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輝+舒晶
本文根據文化名城衡陽的發展規劃設計思路,提出對于文化名城建設,設計者應著重對城市環境景觀文化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利用,并配合相應的策劃設計活動進行視覺宣傳,進一步擴大文化品牌知名度的措施,倡導應圍繞廣博的可持續古書院資源為基礎,挖掘古書院精神文明方面的資源,做強文化品牌,以設計開發文化項目促進相關行業形成,并把資源優勢潛能發揮到極致,最終達到以設計開發創新為手段,傳承與保護地域特色文化。
伴隨21世紀國家精神文明社會建設的推進,宜居城市、文化城市設計開發成為熱點問題。對于城市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應著重從自身的特殊性入手,衡陽因地處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北依衡岳,南面五嶺,西連黔滇,北通鄂豫。乾隆年間所編修的《衡州府志?形勢》中對衡陽優越的山水地理位置有大量描寫。衡陽除擁有五岳之一的衡山外還有很多的文化資源值得用設計的眼光去開發利用。衡陽的人文山水美景多以書院有關,其中,石鼓山以李寬在此山上筑樓讀書而始發,以北宋景佑三年欽賜“石鼓書院”匾額而享譽神州大地,與當時的睢陽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并稱四大書院,不斷有朱熹、張軾、王船山等著名學者來此講學,期間盛況更使之名聲鵲起,故富有“石鼓江山錦繡華”的地理人文美譽。曾國藩曾有“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的感嘆,衡陽古書院之多之最,成為衡陽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對于當下城市設計開發有著取之不竭的應用資源。衡陽古書院是湖湘文化傳承的一把鑰匙,比如千年學府石鼓書院有“湖南第一勝地”之稱,其中蘊涵的書院與道、佛文化資源對于文化教育、建筑和園林的規劃作用非同一般;東洲島上的船山書院更以王船山的人格力量、經世致用、務實學風學術精神為當下國人所崇拜,成為新的儒家精神的代表,這也是文化名城設計開發的核心所在。
設計開發一種城市形象,首先必須要了解這個城市的文脈傳承所在。古代書院是文人的精神家園,也是當時知識群體成長繁衍的居所。古代書院始于秦興于宋,作為辦學教育的一種方式,也是現在高等教育研究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書院教育往往秉承儒家教育理想,對個人是以成就道德人格為最終目的,對社會則是人的安居樂業,是以仁施政、發揮才干使國家強盛。正如朱熹所說:“熹竊觀古昔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石鼓書院是湖湘文化發祥地,在中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曾記載: “縣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士有兵革之事……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也有說因三面環水,水浪花擊石,其聲如鼓而得名。因祭祀王船山而建立,秉承“講明夫之之學”的辦學宗旨,不課八股,以實學造士的船山書院(光緒十一年改建東洲島),更是湖湘文化文脈所在。地理上東洲島與岳陽君山、長沙橘子洲并稱湖湘流域三大洲,文化上更以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船山思想而享譽三湘大地,清時曾出現“學子紛紛南下,一時學在船山”的學術盛況。當前文化名城建設如火如荼,還原東洲島上聞名的“平沙落雁”“東洲桃浪”等景觀盛況,當然不能只依靠視覺上重建或重修的講堂、祭祠、藏書樓、課堂、館舍、湘綺樓等大小古建筑規模,更應從文化內涵上創新設計并結合視覺文化演繹來進行形象設計。
依托古書院資源建設文化名城是當代城市精神文明發展的時代需要
當下,隨著國家高速公路、鐵路,飛機等形成的快速安全交通體系網形成,地球村的概念得到進一步證實,行人穿梭于大同小異由鋼筋水泥所形成的建筑森林景觀中,不免會審美疲勞。在以文化推動城市發展建設前提下,如何重拾、發揚具有人文景觀資源的城市優秀文化,促進城市經濟、文化產業化發展,強化城市個性品牌文化建設,具有較強的戰略意義。
當下,城市文化建設是繼生產、公共設施建設之后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的城市發展更高階段,更是城市品牌化設計的過程。城市文化載體內涵由理念文化、行為文化、產業文化、人文景觀文化、自然景觀文化五大系統構成,是影響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見,建設文化名城是社會主義發展中,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轉變到精神文化需求的一個必然階段。挖掘城市特有的文化個性,以全新的視覺設計形式展現城市的魅力,不僅可以傳承歷史文化,而且更可以提高市民綜合素質,增強城市綜合實力競爭。
以古書院資源為契機拓展文化名城開發思路
衡陽作為湖南省政府1987年公布的首批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資源,石鼓書院、船山書院、鄴侯書院、歐陽故居、彭玉麟退省庵、陸家新屋等眾多歷史建筑遺跡,均較好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衡陽市委也明確指示出今后要依托“經濟基礎、精神基礎”這兩個基礎發展城市建設的目標,把衡陽建設成為“工業重鎮、文化名城、旅游勝地、宜居家園”的規劃思路,從軟件硬件各方面強化衡陽城市綜合實力核心競爭機制,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優勢。
根據現有資源優勢,筆者認為應著重對古書院文化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利用,并配合相應的策劃設計活動進行宣傳,擴大文化品牌知名度。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設計創新的視覺文化訴求:
