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云
摘要:當今時代,互聯網融入了人類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顛覆了傳統的生產方式,也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使人類社會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從表層看,“五大發展理念”是為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而提出的,但從深層次看,“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它是主動適應物質生產方式根本變革要求,主動適應由互聯網信息技術引領的時代發展要求而提出的,是對傳統發展觀的深化和升華。創新是互聯網時代發展動力的根本要求,協調是互聯網時代整體發展的必然要求,綠色是互聯網時代發展品質的內在要求,開放是互聯網時代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共享是互聯網時代發展主體的普遍要求。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互聯網;發展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6)05-0017-05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五大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從表層看,“五大發展理念”是為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而提出的,但從深層看,“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它是主動適應物質生產方式根本變革要求,主動適應由互聯網信息技術引領的時代發展要求而提出的,是對傳統發展觀的深化和升華。
一、互聯網時代:一個剛剛開始的偉大時代
當今時代,互聯網融入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互聯網為基礎和核心的科技革命顛覆了傳統的生產方式,也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使^類社會進入到—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
(一)互聯網的本質與核心
互聯網是建立在信息數據化基礎上的海量信息的廣泛流動、全民共享和便捷使用。信息數據化是互聯網的核心內容。正是通過信息數字化,繽紛的現實世界被描述成可以計算、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人類社會紛繁復雜的信息才可以被大量地、便捷地收集、儲存、分析和利用。信息數據化技術解決了信息的收集、存儲、分析和傳遞等問題,實現了信息的廣泛流動、全民共享和便捷使用,從而極大釋放了信息資源的創造力。
(二)大數據互聯網引起物質生產領域的根本變革
人們所能感受到的社會生活、社會結構等的變化源于物質生產領域的根本改變,互聯網的革命性意義也正體現在這里。在互聯網這個基礎和平臺上,人類的生產方式發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改變。
互聯網時代生產方式的根本改變表現為實現了消費主導的生產與消費的一體化。在傳統模式中,生產、消費是相對獨立、彼此分離的,二者之間要經過中介者、商人,才能實現各自目的,滿足各自需要。在大數據互聯網時代,隨著信息采集、存儲、分析技術的不斷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和信息量無限提升,信息越來越公開化,免費使用,共享信息,方便快捷。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變得唾手可得。借助于互聯網平臺,信息即時即地勾通,消除了生產與消費之間一切不必要的中間環節,產品從生產者手中直接就到了消費者手中,生產與消費融為一體。一方面,生產者能夠及時、全面、準確了解需求情況,降低生產盲目性;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直接參與設計并決定生產,使生產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
(三)互聯網對傳統社會的根本改造
互聯網已經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平臺。互聯網能夠賦予各行各業以新的力量和新生。互聯網不是要消滅傳統行業,而是提升傳統行業的能級,生產出更好、更人性、使人獲得更多自由的產品,服務人類生活。
“互聯網+時代”來了。“互聯網+”即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平臺,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相融合,提升行業創新力和生命力。互聯網+農業,始于農產品電商,原產地農產品直銷、生鮮農產品直銷、農產品預售模式等等,使農業這個古老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互聯網+制造業,智能制造成為核心,信息基礎設施高度互聯,數據無處不在,制造業邁入工業4.0時代。互聯網+政務,無限提升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隨著信息公開、全民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越來越便捷、有效,那些依賴信息不對稱建立起來的社會管理模式不斷土崩瓦解,人民的城市人民建,人民的國家人民管,人民主體地位不斷顯現。互聯網+生活服務,是智慧的生活,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就餐、出行、交流、購物、家政服務、就醫、就學等等,因為互聯網而變得舒適、方便、快捷。一網在手,走遍天下,個人的獨立性和全面發展真正變成了經驗現實。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通信,互聯網+物流業……,互聯網顛覆了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日益豐富多彩。人的自由不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每個人的經歷和體驗。
二、“五大發展理念”是對互聯網時代發展要求的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
大數據互聯網根本改變了傳統社會的生產方式,而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必將促進整個社會發生根本轉變。互聯網時代發展必然要求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發展理念相應調整,這是世界潮流,大勢所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要求,積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是互聯網時代發展動力的根本要求
創新是一個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然而,在傳統時代,整個戰略的核心都在于資本比拼,資源驅動,在于如何降低成本、破解小資本難以逾越的障礙,等等,創新倒在其次。可以說,過去的任何一個時代都比不上互聯網時代對創新的要求如此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互聯網無限互聯,信息共享。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人、任何物都不再是一個個的信息孤島,人與人、人與物及物與物之間都普遍聯系起來,以數據的形式沉淀在網絡平臺上,信息(數據)成為新的資源,這些數據的分析和利用,就是新的創造力所在。另一方面,互聯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結構、地區結構、關系結構等,它使中央集權體系、線性控制和科層制都不再必要。一切推倒重來,重新洗牌。在結構重塑過程中,很多要素如利益、權力、關系、規則等需要重新整合,原先的對話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發展方式等必然要改變,要創新。創新的根本就在于把傳統行業、傳統的一切人的活動與互聯網相連接,使每個人、每個單位組織的活動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始新的發展。這個融合過程,就是一個創新過程。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是顛覆式創新,是一種基于數據的自信,它不同于傳統的基于因果關系規律的創新,而是打破傳統、常規思維的束縛,徹底重構原有的秩序,因而創新不限于技術創新,而是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等各個方面的創新,是一切工作的創新。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是人人的創新,因而具有徹底的普遍性。解放人的創造性就是解放生產力,互聯網時代,這個“人”不再是一個抽象的人,而是每一個具體的人,人人皆可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是快速的創新,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時時處處互聯,世界瞬息萬變,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
