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忠波
摘 要:意拳與形意拳當屬一脈而來,但實際上,意拳在拳理、功法體系上與形意拳完全不同,除了一些主要的樁法尚能在形意門內找到相似的練法,其他的基本沒有任何共同點。文章通過實例來闡釋意拳和形意拳的差異性,使讀者對這兩個拳種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關鍵詞:意拳 形意拳 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11—0045—02
意拳又稱大成拳,是漢族傳統拳術之一,屬于內家拳,源于心意拳。包括:站樁、試力、步法、發力、試聲、推手、單操手、斷手、健武,是清末民初河北深縣(現深州)魏家林村人王薌齋先生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創立,又因此拳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稱為意拳,后改為大成拳。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F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后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一般人認為,意拳創始人王薌齋早年習形意,后在形意拳功法體系的基礎上,融合太極、八卦還有其他各派拳學理論,并借鑒了這些門派的一些功法長處,創建了意拳的訓練體系。由此脈絡來看,意拳與形意拳當屬一脈而來的,但實際上,意拳在拳理、功法體系上與形意拳完全不同,除了一些主要的樁法,尚能在形意拳門內找到相似的練法,其他的基本沒有任何共同點。
1 身體姿勢要求不同
在體式要領上,形意拳講究沉肩墜肘,肘不離肋。意拳卻反其道而行,是端肩撐肘、肋下含空。故此,在實戰意義上,意拳的肩撐肘橫相對形意拳的沉肩墜肘的要求更突出了高護頭和擴大防守范圍的要求,這是個進步趨勢,尤其是在以拳腳格斗為主流的現代社會,這個要求尤其突出。而沉肩墜肘,除了其練功意義上的便利外,人從上往下松總是更容易一些,更突出的是形意“占中”打法的特點。形意是占中搶中打法為特點,而意拳的肩撐肘橫是不利于形意層面的占中的。所以意拳是”守中用中“,一字之差,技擊技術就有很大差別,這也是實戰意義上最根本的差別。
2 訓練方式方法不同
從某個角度來說,意拳的訓練專項性針對性更強,例如七妙法門的各自針對性。形意拳則沒有那么強的目標指向性。很多人練了形意拳總是覺得是有提高,但是到底提高在哪里,其實很少有人說得清。這個弊端其實很多形意支派也有發現,于是隨著發展,不少支派都有各自的專項性訓練法,但是大多不如意拳系統。當然,個別的支派也有不輸于甚至超越意拳的系統練法,不過是名聲不顯罷了。
3 樁法(靜樁)的不同
(形意拳)認為“無式不成樁,同時無勢不是樁”。前一個“式”,是指身體姿勢,是靜態的;后一個“勢”,則是拳架動作,是動態的。所以,形意拳所說的“樁”功,不僅是靜態的“站”樁,也有動態的“站樁”——即所謂的“動樁”。動、靜樁功所針對的訓練目的是不同。動樁屬于綜合性訓練,不僅用以調整打拳時身體的結構性動作、還有學習正確的發力方法、提高身體協調性、平衡感、增進力量、體驗動作節奏、培養攻防意識、學習攻防技術等等。而靜樁(站樁)的目的就簡單的多了——就是調間架(靜態下的肌肉記憶)和換勁。所以,形意拳門中的靜樁練法,基本不需要用長時間(單次一口氣站下來的世間)來耗,而是采用多頻次反復練習的方法。王薌齋當初創立意拳的目的,是希望將習武的程序簡單化、高效化。對于無基礎的初學者,第一步肯定就是要調間架、換勁力,之后是拳架(動樁)的訓練。既然都是“樁”,而且靜樁是必由入門途徑,索性將動靜樁合一操練,直接由靜樁進階,效率似乎更高一些。因此,他把包括增力、養氣、煉意、身體平衡能力這些功能也放在站樁訓練中——目的不同,方法自然要隨之調整,因此,意拳樁功每一單次的時間要夠一定標準,才能夠起到訓練效果。而其他在靜樁中無法訓練出的武技必備的東西,比如力量的運用、身法步的應用等等,只能通過試力、發力、試聲(這些主要練習力量的運用方法)、摩擦步(練步法)和推手(力量控制與攻防意識的訓練)這些環節來達成。對于間架,意拳講求符合人們生活的自然化的動作姿態,故不需太多的規矩,所以不需要去反復糾正操練。因而,可以不設拳架、套路的練習。故而,在最初的意拳訓練體系中,是沒有任何拳架的訓練的。到了王選杰那里,才重新從形意拳里借鑒五行拳的練法,編創了大成拳的五行十八法的拳架體系。
