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江
摘要:新農村的建設是黨中央的重要指示和會議精神。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提高,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和基礎設施在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深遠的發展規劃。農村的發展關乎到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所以關注三農,就是關注農村的切實發展。在農業中,糧食問題是主要問題,近年來,隨著國家減免農業稅,增加耕種補貼,廣大的農民朋友都是積極的相應號召。隨著產量的穩定,農村糧食貿易就成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本文筆者就當前新農村下糧食貿易的一些現實情況,結合糧食貿易的發展,談談如何在農村中積極有效的開展糧食貿易活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糧食貿易;發展;三農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引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日前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二、我國糧食貿易的發展現狀
1.農村種植和耕種結構不平衡,亟待完善
小麥、稻谷口糧品種供求平衡,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擴大。棉花、油料、糖料等受資源約束和國際市場沖擊,進口大幅增加,生產出現下滑。優質飼草短缺,進口逐年增加,這樣的種植情況,需要得到農業主管部門的進一步優化和升級,避免產能過剩和種植短板。
2.工業化的進程導致農業發展受到拘束
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還要占用一部分耕地,還要擠壓一部分農業用水空間。耕地質量退化、華北地下水超采、南方地表水富營養化等問題突出,對農業生產的“硬約束”加劇,靠拼資源消耗、拼物質要素投入的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農村的糧食種植發展,需要朝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3.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老齡化,專業知識貧乏
近幾十年來國家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有效的控制住了人口的大幅增加,但是國家也很快的步入了老齡化社會,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會盡全力讓他脫離農村,即便升學無望的也會出去打工,造成來現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都在六十歲以上,年輕人會種地的很少了。老農現代農業科普知識的貧乏,導致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還處在原始的耕種階段,大大限制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
三、新農村建設下糧食貿易的開展與研究
1.落實村民對于合法糧食貿易的思想認識
農村糧食貿易關系到廣大農民朋友的切身利益,作為農村糧食貿易的主管部門,要切實認識到農民朋友在糧食貿易中的弱勢地位,通過廣大村干部等“交通員”積極有效的給廣大農民朋友做好糧食貿易的普查和咨詢工作,告知農民朋友切勿隨便買賣糧食,對于糧食價格不清楚、不了解的情況,可以就近咨詢相關的村干部等工作人員,避免農民朋友被不法商販投機倒把,賺取差價。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每一個新農村建設的人員,都要積極的參與其中,做好農民朋友的思想工作,加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和諧新農村而努力。
2.創新農村糧食貿易發展理念
農村糧食貿易雖已經放開了貿易限制,但是農村糧食貿易的觀念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現階段,信息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都帶去了深遠的影響,產業的不斷升級都得力于信息技術。農村糧食貿易完全可以融入到信息技術的潮流中去,積極的去探索糧食貿易與互聯網+的融合意義。比如近年來活躍于互聯網的置糧網,通過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把客戶的需求和農民朋友的供應聯系起來。目前置糧網已與部分銀行達成合作意向,針對農戶推出包括農資貸款、農資采購、技術指導和糧食收購等內容的惠農服務包業務,為農戶提供服務的同時能夠更加準確地評估農民信用水平;同時面向下游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緩解企業運營的資金壓力,提升其市場競爭實力。填補了農村糧食貿易的技術空白,又憑借自身規模化、平臺化、市場化的優勢,置糧網積極填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的方式方法。相信在置糧網的推動下,農村金融服務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同時農村糧食貿易的發展觀念也進一步得到解放和發展。通過互聯網+與農業種植和貿易的有效結合,引導農民朋友在種植物的選取上、種植規模的把握上、客戶需求上都做好全全的考量,針對性的種植一些需求量大,經濟效益好的糧食產品。此外這個過程中,要充分避免一哄而散,導致供大于求而損失利益的的種植亂像,這樣的情況目前屢見報端。
3.積極開展農村糧食倉儲設施建設
近幾年來國家推行了農村種糧戶小型糧囤的建設,成效顯著。有效地防止了蟲蝕、鼠咬、霉變的發生,開發了“無形良田”的建設,又給農民一個向倉儲要效益的途徑,避免了糧食因集中上市造成糧價的大幅下滑。農民可以根據自己情況和糧食價格的走勢,在保證糧食儲存安全的基礎上合理的安排出售,成效顯著。國家還應該繼續加大補貼,推廣儲糧新技術,倉儲與貿易相結合,讓農民增產后增收有保障。
四、結語
實踐證明,在農村中積極有效的開展糧食貿易,可以充分的激發農民朋友的耕種熱情和參與度,活躍農村氛圍。此外,通過開展活躍的糧食貿易,規范農村市場行為,能夠公平公正的給與農民朋友賣糧所得,不收大市場的影響而使得市場過剩的情況下農民朋友的利益受損。農民朋友富裕了,農村生活提高了,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集中體現。
參考文獻:
[1]趙文先,著.糧食安全與糧農增收目標的公共財政和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2]《中國糧食安全發展戰略與對策》編寫組,編.中國糧食安全發展戰略與對策[M].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