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渠
摘要:我國藏區經濟發展普遍滯后,但旅游資源富集。二者結合,可有效解決藏區農牧民脫貧致富難題。藏區旅游脫貧特色鮮明,作用巨大。藏區旅游脫貧的新模式值得推廣借鑒。
關鍵詞:藏區;旅游脫貧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2
一、藏區脫貧與藏區旅游
當前,中國扶貧攻堅已進入關鍵期、沖刺期,在5年之內,全國7000多萬貧困人口特別是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是否能夠如期脫貧,與全國人們一道達致共同富裕,直接關系到2020年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目標的實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青藏高原藏區就是這樣的貧困地區。藏區地處中國西部邊陲,地域廣袤,人口稀少分散,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農牧民相對貧困,是我國扶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地區,鑒于其顯要的地理戰略地位,更成為扶貧攻堅的急所。這些地方如何發展,如何讓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成為一大課題。但是,貧困的藏區,其自然資源特別是旅游資源卻異常豐富,是全國旅游資源的富集區。旅游資源能否轉化為利民惠民的經濟資源,旅游發展與扶貧奔康能否有效結合,發揮旅游在扶貧中的巨大作用,實現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未來五年,中國將通過發展旅游業實現1200萬人口脫貧”目標,是旅游資源富集但經濟相對落后、百姓生活相對貧困的諸多地區面對的共同課題。
通過多年扶貧攻堅的實踐摸索,可以確信,在貧困地區特別是藏區,與其他扶貧攻堅方式相比,旅游扶貧更具包容性,更顯交融性,以其強大的朝陽產業活力、強勁的持續造血功能、巨大的輻射帶動效應,在扶貧攻堅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正成為我國扶貧攻堅被接納被推廣普及的嶄新生力軍。旅游扶貧是包容性、交融式扶貧,旅游與扶貧相結合,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可以這樣說,旅游扶貧既是藏區旅游業的歷史必然,也是藏區旅游業新的發展機遇、新的空間。
二、旅游扶貧是藏區扶貧攻堅的主要手段
歸納起來,藏區旅游扶貧有如下幾點特點及作用:
1.旅游扶貧是造血式扶貧,脫貧徹底,致富持續。與簡單的、單向的錢物施舍輸血救助型幫扶不同,旅游扶貧因著旅游的持續不間斷吸引消費者并形成產業鏈特性,可培育成藏區的優勢產業甚至主導產業,為農牧民帶來持續良性的經濟收益,跳出“等、靠、要”越扶越貧的怪圈,播下了致富種子,達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造血式不返貧扶貧。
2.旅游扶貧是帶動式扶貧,脫貧面廣,致富面寬。作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其特性是產業鏈長,產業面廣,穩定可持續。 在藏區,與其它產業相比,旅游就業容量大、投入較小門檻較低,很多旅游消費依托既有的生產生活條件可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且生態、特色等因素,激勵廣大農牧民積極從傳統農牧業勞作向現代旅游業經營轉變。實踐表明,旅游扶貧成為藏區帶動性普遍、參與性廣泛的扶貧方式。
3.旅游扶貧是市場型扶貧,高效配置,低廉成本。近年來,藏區獨特的人文內涵和奇特的自然生態,越來越成為旅游者的新寵和首選的旅游目的地,藏區旅游持續升溫,旅游與扶貧的對接應運而生。旅游扶貧通過旅游產業鏈條,帶動藏區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旅游扶貧通過旅游渠道,將內地先發地區的消費吸引到藏區貧困地區,在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時,實現財富的轉移和再分配,將財富通過市場機制移到藏區貧困人群,實現先富帶后富。與一般財政轉移支付和其它社會援助等扶貧方式相比,在旅游扶貧中,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東西部資源進行有效輸送有效配置,其效率高、社會成本低,避免了拉郎配式行政指令的諸多弊端,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在藏區旅游區,很多旅游扶貧點的旅游投資規模并不很大,大多就是將農牧民擁有的藏式房屋,稍加改進即可成為藏家樂、藏家民居,投資小,一兩年即可收回成本,易被農牧民接受,便于推行。