因此,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適應互聯網時代創新發展要求的理念,創新必將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二)協調是互聯網時代整體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傳統社會,發展從內容上,相對劃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幾個領域;從發展空間上,相對劃分為城市與農村,東部、中部和西部等區域;在行業上,劃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不同社會行業。在互聯網時代,萬物互聯,一切皆數據,大數據貫通了所有領域,連接了不同區域,消除了信息交流的鴻溝壁壘,把原來看似沒有聯系的領域綁在了一起。從發展內容上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經濟建設中滲透著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內容,并真正融合為一個整體;同樣,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也各自滲透著其他四個建設內容,并融合為一體。從行業發展看,互聯網打破了傳統行業的既有規則和運營模式,更加高效、全面、市場更大,經營農業不僅是生產食物,也可以是為了深加工,或者用于休閑、觀光、教學、觀摩、健康、養生、生態建設等等,農業與工業、服務業融合為一體。同樣,隨著生產與消費融合為一體,制造業與服務業跨界融合;各行各業不再有明確的界線,很難說阿里巴巴是經營什么的公司。從區域發展看,互聯網無國界、無區界,伴隨著一產、二產和服務業的跨界融合,農村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鄉村化也會到來。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大融合的時代,要適應這種跨界融合的大趨勢,必須要協調各個方面的關系,補齊發展短板,努力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可以說,協調發展是適應互聯網跨界時代的要求而提出的科學判斷。
(三)綠色是互聯網時代發展品質的內在要求
在人與對象世界的關系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最具有基礎性、本源性意義的關系。傳統社會是生產主導,消費則以功能性的物質消費為主,外部自然主要的是滿足人的本能欲求、生理需要的對象。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以其強大的功能,推動社會進入以消費為主導的時代,功能性消費退隱,體驗性消費成為主導。人們購買產品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然需要,更是一種在自然需要滿足基礎上的對產品的體驗、品味和欣賞。而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每一個人的人性體驗都能夠以各種數字化的方式分享在網絡中,使體驗、品味和欣賞不再是個體化、偶然性的活動,而是人與自然關系之間的一種普遍行為。由此,消費體驗的過程也成為了一種產品,體驗過程的感受、分享等所帶來的滿足感比產品本身的滿足感更強烈,它激起了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探討和追求,對更加理想的產品和境界的追求。這是人對自然的更高一個級別的占有,是對物的全面性的占有。它必然要求人與自然關系是一種和諧的、可持續的、良性互動的發展過程,而不是人與自然之間對立性的、一次性的單純滿足物質欲求的過程。因此,互聯網從根本上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建立在更高層次上的“天人合一”,它表明,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目的并不是要制造人與自然的對立,而是為了在更深層次、更廣的范圍建立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自然不僅是人的物質生活的源泉,而且也是人的精神之源,是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美與和諧的觀念之所在。這促使人們就像關心自己的命運一樣去關心自然,像關心自己的家園一樣去關心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建立起人與自然的高級層次的和諧關系。
因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理念擺在突出位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針對性,對于糾正傳統的“唯GDP”式粗放型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四)開放是互聯網時代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
在互聯網時代,數據、信息分布式、碎片化、實時、海量產生,把世界聯結成了一個無邊無際的大網,每個人、每個單位組織、每個企業等都是這個大網上的紐結。在這個一切連接一切的時代,一個人、一個單位組織、一個企業越是開放,與外界的連接點就越多;連接點越多、越厚、越廣,價值就越大,機會就越多,發展前景也就越廣闊。相反,閉關自守只能是自生自滅,自取滅亡。顛覆性的創新很難在一個自我封閉的系統里實現,不能以開放的心態進行深刻的洞察,也就無法思考和設計新的發展模式。
互聯網顛覆了傳統的科層制、結構化模式,帶來了不同單位組織之間、不同行業之間的跨界融合。當今時代,正是群雄并起、新興行業、新部門涌現的時代。無論是傳統行業的升級,還是異業的跨界,都需要系統重組,要求組織內部重新組合,除舊納新。只有開放,才能融合,因為只有在一個開放的系統里,才能找到跨界融合的突破點,這必然要求有一個開放的心胸和態度,因而有一個開放的策略和原則。
可以說,開放是互聯網最重要的精神,開放才有連接的產生,開放才有自我變革的勇氣和創新發展的機會。在互聯網時代,開放已經不是每個人、每個組織單位的某種策略,而是維持自身生存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全球視野思考中國發展問題,提出開放發展理念,提出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就是要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需要,升華傳統的開放理念,獲得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具有深遠意義。
(五)共享是互聯網時代發展主體的普遍要求
互聯網時代,少數人操縱的時代永遠一去不復返。人民真正成為社會的發展主體,真正體現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在傳統社會,人民群眾更多是一個抽象概念,普通個人的潛能和智慧沒有更多的發揮渠道。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通過網絡連接,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充分展現自己天賦和才能的機會和平臺。今天一個人所能實現的工作效率遠遠超越了我們過去的想象。因此,在互聯網時代,過去無論多么高深的行業都將是普通人深度參與的時代。互聯網時代必然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時代是人人共創的時代,也是人人共享的時代。信息(數據)的最大價值在于信息(數據)的交換、分享所創造的價值。信息(數據)的交換、分享不同于物品的交換、分享,信息交換和分享后,將獲取一個比原來的信息量更大、更有價值的信息。這就是信息共享的價值所在。數據(信息)分享越多,其價值也就越大。互聯網創造了一個平臺,使分布在不同個人和組織的信息(數據)方便、快捷地交換和共享。互聯網時代一切皆數據,分布在不同個人和組織的信息唯有共享,才能流動起來,才能創造發展機會。互聯網時代是共享資源的時代,是共享發展的時代。共享提高資源使用,使人人都能享受到發展的資源和成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提出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就是對互聯網共享發展要求的積極回應,必然直接促進全面小康的建成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三、“五大發展理念”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五大發展理念”是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機遇、厚植發展優勢的戰略抉擇,它的根本價值和深遠意義體現在它對當今時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的深刻把握和積極引領,因而必將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全面發展,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五大發展理念”深刻把握了互聯網時代發展大趨勢
