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王曉玲 董 瑞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044000)
?
中醫辨證治療原發性痛經46例臨床觀察
任海花 王曉玲 董 瑞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044000)
痛經是指婦女行經前后或經期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也稱行經腹痛。有關痛經的記載,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西醫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稱原發性痛經,以青少年女性多見。原發性痛經常發生于青春期女性,初潮數月開始,月經前后或經期下腹呈痙攣性疼痛,可伴惡心、嘔吐、腹瀉、頭痛等,嚴重者可發生暈厥,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給患者造成巨大痛苦。筆者自2011年以來應用經方治療本病,取得較滿意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就診的原發性痛經患者,同時符合西醫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及婦科(未婚者行肛診)、B超檢測無盆腔器質性病變的病例,共70例,其中未婚49例,已婚未育21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6例,對照組24例。治療組患者年齡13~42歲,平均(20.50±5.08)歲;病程0.7~8年,平均(2.48±1.33)年。對照組患者年齡14~41歲,平均(20.79±5.63)歲;病程0.6~7年,平均(2.32±1.44)年。兩組年齡、病程和病情程度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1]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原發性痛經是指女性在月經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腹痛、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適,影響生活和工作;多見于月經初潮1~2年后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輕婦女;經婦科(未婚者行肛診)和B超檢查,無盆腔器質性病變。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學》[2]:①氣滯血瘀型: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行而不暢,血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②寒凝血瘀型: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月經或見錯后,量少,經色黯而有瘀塊;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脈沉緊。③氣血虛弱型: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陰部墜脹不適;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面色無華,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無力。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②月經基本規律,經中醫辨證屬氣滯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氣血虛弱型。
排除標準:①對應用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者。③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下列方劑為主方,隨癥加減。①氣滯血瘀型: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12 g,川芎9 g,赤芍10 g,桃仁10 g,紅花9 g。隨癥加減。②寒凝血瘀型: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15 g,蒲黃10 g,五靈脂(醋炒)15 g,赤芍10 g,小茴香(鹽炒)15 g。隨癥加減。③氣血虛弱型:圣愈湯(《醫宗金鑒》)。人參10 g,黃芪10 g,熟地黃9 g,當歸10 g。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服2次,一般月經前7 d開始用藥。
對照組:月經來潮第1天腹痛劇烈時給予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00089,0.3 g/粒)1粒,2次/d。腹痛緩解后停藥,最長不超過5 d。
以上各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月經期一般不用藥,疼痛不可忍受可用至痛減或消失,停藥3個月后隨訪1次。
治療結果
痛經癥狀的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經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礎分),腹痛難忍1分,腹痛明顯0.5分,坐臥不寧1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臥床休息1分,影響工作學習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者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暫緩者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惡心嘔吐0.5分,伴肛門墜脹0.5 分,疼痛<1 d時0.5分 (每增加1 d加0.5分)。
療效判定標準[3]。痊愈:服藥后積分為0分,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顯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有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的1/2~3/4,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傆行?(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愈顯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治療前后痛經癥狀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痛經患者治療前后及停藥3個月后痛經癥狀評分比較,分 )
兩種治療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痛經癥狀,但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痛經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30%,對照組為75.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愈顯率為76.09%,對照組為33.33%,兩組愈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3.各種證型所占比例:治療組共計46例,寒凝血瘀型31例,氣滯血瘀型11例,氣血虛弱型4例,可見寒凝血瘀型較多,氣滯血瘀型次之,見表3。

表3 治療組患者各種證型所占比例
討論
原發性痛經是青春期女性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中醫學認為痛經的主要病機是“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據長期臨床觀察多為“寒”“瘀”“虛”所致,責之于氣血運行不暢。正如《諸病源候論》中所說:“婦人月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沖任之脈……其經血虛,受風冷,故月水將下之際,血氣動于風冷,風冷與血氣相擊,故令痛也?!敝赋鐾唇浭怯捎谌螞_之脈,受風寒刺激所致,同樣血瘀、血虛也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從而導致痛經。因而“通則不痛”乃本病的治療原則,在治療上采用活血化瘀、調理氣血為主[4]。上述證型所用經方均加入當歸、川芎、赤(白)芍等活血化瘀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物具有改善患者盆腔血流動力學和緩解微循環障礙的作用。
西醫婦科學認為,原發性痛經與子宮合成與釋放前列腺素(PG)增加有關。經期子宮內膜及血中前列腺素F2α異常升高,引起子宮平滑肌強烈收縮產生痙攣性疼痛;同時誘發胃腸反應等伴隨癥狀。因此,臨床上采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布洛芬緩釋膠囊,能夠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釋放,阻斷前列腺素F2α異常升高,降低前列腺素F2α對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作用,緩解胃腸道平滑肌痙攣,達到改善痛經及其他癥狀作用。但該藥只是對癥治療,長期應用易產生消化道不良反應。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中醫經典方劑治療原發性痛經可以明顯提高其治療總有效率,降低痛經癥狀和積分,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且治療后3個月痛經癥狀積分優于對照組。臨床研究觀察未發現中藥方劑有明顯毒副反應。痛經的治療應防治結合,注意飲食、生活、情緒的調養,縮短療程,減少復發。綜上所述,中醫經方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確切,遠期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樂杰.婦產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80.
[2]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 133.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264-265.
[4]刑章穎.辨證治療原發性痛經160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7(4):396.
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