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開始前,浙江嘉興市的一位家長接到了當地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電話,推銷一對一的家教輔導服務。但是,讓這位家長感到不解的是,對方居然能準確報出孩子的姓名、學校、年級等信息,這讓家長感到很害怕,并向警方反映了相應的情況。
警方調查后發現,這是一起典型的公民個人信息泄露案件,多個教育培訓機構在售賣學生的個人信息。據警方統計,遭泄露的信息共計50余萬條,包括學生的姓名,所在學校、年級等信息,十分全面,而每條信息只賣2毛錢,試想,如果這些信息流入了一些不法分子手里,輕則會使家長受到一些經濟損失,重則會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全。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管,讓孩子都能遠離不法分子的黑手,健康快樂地成長。
校長的孩子不擇校
——近日,江蘇常州市朝陽中學校長殷濤拒絕為成績優異的女兒擇名校,反而讓孩子進入了自己所在的朝陽中學讀書,據悉,在這所學校中,多數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很多人為這位校長的行為點贊,也有人認為他是在作秀。
在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由來已久,很多地區一度出現了一些優質學校學生爆滿,而普通學校卻招不上來學生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地區采取了“就近入學”的原則,禁止家長跨區擇校,但是,任何困難都阻止不了家長為孩子選擇優質學校的行動,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選一所好學校,不惜拿出全部積蓄購買學區房,一些孩子為了上學,天沒亮就要出門上學,時間久了,身心俱疲。
其實,要想真正讓每位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我們不能光在分配上下功夫,更要在做大優質教育這塊蛋糕上下功夫,正如這位校長所說的,他相信自己的學校能給女兒最適合的教育。“禁止跨區擇校”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優質教育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如何把“薄弱學校”變成“優質學校”,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線補課受熱捧,如何管理成難題
——由于公辦教師有償補課受到禁止,很多家長開始選擇一些網絡在線補課平臺來讓孩子多學點知識,一些表現優異的在線補課老師更是成了“網紅”,得到了不少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對于網絡補課,很多家長表示,還是挺方便的。相對于傳統的補課班,在線補課的時間相對自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安排學習時間,參與補課的老師很多都是名師,使學生足不出戶,就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學生如果有沒有聽懂的問題,可以通過回看教學錄像,查缺補漏,十分方便。
但是,在參與補課的教師中,除了部分專職教師外,還有一部分是公立學校的在職教師,對此,很多家長表示,很擔心公辦教師參加網絡補課,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對此,一些教育界人士建議,對于在線補課,一方面要加強商業化在線教育機構的管理和輔導,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公辦在線教育平臺的建設,一些優秀的公辦教師可以通過開設網絡公益課的形式,讓在線補課的優質資源成為面向大眾的公共教育途徑。
9歲孩子偷記媽媽銀行卡密碼,玩游戲充值上萬元
——37歲的錢女士在一家公司做會計,平時喜歡在網上購物,為了安全,錢女士會定期核對自己的銀行卡賬單,10月10日,在對賬的過程中,錢女士發現自己綁定的工商銀行卡有13筆游戲對賬單,且都是通過微信支付的,共計1.24萬元。
錢女士詢問自己的老公是否玩過游戲,老公說沒有,經過核實,發現是自己9歲的兒子所為,對于如何知道了媽媽的銀行卡密碼,孩子表示,是和媽媽學的。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似乎經常能在網絡上看到這樣的報道,閑暇時間,孩子經常會通過打游戲的方式來消磨時間,對于游戲上經常出現的一些充值信息,孩子往往缺乏分辨能力。對于此類問題,我們除了要鼓勵游戲運營商加強實名制認證以外,家長也應該多陪陪孩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良好的經濟條件固然重要,但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更重要。
錯失了教孩子管理金錢的一個教育契機
——重慶市五年級男孩張龍拿存在父母那邊的壓歲錢出來買東西,被父母認定為“偷”,張龍不肯承認,父母覺得自己管不了,竟把他送到派出所并丟在那里。
這位媽媽自己有更深層的焦慮
——武漢9歲女孩童童被媽媽逼著上6個培優班,還被要求必須考到班級前三名,不幸患上焦慮癥,覺得拔光睫毛和眉毛才能緩解焦慮。
最好的情商教育就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最好能跟孩子一起學習
——北京初三學生李曉的媽媽黃女士覺得女兒還不具備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花了近2萬元為孩子購買了一套情商課讓女兒學習。
(以上部分信息選自《中國教育報》,
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