互聯網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平臺,是一種推動全社會革新、創造、發展的力量。大數據互聯網實現了生產與消費的一體化,根本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模式、商業營銷模式、經濟增長模式和組織管理模式,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必將根本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和發展理念。
唯物史觀強調,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從生產力發展歷史看,能與手推磨、蒸汽磨相媲美的,就是今天的大數據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產生的是人民群眾的信息社會。這是一個凸顯跨界融合、人民主體的全新時代。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必然引起社會關系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也必然要求人的思維方式、發展理念隨之改變,與之相適應,只有如此理念才能起到引領發展的作用。這是世界歷史的潮流,大勢所趨。“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及時、準確、深刻地把握住了這一世界發展大勢,必將帶領中國人民邁入時代前列,創造新的輝煌。順勢而為,才會大有作為。
(二)“五大發展理念”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發展思想
傳統發展理念側重經濟增長。長期以來,經濟增長被看成是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不再被看成僅僅是經濟總量的擴張,還包括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效益的提高、資源的合理利用等綜合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騰飛,但是,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等等之間的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等一系列問題也不斷顯現。對此,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理念,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等。而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互聯網時代,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又面臨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中共中央適應時代要求,提出了全新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是互聯網時代發展動力的根本要求,協調是互聯網時代整體發展的必然要求,綠色是互聯網時代發展品質的內在要求,開放是互聯網時代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共享是互聯網時代發展主體的普遍要求。“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對當今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是我們黨關于發展問題的經驗集成和思想結晶,它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問題的一系列基本思想的繼承,又是對傳統發展理念的思想升華,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三)“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正視現實與破解難題的統一
順勢而為,才能面對現實、有針對性地作為。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例如:創新能力不強,習慣于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城鄉之間、不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依然存在;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且不均衡;城鄉貧困人口還有相當數量;對外開放難以預見的風險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旺盛;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途徑和方法仍需要深入探索,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與新生產力發展要求、與大數據互聯網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迫切要求轉變傳統發展理念,確立新的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發展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以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協調為基本方法,以綠色為內在品質,以開放為戰略視野,以人民群眾為創造和享受的主體,這是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而對互聯網時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要求的主動適應,它對于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四)“五大發展理念”是著眼未來、指引發展的航標
盡管當前我國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巨大壓力,但是,未來發展仍然潛力巨大,空間廣闊。“五大發展理念”洞察了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本質要求,認清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在著眼未來的基礎上,確立了彰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則,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進方向,是指引未來發展的旗幟和航標。認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激發全體人民的生機活力,通過構建完備、規范、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就能引領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五大發展理念”猶如旗幟,指示前進的方向。以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方式的轉變,“五大發展理念”必將帶領中國人民站在互聯網時代“風口”之上,沿著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走向偉大而遙遠的未來。
責任編輯 莫仲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