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姣(湖南省衡陽市冶金醫院 衡陽 421002)
?
序貫療法和傳統療法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研究
吳艷姣(湖南省衡陽市冶金醫院衡陽421002)
摘要:目的:研究序貫療法和傳統療法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提供依據。方法:選取2014年2月~2016 年2月醫院診治的68例消化性潰瘍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將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4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療法治療,試驗組采用序貫療法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1.1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53%(P<0.05);試驗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7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29% (P<0.05)。結論:與傳統療法相比,消化性潰瘍采用序貫療法治療效果理想,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序貫療法傳統療法消化性潰瘍臨床療效安全性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慢性疾病,該病主要發生在十二指腸及胃部。數據顯示[1]:消化性潰瘍發生率達到5%~10%,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原因相對較多,其中Hp感染是誘發此病的常見原因。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運用,HP病菌耐藥性呈現上升趨勢。傳統療法以四聯療法為主,該方法雖然能改善患者癥狀,但是復發率較高,預后較差。近年來,序貫療法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得到應用,效果理想[2]。為了探討序貫療法和傳統療法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選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醫院診治的68例消化性潰瘍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醫院診治的68例消化性潰瘍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將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試驗組34例,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61~75歲,平均年齡(67.2±3.1)歲。患者中,6例十二指腸潰瘍,15例十二指腸復合潰瘍,13例胃潰瘍;對照組34例,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齡61~76歲,平均年齡(68.2±3.4)歲。患者中,6例十二指腸潰瘍,14例十二指腸復合潰瘍,14例胃潰瘍。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方案、護理方法等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性別等臨床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療法治療:根據患者臨床表現、藥物史等口服30mg蘭索拉唑(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30)、0.5g克拉霉素緩釋片(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86)、1.0g阿莫西林(上海凱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0054),2次/d,連續服用7d。
試驗組采用序貫療法治療:患者每次口服30mg蘭索拉唑、1g阿莫西林,1次/d,連續服用2次;每次口服30mg蘭索拉唑、0.5g阿莫西林以及0.5g替硝唑,2次/d,連續服用5d,患者治療后每次口服30mg蘭索拉唑,連續服用4周。
1.3療效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胃鏡下顯示胃潰瘍愈合,幽門螺桿菌轉陰;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胃鏡下顯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基本愈合,部分患者幽門螺桿菌為陽性;無效:患者病情變化不明顯或病情加重[3]。
1.4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②觀察兩組治療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如:惡心、輕度便秘、輕度腹瀉、納差等。
1.5統計學方法:采集數據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行X2檢驗,采用n、%表示,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1.1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53%(P<0.05);試驗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試驗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7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29%(P<0.05),見表2。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文獻報道顯示[4]:消化性潰瘍發生率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分泌情況以及消化道黏膜損害等關系密切,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機體消化能力關系密切。因此,臨床上對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更多采用藥物抑制胃酸,清除機體內的幽門螺桿菌。傳統方法以三聯療法為主,藥物包括:克拉霉素、埃索美拉唑以及阿莫西林。該治療方案雖然能改善患者癥狀,但是藥物濃度相對較低,耐藥發生率較高,安全性相對較差[5]。
近年來,序貫療法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得到應用,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1.1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53%(P<0.05);試驗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序貫療法和傳統三聯療法相比優勢較多,該方法主要采取分階段治療策略,每一階段的治療都能發揮特定作用,第一階段給予質子泵抑制劑聯合阿莫西林進行治療,該階段稱為誘導期,周期5d;第二階段給予質子泵抑制劑、克拉霉素以及替硝唑進行5d治療,質子泵抑制劑能有效抑制機體內胃酸分泌,避免抗菌藥物在胃部的降解,從而能有效提高藥物濃度,提高藥物利用率,患者治療時給予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能殺死機體內部分幽門螺桿菌,減少機體內的細菌,藥物能直接破壞病菌的細胞壁,從而能快速緩解病情,促進機體恢復。第三階段給予蘭索拉唑進行四周治療,能維持機體環境,消滅殘余病原菌,降低復發率。同時,序貫療法的使用降低了藥物的總劑量,能有效降低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大大提高了治愈率,使治療更有針對性,促進機體早日恢復[6]。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7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29%(P<0.05)。
綜上所述,與傳統療法相比,消化性潰瘍采用序貫療法治療效果理想,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麗艷,吳戰軍.序貫療法和三聯療法聯合益生菌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對照研究[J].胃腸病學,2013,18(5):286-291.
[2]劉偉,牛思.培菲康和雷貝拉唑鈉及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的療效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2012,33 (12):49-51.
[3]黎運西,林超群,湯紅峰,等.血脂檢測評估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十二指腸潰瘍的活動性[J].黑龍江醫學,2013,31(8):666-668. [4]何玉霞,陳霞,陸群芳,等.四聯方案對胃潰瘍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的療效觀察[J].醫藥前沿,2013,14(3):241.
[5]由麗娜,高璇,熱依汗古麗·烏修爾,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脾胃濕熱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6):1891.
[6]Malfertheiner P,Megraud F,O'Morain CA,Atherton J,Axon AT,Bazzoli F,Gensini GF,Gisbert JP,Graham DY,Rokkas T,El-Omar EM,Kuipers EJ.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IV/ 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 Gut,2012,61(57):646-664.
中圖分類號:R57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4-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