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媛 陶楠 荊玲玲
[摘 要] 培養“雙創型”人才是國家產業轉型的重要舉措,創新創業教育迎合了經濟發展、戰略對策的需要,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對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是大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培養“雙創型”人才需要學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企業等相關單位積極配合、協調進行,高校應做出合理的教育計劃,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培養方案中,竭盡全力地為學生提供培養環境、教育平臺,制定高效地教育方針,積極探索、深入研究以培養更加全面、優秀的大學畢業生。
[關鍵詞]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2[文獻標識碼] B
社會經濟之迅猛發展帶動產業模式的不斷更新,在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下,創新創業教育應運而生。教育部發表相關文件與要求,各高校應加大并重視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并且政府也為此做出了相應政策與奉獻。但目前我國各高校對“雙創型”大學生的培養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在教育形式、力度、內容、方式方法等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如何做好發展定位也需要深入探討與研究。
一、創新與創業
創新與創業聯系密切且相輔相成,創新是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對創業起著關鍵性的促進作用,創業本質就是一種創新。對于創新創業教育,不同學者給出不同看法與定義,總而言之,創新教育是在傳統教育之上萌生的以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動手能力、冒險精神、創新思維為目的的一種新生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工作以及技術、管理能力。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創業是創新的一種本質體現,二者密不可分而又相輔相成,創新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前提與基礎,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的延伸,二者統一于培養“雙創型”人才。在理論上創新創業教育與高校的教育模式相契合,注重人才培養,迎合了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相結合,改革人才培養方法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社交、管理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二、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是科技、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知識儲備、信息技術掌握能力、創新思維模式、勇于冒險精神至關重要,創新創業教育恰恰迎合了經濟發展、戰略對策的需要,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尤為重要,對社會發展起著重大意義。
(一)高等學校應肩負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責任
我國正在大力發展科教興國,創建創新型國家,同時也在大力支持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為此國家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決策與扶持。科技創新是國家提升綜合國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與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國的科技水平處于發展階段,因此提高創新能力,推動理論、制度、教育創新尤為重要,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大幅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創新力度不夠、能力不強、人才缺乏,因此高等學校作為培養國家人才的搖籃理應肩負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責任,為國家培養出具有高度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戰略需要提供人才與支持,為國家科技進步、經濟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二)實現傳統教學模式到創新教育的轉型
傳統的教育模式以課本為主,以教師的教學為主,學生接受知識較被動,課堂尤為枯燥、乏味。創新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激活同學的情趣愛好,推動同學的動手能力發展、思維模式開放,大幅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高校學府要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更新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培養大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業的能力,實現傳統教學模式到創新教育的轉型,以適應國家的發展需求。
(三)開展創新教育既提高了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又進一步解決就業問題
我國大學生普遍面臨就業難問題,近年出現畢業等于失業等問題也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創新教育恰好使決此類問題的重要措施,從根本上,工作崗位的需求量小于畢業生的數量,導致部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創新教育模式的產生,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思維模式等,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個人能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時也激發部分學生的創業激情,在自身解決工作的情況下也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開展創新教育不僅提高學生的生存發展能力,同時達到創新帶動創業,創業促進就業,既提高了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又進一步解決就業問題,促使科技創新、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發展。
三、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
對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校需結合本校自身特點、充分整合可利用教育資源、發展自身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在實際教學中應做到“育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培養大量“雙創型”的全面人才。培養“雙創型”人才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部分,知識的普及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都要求畢業生必須具備創新創業能力與素質,高校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具備高效工作能力、思維活躍、強烈的創新精神特點的高校畢業生才會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當前我國產業發展模式正面臨重大轉型,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由生產轉向研發,無疑培養具備強大創新能力的人才是適應社會發展、政府決策的重要舉措。高等學校以培養優秀人才為核心,今后高校更應注重“怎樣培養人才”與“培養怎樣的人才”以及“如何培養具備創新創業精神的人才”,培養“雙創型”人才是高校對教育理念的轉型,同時也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傳承與升華,唯有培養“雙創型”人才才會適應社會的需求,協助國家完成產業鏈的成功轉型,也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重視實踐教學一直是哈爾濱師范大學的辦學特色,學校本著“學用結合、學以實為貴”的辦學理念,在此后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師大人繼承并發展了這一辦學理念,堅持把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切實提高了學校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根據學校自身特色與學生自身綜合素質,學校著手于學生“雙創”精神素質的提升,將雙創教育模式列入學校整體教育方針中,實施了“本科生按大類培養,二次選擇專業”制度,構建了“平臺+模塊”開放性課程體系,搭建了基礎牢固、結構合理、內容充實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培養“雙創”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進一步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一)深化高校創業教育體制改革
各大高校應該加大對學生的培養力度,提升高校以及學生本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完全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將教育落實到根本,著手于學生,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加入一些教育環節。具體措施如下: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和教材建設,注重教育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構建創業教育的專業知識平臺;加強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組建一支由專任教師、輔導員和校外創業教育咨詢專家組成的科研教學團隊,給予大學生創業者全方位的創業指導;營造宣傳創業、支持創業、踐行創業的校園文化環境,激發學生創業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業,助力學生成為高素質創業人才。
(二)大學生自身綜合素養
學生本身的綜合素質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創業者對于自身的評價與定位一定要切合實際,創業者要具備獨特的眼光選擇好的創業項目,周全考慮客觀因素,同時要做好項目預算、實施、總結等。自主創新能力是個人素質中重要部分,也是對大學傳統教育的補充,大學生進入社會如初生牛犢,社會經驗以及獨自處理能力不夠,故大學生應該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回報社會。
(三)社會各界積極配合
國家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政策來保障創業者的權益,簡化創業者前期準備過程中的相關程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優質資源與有利條件,同時社會各界應該積極努力地配合優秀大學生創業,例如銀行貸款、提供創業平臺、創業環境等等,組織高校、企業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咨詢、指導與幫助,加快創新創業的腳步,有效地推進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的開展。
培養“雙創型”人才是國家產業轉型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大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更全面地符合市場需求。培養“雙創型”人才需要學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企業等相關單位積極配合、協調進行,高校應做出合理的教育計劃,將創新創業教育計劃到教育培養方案中,竭盡全力地為學生提供培養環境、教育平臺,制定高效地教育方針,積極探索、深入研究以培養更加全面、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同時社會經濟、國家戰略、產能轉型也定會快速、高效地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張雷.地方本科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9):85-86
[2]章劉成.普通本科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哈爾濱商業大學為例[J].新經濟,2015(5):36-37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