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
[摘 要] 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企業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企業時常會面臨債務危機,基于成本效益原則,大多數企業會選擇債務重組。到目前為止,我國債務重組會計準則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998年的制定階段、2001年的修訂階段和2006年的再次修訂階段。從內容上看,2006年的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與1998年的準則基本相同,這似乎回到了原點,于是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和討論。主要針對2006年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變更的經濟后果,是從對企業、政府投資者三方面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 債務重組;準則變更;盈余管理;經濟后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F230[文獻標識碼] B
一、債務重組
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市場經濟為企業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尤其是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躋身于上市公司的行列而不斷壯大。同時,市場競爭也隨之越來越激烈,大多數上市公司由于經濟環境的變化、缺乏管理經驗和市場洞察力而陷入財務困境甚至瀕于破產。當面臨無法償還的債務時,債務人企業通常有兩種選擇:(1)債務人向法院申請破產,并進入冗長繁瑣的破產清算程序;(2)債務人與債權人協商,進行債務重組。由于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會花費大量的成本,因此無論對債務人而言還是對債權人而言,選擇債務重組都是明智之舉。一旦債務重組成功,債務人不但能夠保留上市公司稀缺的“殼資源”,避免退市的可能,而且也能化解財務危機,獲得繼續經營的能力。同時,債權人也可以避免壞賬的損失。
債務重組其實是一份合同,在合同中重新規定債權人和債務人的權利義務,也就是說,債務重組實際上是雙方利益的重新分配。既然是利益分配,就必須得到雙方的認可,否則就不能執行。所以債務重組必須建立在準確計量的基礎上。這樣,債務重組就與會計確認、計量聯系在一起,債務重組問題最終落腳到會計問題。同時,又因為在市場經濟中,會計信息的生產和披露是由會計規范加以約束的,于是,為了規范上市公司的債務重組事項及其會計信息的披露,促進資本市場的良性運作,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債務重組會計準則應運而生。
二、債務重組準則變更過程
到目前為止,我國債務重組會計準則的產生和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1998年,財政部首次頒布《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規定允許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并且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2)由于有上市公司利用債務重組收益進行盈余管理,財政部在2001年對1998年的債務重組會計準則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準則規定,債務重組收益不再計入當期損益,而是全部計入“資本公積”科目,并且不再使用公允價值計量,而采用賬面價值計量。(3)財政部于2006年又頒布了新的債務重組會計準則,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實施。在2006年債務重組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又被重新采用,并且債務重組收益也計入當期損益,不再計入資本公積。雖然2006年的準則在債務重組披露要求上與1998年準則有些不同,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又回到了原點。這不禁引起大家的疑問:為什么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要這樣反反復復的修改呢?2001年的債務重組會計準則就是為了防止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而修訂的,現在2006年又把債務重組會計準則改回去,是否合理呢?會帶來什么樣的經濟后果呢?
三、我國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變更的經濟后果分析
(一)對企業的影響
2001年至2006年,我國企業債務重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依據是財政部于2001年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該準則規定債務人在債務重組的過程中,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并且用來抵債的非現金資產和資本、股本都是采用賬面來計量的。這樣,上市公司就不能利用債務重組收益來操縱利潤和美化財務報表。但是,無論是從國際慣例上看,還是從會計邏輯上看,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都不合理,賬面價值也不能提供相關有用的信息。于是,在2006年2月,我國財政部頒布了1項企業會計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其中第12號準則是債務重組的會計準則,與2001年的債務重組準則相比,實現了與國際慣例趨同,也更加符合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原則。這次修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債務人的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即“營業外收入”,另一方面是重新采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這樣債務人在以資抵債的情況下進行會計處理的時候就可以確認債務重組收益和資產轉讓損益,由此可以看出以資產抵債的情況下,資產轉讓損益可以進入公司的正常利潤,而不用單獨反映,因為在準則披露要求中只要求債務人披露“確認的債務重組利得總額”,而沒有要求單獨披露債務重組過程中形成的債務重組損益。
因為會計準則的實施,將會使得相關利益集團產生有利于自己的經濟后果,而且債務重組收益可以直接影響當期利潤,所以債務人公司就會直接利用債務重組來粉飾財務報表。盈余管理行為是一個普遍性的行為,特別在我國上市公司中表現突出。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有資本市場動機、契約動機和政治成本動機,而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是資本市場動機,其中避免虧損由于可以改善每股收益從而影響股價成為上市公司首當其沖的動機;其次就是脫帽摘星,由于在我國上市公司的“殼資源”是一種稀缺資源,很多上市公司都會有避免退市的動機;最后就是融資動機。這些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都是通過調節利潤來進行的。而2006年的債務重組會計準則明顯為調節利潤提供了空間,所以從分析中可知,2006年債務重組會計準則的變更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為會有所影響。
(二)對政府的影響
1.對國家稅收的影響。由于2006年的債務重組會計準則將債務重組定義為債權人的“讓步”,而且可以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利潤,那么債務重組過程中發生的損益就會計入到企業當期的利潤總額中,這樣就會影響企業的所得稅。一般地,債務人會因為發生債務重組收益而多交所得稅,而債權人會因為發生債務重組損失而少交所得稅,但是當債務人當年債務重組后仍未盈利的時候,這將減少國家的稅收收入。債務人用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如果用存貨來抵債,就要視同銷售,債務人必須按照增值稅的相關規定繳納增值稅,并且依法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債權人可以用專用發票進行增值稅抵扣;如果用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來抵債,也要按照4%的征收率減半征收增值稅;如果用無形資產或者不動產來抵債,要按照營業稅的相關規定來繳納營業稅。這些都會對國家的稅收產生一定的影響。
2.對市場監管機構的影響。政府監管機構為了維護市場的穩定,將稀缺的資本引導到能夠有效使用它的公司,必須保證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是準確可靠的。因為在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主要是通過財務報告來披露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的,而財務報告又是按照會計準則編制的。所以會計準則的變更必然帶來監管機構相關政策的變化。2001年的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規定債務人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同時嚴格限制公允價值的運用,可以從會計準則這個方面上有效地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債務重組來操縱利潤。但是2006年的準則卻允許債務人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利潤,同時也可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大提升,這樣披露出來的財務報告不能真實有效地反映企業的狀況,不利于市場上的投資活動,也為市場監管帶來難度,所以政府的監管機構必然會想辦法從監管政策這個方面來應對。
(三)對投資者的影響
投資者一般不可能實地去考察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特別是個人投資者。他們一般都是通過閱讀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來進行判斷和決策的。會計信息都是在會計準則下生成的。2001年債務重組會計準則下的債務重組,企業提供的以賬面價值為計量基礎的信息,雖然可靠但是缺乏相關性,不利于投資者進行決策;但是由于債務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減少了企業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會給投資者一個更加真實的報表。2006年的準則則不同,它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更多地考慮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理論上能幫助投資者更好的做決策,但是我國實際環境的限制,上市公司更有機會來利用公允價值調整利潤的分布,同時債務重組收益也可以計入當期利潤,這樣就像給財務報表帶上了“面紗”,讓投資者可能更加看不清企業的真實狀況。因此,債務重組會計準則的變更也會對投資者產生影響。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