從身體的姿勢來說,由于意拳的靜樁需要耗時間,故多采用高架,只有個別專主強化腰腿功力的架子,如降龍、伏虎二樁,才用低架,但這兩種樁法,通常需要有一定練習基礎之后再練。而形意拳的大部分靜樁樁法,多采用中、低架子,個別如無極樁、渾圓樁則是高、中架,其他只有在身體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比如老年人或體弱者練習時,才使用高架。形意拳的無極樁和渾圓樁,有調理身體、培養氣血的目的與作用,這和意拳的靜樁目的是相似的,所以這兩種樁法也是需要耗時的。其他樁法則不必,其他樁法則都是動靜合練,即靜態樁需要與相應的動態樁(拳架動作)配合起來,忌諱單純的長時間靜練。
4 試力和發力的不同
試力,其實就是用力的法門,是身體對發力的控制。形意拳中有明勁、暗勁和化勁三種練法,也是配合拳架來練的,其中的暗勁、化勁的練習意義與目的,就是意拳試力所追求的效果,其原理是一致的。形意拳并不單獨地去練試力和發力,而是將之融合到五行拳的練法中,通過拳架的配合來體會動態中的整體發力。
5 摩擦步法的不同
形意拳的步法,進步時,要求足掌平起平落,貼地而行,而且需要有前(足)踩(勁)后(足)蹬(勁)的意味,勁意充沛明顯。八卦掌的趟泥步也是要求平起平落,但與形意明顯不同的地方在于對胯的應用——形意拳是以腿催胯,八卦掌則是以胯領腿。意拳的摩擦步是用形意拳步法的形、八卦掌步法的意糅合而來,圓摩直進,以胯領腿,前足擦地向前外做弧形進步,后足跟進后,復向反方向弧形進步,整體保持直線。這樣可以在練步的同時,達到練習身法的目的。
6 試聲的不同
練拳時,發聲的目的在于幫助“內三合”的達成,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所以,試聲的目的在于調動呼吸與氣力的配合。形意拳拳訣中有所謂“雷聲”的說法,即是聲、氣相催,氣、力相合的要義。但這是在拳架練習過程中自然而然發生的,無須專門去試、去練。意拳因最初不設拳架的訓練科目,因此,唯有單獨將其提出,使學者能夠體會并掌握這一要領。
7 結語
形意拳練成功,行止坐臥都可以成為拳,一舉一動都是用。意拳總還脫不得一個有形的方法。但是練意拳,即使有一些誤差,也較容易得到一定收效。練形意拳,些許誤差,就可能一輩子一事無成。因此,學形意拳的,練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學習意拳,以提高興趣,有利啟發。學意拳的,練到一定程度,也需要學習形意拳,以深化認識和技能。如果有條件,能兩者互補則美。做個大致的比方:形意拳類似于拳中定律,而意拳則類似于拳中的經典例題。僅僅知道了定律,沒有能吃透,照樣解不了題。經典例題做熟了,也能舉一反三,但要再進一步,終究還需要掌握根本定律。
參考文獻:
[1] 王文清. 形意拳與心意拳的淵源[J]. 中華武術,1996(9):22-24 .
[2] 高樹山. 形意拳與心意拳漫談[J]. 搏擊,2015(1):63-63.
[3] 郭華東. 形意拳與心意拳淵源辯析——兼與王文清先生商榷[J].中華武術, 1996(12):14-15 .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i Chuan and Xingyi Chuan
Dai Zhongbo(Puyang Sports School, Puyang Henan 457400, China)
Abstract: Yi Chuan and Xingyi Chuan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origin, but in fact, Yi Chuan is different from Xingyi Chuan in the aspects of theory and power system, and in addition to some main pile training methods similar to Xingyi training, Yi Chuan has nothing else in common with Xingyi Chuan. This paper uses actual examples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of Yi Chuan and Xingyi Chuan. so that readers hav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kinds of Chuan.
Keywords:Yi Chuan Xingyi Chuan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