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陳宇



摘要:眾所周知,溫和的通貨膨脹在某種程度上對經濟發展是有益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CPI基本以一定的漲幅增長。然而,近些年來CPI漲幅一直低于3.5%的預期,社會各界也都出現了對可能來臨的通貨緊縮的擔憂。本文首先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之后對其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進行探討,最后給出相應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CPI增長幅度;通貨緊縮;影響;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C813;F0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0-02
一、中國年度CPI漲幅現狀
為保證經濟的穩定上行,專家對中國年度CPI的預測增長幅度為3.5%,但是今年來我國CPI一直低于這個值。并且,從2012、2013年的2.6%,到2014年的2%,再到2015年的1.4%,我國年度CPI的漲幅一直處于下降趨勢。這種趨勢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我國有進入通貨緊縮階段的風險的擔憂。
圖表 1:年度CPI漲跌幅度(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二、中國CPI漲幅低于預期的主要原因
1.從產品市場供需關系影響價格角度看
在需求方面,我國對高檔食品和煙酒等的總需求下降。我國的CPI很大程度上是由食品價格決定的。近年來,國家采取了“反腐倡廉”的政策,這使得公款聚餐的情況減少。聚餐的減少也使得煙酒的需求量減少(調查顯示,公款聚餐過程中高檔煙酒的消費占比很大。)。“節儉運動”使得在食品、煙酒方面的消費減少,需求減少,食品、煙酒價格增幅下降,CPI上漲幅度下降。
根據2013-2015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數據(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2013-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可以發現:2013年CPI中食品價格的增長率為4.7%,而2014年其值為3.1%,2015年為2.3%。2014年較2013年減少了1.6%,2015年較2014年減少了0.8%。同時,2014年CPI增長幅度比2013年只減少了0.6%,2015年較2014年也只減少了0.6%。說明CPI漲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增長下降。
2.從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影響通貨膨脹角度看
由下圖2可以看出,從2011年到2014年,我國的貨幣供給量的上升幅度下降。根據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決定貨幣價值,進一步決定物價水平。
圖表 2:貨幣供給量上升幅度(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
圖3 ? 貨幣供給需求關系
從圖3可以看出,在貨幣需求量相對不變的情況下,貨幣供給量上升幅度下降,貨幣價值下降幅度下降,物價水平上升幅度下降。
3.從技術進步的作用角度看
技術進步使得勞動生產率提高,降低了生產成本,進而導致成本壓低性的商品價格下降。新技術出現,替代性產品成本大幅下降時,會導致原有商品價格的下降。例如,隨著通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手機成為新潮流,這就使得傳統手機的價格大幅下降。再如,“互聯網+”和新興的商業模式使得同一個產品由無數的商家競賣,終端商家不斷向上游企業索要更低的價格,使得產品價格下降。
此外,進口產品的價格也會影響國內物價的整體水平。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時,對于主要進口國來說,進口價格的走低不可避免會影響國內價格走勢。
因此,國內或世界性技術進步使得部分產品的價格下降,進而影響整體的物價水平,使得我國CPI漲幅下降。
4.從工業領域造成的供給過剩看
某些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導致供給過剩。而此時又沒有合適的刺激政策來拉動需求。這樣就會產生供給相對過剩,需求相對不足的情況,進而使得價格增長速度下降。從整體看,會使得我國CPI漲幅下降。
綜上所述原因影響我國CPI增長幅度下降。
三、CPI漲幅低于預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CPI漲幅低于預期使得我國存在進入通縮狀態的風險
2013年來,我國經濟增速和通貨膨脹均呈現下滑趨勢。二者低速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典型特征。2015年1 月, CPI 同比增速跌至0.8%,創下五年以來最低記錄。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即使處于春節期間,CPI增長率也不過2.0%。通脹率下滑引發了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爭論。雖然就業、收入、消費構成等多方向的數據表明,當前國內處于低通脹階段,沒有進入通貨緊縮時期,但通貨緊縮的風險不容忽視,需要我們高度警惕。
2.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可能影響
(1)導致經濟下行。從通貨緊縮影響消費者預期的角度看。一方面,消費者感覺到商品價格下降,會增加商品購買,但是這是在消費者有穩定的工作且對自己未來的收入持樂觀預期時的情況,因而這種情況出現的時間不會很長。另一方面,我們假設消費者是理性人,能夠通過價格的變動預期到未來收入的變化。商品價格的下降使得消費者產生工資下降的預期。消費者會選擇持幣觀望,抑制消費。消費者減少消費進一步會使企業對行業發展持悲觀預期,進而減少投資,最終使得經濟下行。
從價格變化影響利率的角度看。價格下降會引起實際利率的上升,有利于債權人而傷害債務人,而大部分的投資者是債務人。利率的上升使得投資者的債務負擔加重,降低了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物價的下跌也會使得企業的實際利潤下降,甚至造成生產停滯和企業破產。投資和生產上的抑制也會影響就業,使得就業率下降。實際就業率小于充分就業率,失業率上升意味著人均收入降低,引起消費下降,導致經濟實際增長率低于自然增長率。
(2)降低資源的使用效率。產品價格下降有可能是有效需求下降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產業可能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產能過剩將導致大量社會生產能力閑置進而產生大量資源浪費。同時,通貨緊縮降低了企業的預期,從而限制企業投資,導致生產規模擴大產生困難,進而造成企業內部資源利用不充分。
(3)傷害基礎性產業。一般來講,受通貨緊縮影響較大的企業是基礎性企業,因為它們需求彈性較小。價格下降時,產品的需求也不會有太大變化,因而利潤會減少。例如,糧食等生活必須品行業,不會因為價格的下降而增加過多的銷量。在銷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價格下降會使得利潤較大幅度減少。因此通貨緊縮會對基礎性產業帶來傷害。
四、防止低通脹演變為通貨緊縮的政策建議
1.物價直接調控政策:實施物價區間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通貨緊縮的發生
目前政府對于物價區間管理的重點還傾向于上限。但是,在CPI增長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應該加強對價格區間下限的設定。因此建議給我國CPI上漲率制定1.5%的下限。這樣,物價的合理區間值被要求在1.5%-3%,能夠有效的防治通貨緊縮。
2.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國家應采取寬松的貨幣、財政政策。在貨幣政策方面,政府可適當增加貨幣供給量的增長幅度。在財政政策方面,減稅和財政補貼都是使經濟穩增長的手段。此外政府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具體是貨幣政策更有效還是財政政策更有效,再進行操作。
3.做好預期引導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通貨膨脹率下降會使得企業和公眾的預期產生變化,進而給經濟帶來負面影響。要防止低通脹演變為通貨緊縮,就要調控好企業和公眾的預期。建議政府及時對公眾說明物價變動的情況,引導公眾正確理解低通脹的出現原因。避免公眾因錯誤預期而引發扭曲的經濟波動。
參考文獻:
[1]王宏偉,牛發亮.新常態下如何防止低通脹演變為通貨緊縮[J].中州學刊,2016(2):29-32.
[2]滿向昱,汪川.新常態下我國通貨緊縮風險防范及其措施[J].中國統計,2015(8):50-51.
[3]姚景源,楊倩.中國經濟面臨通貨緊縮風險[J].中國企業家,2016(5).
[4]談佳隆.李揚:中國經濟存在通貨緊縮風險[J].中國經濟周刊,2009(6):36-37.
[5]殷劍峰.通貨緊縮的成因與應對[J].中國金融,2015(6):72-75.
[6]鐘紅,李宏瑾,蘇乃芳.通貨緊縮的定義、度量及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J].國際金融研究,2015(7):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