4.旅游扶貧是觀念型扶貧,對接傳統,容納現代。旅游是異樣需求的滿足或體驗,更是與外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旅游扶貧不僅送來為農牧民財富,帶來物質上的脫貧,更重要的是為貧困地區農牧民打開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門,帶來了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實現藏區傳統觀念的更新與轉變。
5.旅游扶貧是生態型扶貧,綠色產業,生態致富。旅游扶貧不僅促進藏區民眾更好地保護本民族的獨特文化,促進民族交融,更有助于家鄉生態環境的保護。青藏高原藏區是最重要國家主體生態功能區,是我國重要的水資源涵養地,更是長江上游的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地,在藏區發展旅游,就是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家園。藏區的旅游扶貧,就是資源節約、環境生態友好的扶貧開發方式。
三、藏區旅游扶貧的模式創新
近年來,藏區各地緊扣“旅游發展”主線和“扶貧惠民”主題,把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與旅游扶貧工作緊密結合,逐步摸索總結出了八大旅游扶貧脫貧方式,并在具體實踐中,切實感受到了這些方式能脫貧、能致富、可推行、不反彈、可持續,是脫貧奔康的有效途徑和現實選擇,值得借鑒推廣。
其一,全域旅游產業吸納型。依托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藏區堅固全域旅游資源、全面規劃部署、全境打造建設、全民投身參與的“四全”旅游發展理念,通過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將旅游產業打造成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藏區全域就是一個一個的旅游大景區,就是旅游產業高地,以此吸納全民參與,旅游致富。
其二,基礎建設保障促進型。除了實施交通攻堅,提高旅游可進入性及便捷性外,藏區還努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推動水電、通訊、城鎮、生態停車場、綜合服務站、游客中心、應急救援、標識標牌、生態廁所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為百姓旅游脫貧創造基礎條件;
第三,景區建設輻射帶動型。藏區依托已建景區帶動脫貧致富;依托在建景區拓寬增收渠道,如以“政府+公司+貧困村”模式進行開發,工程建設以使用當地勞動力為主,景區開發公司為當地百姓購買醫保社保;百姓以服務、宅基地、草場、森林等資源,采取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等形式,參與景區開發并從中獲得收益。
第四,旅游商品市場激發型。通過加快旅游商品開發,引導農牧民針對“酒、肉、果、蔬、茶、菌、藥、水、糧、油”十大產品和非遺文化、藏民俗、藏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創產品,為賣而生產,為旅游而生產;鼓勵企業投資旅游商品開發,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參與旅游商品開發和生產,帶動百姓就業和增收;
第五,專合組織引領促進型。搭建成立農牧民廣泛參與、成果共享的鄉村旅游合作社和旅游行業協會,政府予以資金、稅收、用地等優惠政策,推動旅游商品開發和文創產品打造。同時,深加工企業的原材料從鄉村合作社協議定點購買,努力實現產品共建、品牌共創、利益共享、風險共當;
第六,鄉村旅游就業就地消化型。實行整村推進旅游扶貧,指導建設本土化標準化鄉村酒店、鄉村主題酒店和特色民居,吸納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同時將鄉村自然資源開發與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相結合,展現鄉村旅游魅力,如四川藏區瀘定櫻桃節,從以前以觀光休閑為主,向集觀光、采摘、度假、娛樂等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拓展開發鄉村攝影、徒步漫游、體育健身、養生養老、親子體驗、研學旅行等新形態,提高旅客的參與率與回頭率;
第七,旅游技能培訓精準提升型。依托高等院校,通過短訓、輪訓等方式,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整合本地培訓資源,定點送教上門,現場培訓指導,提高農牧民旅游服務接待能力;鼓勵旅游企業或有資質的相關機構對貧困戶進行經營管理、食宿服務、接待禮儀、環境衛生、傳統技藝、導游解說、文藝表演、市場營銷等培訓,促進當地百姓就業增收;
最后,優惠政策導向激勵型。在貼息貸款、移民搬遷、危房改造、地災救助等多方面疊加扶持貧困戶發展鄉村旅游,建立旅游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預先規定景區開發企業的扶貧義務,優先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優先收購貧困戶農副產品,門票收入優先用于貧困戶扶危濟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