私募基金的“悲劇”并未停止。
從去年6月股災以來,A股市場的三波大跌,幾乎每一場都成為私募的“大考”。圍繞著產品凈值、業績的波動,從人員流動、產品發行,再到江湖地位等多個方面,都在發生劇烈變化,重新調整私募江湖的格局,迫在眉睫。
不過,影響確實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原因或許也是在于投資經理們的是否具有“眼力勁兒”。在去年市場大跌開始前夕,有做私募的投資經理高位減倉到10%以內,便躲過了大跌,產品基本沒受損。而且到去年年底,該私募旗下產品2015年的平均業績高達70%以上。據了解,目前這家私募資產管理規模已超過200億元,人員也在逐步跟上,他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團結奢華的團隊。然而,并不是所有做私募都有這么好的“運氣”。有的私募公司沒有及時意識到危機,做好準備,便只能面臨嚴重的人員流失。
現在,有許多曾經“奔私”的人員,開始“回流”,或轉投別家。此種情況,也不禁令人感嘆。研究、銷售人員尚有回頭路,但對于私募基金經理來說,“奔私”應該說是一條不歸路。即便路再怎么難走,日子再怎么煎熬,都要堅持走下去。
“業績為王”
現在的私募公司,銷售人員在向客戶推銷時,首先就要先把股災后的業績拿出來看看。股災后業績不好,基本上就不用談了,排不上號;股災后表現好的,則是資金追著找,他們還要挑一挑。由此可見,在“業績為王”的私募江湖中,資金的流向、私募產品的銷售格局也在發生重大變化。
據了解,某家商業銀行私行部按照股災業績,重新梳理了一遍它的投顧“白名單”。一些大型券商則主動四處挖掘在這次股災中表現好、有規模擴張需求的私募,對小私募、業績一般者則不屑一顧。
從第三方私募銷售平臺來看,股災后一批號稱“逃頂”的私募紛紛亮相、叫賣產品,多者發行十幾只。另外,一些財力雄厚的金主,也在四處打聽股災后聲名大噪的新銳私募。
同時,私募們對于銷售渠道的態度,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例如,有些在股災后大賺的私募公司,態度變得非常高傲,對外便稱“基本不用找渠道,都是渠道主動來找”,或者就說“現在不是什么錢都要,而是要對自己有意義的錢,比如對品牌的打造、后續規模擴張有意義的資金,才會要”等等諸如此類的狂妄之詞,盡顯“王者風范”。
單單從北京私募的格局來看,股災以后有3-4家私募在各大券商四處發行產品,規模迅速擴張,同時在京城名聲大噪。另外,讓大家瞠目結舌的是,曾經含著“金湯勺”,志高氣場,出來闖蕩私募江湖的一批公募精英們,如今也變得十分低調。反而是擅長擇時、操作靈活的私募人士,引起了市場更多的關注。
不過,相比這些私募在江湖中地位的抬升,原先一批“公轉私”的新銳基金經理,去年上半年也絕對是市場明星,他們大多迅速發行幾十只產品,但股災時因為難改操作習慣,依舊保持高倉位運作,凈值波動非常劇烈。因此,如今只能默默隱退江湖,默默思考投資生涯。
投資市場風云變幻,稱霸一時容易,稱霸一世很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