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要:“十二五“期間,是原州區美譽度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原州區經濟實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原州區廣大群眾受益最多的五年。主要原因是原州區經過在重點領域上接力加速,在重點工作上接力沖刺,以堅實的步伐、厚實的業績,把“十二五”規劃藍圖變成了現實。
關鍵詞:經濟社會;發展;成效
中圖分類號:F4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多措并舉穩增長,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面對復雜嚴峻的發展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原州區始終把穩增長作為首要任務,定期分析研判經濟運行趨勢,針對性地解決苗頭問題,確保了經濟始終在合理區間運行。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14億元,增長8.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1億元,增長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9.24億元,增長1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37億元,增長8.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2463.2元和7296.1元,增長8.6%和9%。
二、精準施策拔窮根,扶貧攻堅成效明顯
建立“四級聯動、責任雙到、兩不脫鉤”幫扶機制,實施“53211”產業扶貧計劃和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拓展閩寧協作、對口幫扶和機關單位包扶等社會扶貧領域,創新金融扶貧工作,撬動金融貸款4.5億元,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全年整合投入各類資金6.4億元,完成張易上馬泉等28個“銷號村”脫貧任務,減少貧困人口1.7萬人,貧困面下降到24%。全國“三西”扶貧開發現場會在我區召開。對扶貧建檔立卡戶進行精準識別、精準摸底、精準核查,編制全區扶貧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行政村村級規劃,形成“1+21+153”扶貧模式,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繼續抓好生態移民工作,市區勞務移民安置區二期工程如期竣工,縣外搬遷安置移民1470戶0.6萬人。
三、全力以赴調結構,產業發展取得實效
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農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新流轉土地2.7萬畝,培育合作社50家、家庭農場20家、專業大戶50家。邀請中國農科院編制了《原州區循環農業規劃》,為農業防污節本、提質增效奠定了基礎。冷涼蔬菜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經濟組織和種植大戶帶動作用,高標準建成3個萬畝、6個3000畝示范基地,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通過農超對接、冷鏈保鮮、錯時上市、設立外銷窗口等措施,冷涼蔬菜進入廣州、成都及香港、中東等國內外市場,菜農種菜收入占比達到40%以上。馬鈴薯產業以種薯三級繁育體系建設為抓手,建成天啟馬鈴薯脫毒繁育中心,原原種生產能力達到1億粒。建成萬畝種薯基地6個、一級種薯整村推進村22個,種薯面積達到13萬畝,馬鈴薯育、繁、推一體化產業模式趨于完善。草畜產業狠抓母畜擴群、良種繁育、飼草調制和園區建設等關鍵環節,新培育規模化養殖園區8個、養殖示范村15個,新建千畝牧草基地7個,牧草種植面積達到34萬畝,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22萬頭、83萬只。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42億元,增長4.2%。全國第十屆牛產業大會、全國雜糧生產技術培訓會及自治區馬鈴薯機械化植保、蔬菜機械化移栽等7個現場會在我區召開。工業經濟穩步增長。在清水河、圓德兩個園區設立企業服務大廳,加強招商項目落地建設跟蹤服務,引進巨凱電器等4家企業入園建設,入園企業總數達到116家,新投產企業8家。建立縣級領導包抓企業責任制,扶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古雁建材、盾安風電等7家企業躋身規上企業。推行重大項目領導包抓、跟蹤協調、督查倒逼機制,確定的60個重點項目全部開工。積極走出去、主動請進來,全年開展重大招商活動10次,引進項目29個(其中國內500強企業2家、投資過億元項目7個),到位資金25億元,完成區、市下達的招商任務。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4.86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成功舉辦第三屆須彌山石窟文化旅游節暨第十一屆六盤山山桃花節,須彌山景區入選首批“全國旅游價格信得過景區”,全年累計接待游客30萬人次,實現旅游社會收入8000多萬元。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編制完成電商發展規劃,建成2個縣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0個鄉鎮物流配送站、96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潤農電子、嘉泰生活等9家電商企業上線運行,供銷一家、特易購、京東商城等12家企業電商平臺開工建設,區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4.86億元,增長7.2%。
四、統籌發展夯基礎,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不斷健全功能、優化環境,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市共建共管機制有效落實。承接做好市容管理、物業管理、公租房分配等工作。成立原州區城市管理局,扎實開展城市管理工作,強化對城鄉結合部、城區背街小巷、“五小”行業綜合整治力度,市容環境明顯改善,衛生城市創建工作通過自治區評審驗收。大力推進舊城改造工程,成立5個工作組,抽調328名干部,建立日統計排名、周例會通報制度,加班加點、從實從細開展7個片區1萬余戶居民房屋征收工作,丈量登記5000戶,審核4400戶,簽訂協議2700戶。協調做好區市重點項目建設征地拆遷工作,順利推進中南部飲水、固西高速等30多個重點工程建設。堅持全天候巡查、常態化監管,違法建設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加快。
完成黃鐸堡旅游小城鎮、三營小城鎮(續建)和馬店、河東、新三營3個美麗村莊建設。新修農村公路107km,改造農村危房9624戶。對中莊水庫周邊環境進行全面整治。完成河川上黃等14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實現了農村環境整治行政村全覆蓋。頭營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林業生態建設成績卓著。堅持“生態立區”戰略,集中實施城鄉環境綠化、特色產業培育等“六大林業工程”,綠化鄉村道路135公里,建成花園式單位13個,全年新增營造林9.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4%。東岳山公園基本建成。寨科鄉東淌村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農田水利建設再創佳績。大力實施高效節水灌溉、農村飲水安全等“八大水利工程”,新建高效節水灌溉基地5個,新增節灌面積4萬畝。完成沈家河水庫改造提升和上灘水庫新建工程前期工作,中南部地區城鄉飲水安全水源連通工程基本完成,14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順利竣工。縣級水質監測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新建農村飲水工程7處,解決了2.9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km2。獲得自治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黃河杯競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