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

本屆烏鎮戲劇節榮譽主席林兆華,將他的新作《戈多醫生或者六個人尋找第十八只駱駝》(以下統稱《戈多醫生》)帶到了烏鎮。原劇本其實是德國人迪特里希·施萬尼的著作《歐洲:一堂豐富的人文課》中的一個章節。該書對歐洲自古希臘以降的人文傳統進行總結和介紹,而在戲劇這一個單元,作者用劇本的形式介紹了20世紀戲劇的流派和特點(作者本人也是一個劇作家)。
所以,這個劇本首先是一篇學術性質的論述文章。在劇本的開頭,作者其實已經就劇作本身的立意和旨歸做了說明:“現代戲劇通過將其手段(即交流本身)主題化,來獲得主題與形式;因此它顯得似是而非、荒謬、矛盾。人們常常分不清形式和主題,而常常被搞得一頭霧水。下面,我們通過把20世紀五位最主要的戲劇家編入一個小戲劇中,來解釋上述觀點。”
這五位劇作家就是蕭伯納、尤奈斯庫、皮蘭德婁、布萊希特和貝克特。看劇名,《戈多醫生或者六個人尋找第十八只駱駝》,其中的“戈多醫生”,顯然來自貝克特《等待戈多》,而“六個人尋找駱駝”云云,自然又是戲仿了皮蘭德婁《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
劇本中,這五位劇作家高談闊論,對彼此評頭論足;劇中充滿大段大段的哲學思辨、理論探討和對政治思潮的討論或抨擊——誠然,如果對于西方現代哲學思潮和現代戲劇發展歷史不熟悉的觀眾,聽這些臺詞或許會墜入云里霧里。
可是,劇中五位大名鼎鼎的劇作家,卻是精神病院里五個病人自以為是的想象。于是這樣原本一個“掉書袋”的劇本,因為這一荒謬的預設,在對20世紀以來重要的戲劇家做了集體評述和戲仿的同時,卻并不顯得枯燥和乏味,反而閃爍著古怪卻斑斕的后現代的光澤。
這一出獨立成篇的短劇,被大導林兆華導演帶到了烏鎮戲劇節的舞臺上。就我個人這次烏鎮戲劇節數量有限的觀劇體驗而言,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
對于《戈多醫生》,之前各種報道都提到,大導說這次要排一個“不像戲的戲”。我覺得他成功地達成了自己的初衷。那么為什么這個戲是個 “不像戲的戲”?為什么一個干了一輩子戲劇的導演要做一個“不像戲的戲”?
首先,究竟什么是戲?關于戲劇的本質,這個問題當然可以談一本書,不過卻不是本文的任務。就大多數觀眾而言,所謂戲不就是幾個演員在舞臺上走來走去、手舞足蹈、七嘴八舌,然后配合燈光音效舞美服裝等等,來演繹一個虛擬的故事嗎?我們看戲,看的就是這些吧。
看《戈多醫生》的劇本,其實完全可以按照傳統戲劇創作的套路來呈現,從舞臺調度到人物表演,原來的劇本中都有豐富的設計和說明。但是,大導這次卻完完全全放棄了所有這些傳統劇場的手段和元素。
本劇從頭到尾也沒什么燈光變化,就是大白光照著一張桌子背后面向觀眾的演員們——要我看其實連場燈都不用關。全程沒有特殊的音效和音樂,除了演員自己用一些玩具來創造音效之外。最關鍵的是,他采用了“讀劇本”的方式:六個演員就坐在觀眾面前,一張長桌上有茶水有零食,還有玩具,從頭到尾,演員就拿著劇本讀詞——美其名曰“帶觀眾對詞”——間或穿插著一些和觀眾的互動、彼此間的調侃,坐那兒叨逼叨100分鐘,就完事兒了。
哇!演員都不需要背臺詞就上來演出啊!太不像話了吧!沒有調度和舞臺走位,人物的行動還能清晰嗎?人物形象還能豐富嗎?不要燈光,不要音效,舞臺效果還能強烈嗎?導演在干什么呢?如果所有這些都統統去除,這個戲怎么演呢?這還像戲嗎?
是的,這一次,演員不背臺詞,不走位,不靠所有外在舞臺手段的支撐,剝去附加在“戲劇”之上的各種外殼,呈現出的,卻恰恰是最本真、最純粹的戲劇:人和人的交流。
這樣的交流,存在于演員與演員之間,存在與演員和觀眾之間。演員放棄了幾乎所有戲劇化的身體動作,僅僅靠語言本身,來完成對文本內容的傳達。一邊和觀眾嘮嗑,一邊和同事調情,一邊將劇本的內容清晰而有力地呈現出來,并循序漸進地將劇情推向應有的高潮。
幾位演員真好啊!雖然只是坐著讀,但是臺詞處理張弛有度,互動橋段信手拈來,隨時都能夠清晰地區別出每個人的性格、身份、地位……尤其迷人的是,《戈多醫生》中,演員的身份認同與相互之間的關系,伴隨著劇情的進展,其實一直在三層的“戲中戲中戲”結構中流動。一層是演員正在讀劇本,一層是故事中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和醫生,再一層是精神病人們想像自己成為的劇作家們在互相爭論。其實原作只有后面兩層結構,但是大導用演員讀劇的處理方式,在故事本身的情境外又加上了第一層。于是,演員們隨時在三種身份之中跳進跳出,每一次身份的變化帶來的交流,都引起一段新的“戲”。
看一群老戲骨在臺上,純粹靠語言、眼神和少量的動作,相互議論、挑逗、挖苦、駁斥、拉幫結派、兩面三刀、出爾反爾、皮里陽秋、虛情假意、真偽難辨,時不時還調戲一下現場觀眾,勾得大家嬉笑連連……實在太過癮!
《戈多醫生》看似松散粗糙,其實綿密規整,在我看來,這出“不像戲的戲”正是在追問:究竟什么是“戲”,究竟什么構成了“戲劇性”?可以說,《戈多醫生》是大導對究竟何為戲劇本質的思考與實踐。看似輕盈松弛的100分鐘,卻大巧若拙、舉重若輕,充滿先鋒、實驗和探索精神。
一邊看一邊感慨:這才是最牛的戲啊!坐著讀臺詞就能勝過一眾費盡心機花里胡哨的大制作。忍不住會聯想到金庸先生寫獨孤求敗練劍多年后,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而晚年的最高境界,更是“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