依托書院精神基礎,以創新的視覺設計形式,形成文化口碑。衡陽作為湖湘文化發源地,突出的是書院文化教育品牌,朱熹在《石鼓書院記》中明確石鼓書院的教育核心為“學以致用” ,其原話為“勿為科舉功名所亂,而要辨明義利,有志為己之學。”強調“立志于學”的教育方針,講究修身和活用,這也是湖湘教育的特色所在。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經世致用”的核心思想不應變化,讀書受教育最終目的不是狹隘的升官發財,而是提高自身的修養,并以己所學知識改變、影響周圍的人與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同時書院與官學的重要區別就是鼓勵“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共存,允許不同學派自由講學,這種相互討論的教學形式,很好地促進了不同學派的共同發展,也為書院的持續發展奠定廣泛的社會基礎。雖然學以致用、立志于學、經世致用的書院精神會隨著時代發展而演變成不同的具體形式,但書院文化體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社會價值意義不容忽視。經過不同時期累積形成的書院精神,其所蘊含的人文傳統以及精神象征,成為中國知識群體成長的精神家園。衡陽文化名城建設發展必須要圍繞廣博的書院為基礎,挖掘書院精神文明方面資源,以微電影、命題類設計競賽、數字媒體廣告等宣傳做強文化口碑影響,形成特色與知名度。
挖掘古書院文化資源因素,以文化底蘊打造城市特色,創新資源設計利用。當今文化缺失成為城市發展最嚴重問題。古書院文化資源對于城市發展有著物質與精神雙重性,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就是一座空城,城市必須要有自身獨特的文化作為精神依托。強調體用合一、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神,流動于湖湘大地生生不息、薪傳火遞的湖湘文化精神涵養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湖湘兒女,可見衡陽的書院文化對湖湘大地影響深遠已久。衡陽作為湖湘文化根源之地,“學以致用”“經世致用”的理學思想,對現代城市人文教育有著實質性作用。衡陽有大量的名人因素與景觀文化優勢,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構思城市設計,形成一個以名人足跡體驗與文化演藝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時空與文化上的立體展示,以文化作為視覺設計開發的根本,用視覺設計形式創新城市文化,帶動相關行業發展,把資源優勢潛能發揮到極致。
貫穿文化資源時代性,利用精英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把握城市規劃方向,以景觀建設打造宜居家園。衡陽的古書院以石鼓書院和船山書院地理位置較有特色,所留下的文化資源也較豐富多樣。石鼓書院享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脈”等美譽,因其所處的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環繞之中的地理位置,也因是最早的私人辦學書院性質等原因,更因衡陽八景之“石鼓江山錦繡華”的天然風景而著名。船山書院地處東洲島上,建筑格局基本保留完好,四面環水且清幽安靜,古時因“東洲桃浪”之美景而享譽瀟湘大地。古人建造居所多奉承“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哲學思想,以山水比德。書院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建筑與環境所形成的自然景觀,還有其中所包含的名人軼事,更符合現代文化名城內涵。自古景觀開發設計以山水而富靈氣,城市建設規劃因精英文化而享譽華夏大地。當前,對于衡陽文化名城規劃設計以及開發,可依據史料記載,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典故、趣事演繹等,以歌舞、景觀或情景劇等形式重現歷史精彩瞬間,以文化底蘊打造城市特色,用視覺設計形式擴大文化宣傳力度,形成特色城市文化品牌。
隨著衡陽市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步伐,缺乏文化特色的設計開發項目勢必較缺乏創新性,也缺乏可持續性發展,只有根據地域相應資源條件深挖文化底蘊,創新設計開發文化資源,才可能改觀“景觀程式化”普遍現象,并刺激、吸引文化消費,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加社會需求,以景觀建設影響群體素質改善人居環境。
以古書院資源促進文化名城設計開發,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也對人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一定教化功能。作為設計人才,道德教育對社會良性發展至關重要,經濟增長應與文化發展同等看待,社會需要全面發展,其中對人的個體以及上層建筑雙方均有制約性。促進全面發展,一方面決之“自我” ,既有著“仁義禮智”之德性修為,也有“身任天下”之現實作為; 一方面執政者進一步追加人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權,不斷為人的生理、安全、歸屬、自尊、自我實現等各個層次需要的滿足創造便利。當下社會對文化的保護已由供人欣賞的藝術品、建筑、環境與人的相關歷史地段乃至整個城市,由保護物質實體發展到包括非物質形態的城市傳統文化等愈加深廣復雜的保護領域,文化資源的獨特性開發以及可持續化發展,成為城市發展和文化名城保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問題。文化名城建設發展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文化戰略,不僅僅是設計師的責任,而且是一種社會群體意識形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