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穎 賈爽 宋偉 耿海燕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所帶來的城市人口規模大幅度增長,城市居住方式發生了極大地改變。“廣場文化”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新名詞,從廣場文化的形式、內容和規模等方面可以看出其在居民心中的地位。而廣場體育文化是廣場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越來越重要。它是城市居民進行體育活動最廉價、最方便的選擇。在現代化的今天,我們很有必要對廣場體育文化的特點,意義,居民的活動狀況以及如何加強廣場體育文化的建設進行一番探討。
【關鍵詞】城市;廣場;體育;文化建設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廊坊市區各城市廣場進行活動的人群,分別從4個廊坊市區各活動廣場每個廣場抽取50名,總計200人,進行活動的居民進行調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計算機在中國知網查詢2008-2016年有關廣場體育文化的文章。通過查詢體育期刊,收集有關廣場體育、廣場文化、體育文化等與廣場體育文化建設研究密切相關的研究資料并分析整理。
2.問卷調查法。
在廊坊市區各廣場對進行廣場活動的居民發放問卷,總共調查了4個廣場,分別為管道局廣場、人民公園廣場、國際飯店廣場、藝術中心廣場每個廣場發放50份問卷,總共發放了200份,收回185份,回收率為92.5%。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城市廣場體育文化建設行為層面
1.個人行為。
行為主體的最基礎構成因素就是個體。以下是本文對廊坊市四個城市廣場——管道局廣場、人民公園廣場、國際飯店廣場、藝術中心廣場的體育活動者調查進行的具體說明。從活動者的類型來看,可以分為直接參與者和間接參與者。間接參與者是指不直接參與體育活動,而是被體育活動所吸引的人群。從表一中可以看出直接參與者的數量遠遠多于間接參與者。另一方面,廣場體育活動者的年齡范圍幾乎包括了所有年齡段,以老年人為主要人群,其次是青少年。
而對于非直接參與者的調查顯示,有37.5%的人數表示不喜歡體育活動,其中沒有時間參加體育運動的人群占主導地位,其次是表示無人指導,不會鍛煉的人群。選擇體質較差,不適合鍛煉的人群占到14.3%。可見居民對體育運動的認識程度還是有限的。在非直接參與者的調查中,有68%的人群表示對體育運動還是有一定興趣,他們就是未來廣場體育文化活動者的潛在人群,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下面是非直接參與者的行為特征。
2.活動時間的選擇。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兒童的主要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12:00~18:00,接著是在18:00~23:00,很少的兒童在8:00~12:00,在這個時間段的可能是跟隨家里的大人一起出門活動,在早上5:00~8:00活動的兒童幾乎沒有。這種表現主要跟兒童的作息時間有很大關系。如果活動廣場建設一些娛樂設施,那么進行體育活動的兒童應該會有大幅度的增長。
在調查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晚上18:00~23:00和12:00~18:00這兩個時間段里,兩個時間段的比例沒有明顯差距,青少年在16~30歲之間,活動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晚上也正體現了這些人群的作息時間。雖然青少年并不是廣場上人群最多的一個年齡段,但是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參與,才使廣場上更加充滿活力和激情。所以我們應該重視青少年人群,對他們進行一定的鼓勵,多組織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比如街舞,跳繩等富有激情的體育項目。
在調查中可以看出中年的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晚上18:00~23:00和下午12:00~18:00,而早上8:00~12:00活動的人群也在五分之一左右,可以說,除了5:00~8:00這個時間段以外,其他時間段的分布還是比較均勻的。這個年齡段的人工作環境可能比較多樣化,工作壓力相比其他年齡段可能也會大一些,所以他們會選擇在廣場進行體育運動,也是一種減緩壓力和鍛煉身體很好的方式。
在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活動時間也是大多數集中在晚上18:00-23:00,其次是早上5:00-8:00這個時間段,這也體現了大多數老人都有晨練的習慣,而老年人大多數都是以健身為主要目的,所以應加大對廣場的健身器材的建設,來鼓勵這些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
綜上所述,從兒童、青少年、中年和老年四個年齡段來看,他們的活動時間主要都集中在18:00-23:00,個別年齡段也有他特有的小高峰,但是每個年齡段對廣場的需求不一樣,所以廣場文化的建設應該從進行體育活動人群的需求出發,從根本上滿足他們的需求,以做到廣場被人們的使用頻度。
3.活動項目的選擇。
在此項調查中可以看出,體育舞蹈或交際舞、散步跑步、太極拳太極劍、民族舞蹈、秧歌這些體育項目最受歡迎,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運動都不需要太多器械設施,散步、跑步也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而且在調查中也可以看出舞蹈類體育項目最受群眾的歡迎,因為舞蹈類項目更具有觀賞性,具有較高的趣味性和觀賞價值。在表4中我們不難看出廣場體育文化具有下面的幾種特點:(1)廣場體育項目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趣味性。(2)廣場體育項目不需要太多的經濟支柱。(3)廣場體育項目對場地要求和體育設施要求不高,運動量和運動方法容易掌握,鍛煉效果較好。(4)廣場體育項目出現健身操、街舞等流行性元素。
4.活動頻率。
根據我國體育人口的判定標準: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以上(含3次);每次身體活動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以上。【4】根據表5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廊坊市區居民廣場體育活動的分布呈U型分布,就是說選擇“不定期、非常少”和“每周3次(含)以上”選項的人數最多,而在其中間活動頻率的人群較少。這就說明了廊坊市區廣場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體育人口。每周3次(含)以上的活動人群已經規律性的在廣場進行運動,這是廊坊市區廣場體育文化的重要體現。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那些“不定期、非常少”的人群,應該對這些人群加以重視,并鼓勵他們積極的參加廣場體育活動。
5.活動目的的選擇。
這項調查已經篩選掉兒童這一人群。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選擇“消遣娛樂”和“強身健體”的人群占大多數,可見大家進行廣場體育活動的目的較為一致。而活動目的對于男女性別而言也有一定的區別。男性人群對平時生活中的壓力較大,女性較小,所以選擇“減輕壓力”這一選項的男性遠遠多于女性。在選擇“強身健體”上,男性也較多于女性,可見男性比女性更重視健身。所以在推廣廣場體育文化的時候也要注意重視不同性別的不同需求。
參考文獻
[1] 趙方珂,李文輝.關于城市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7).
[2] 張細謙.健康促進與小康社會體育的發展[J].體育與科學,2006(1).
[3] 胡小明,虞重干.體育休閑娛樂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林顯鵬.2001年國家體育局長會議參閱資料——國際大眾體育現狀及發展趨勢[M].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研究所出版,2001.
基金項目:
本研究是2016年度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2016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