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欣雨童靖宇
(1.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淺談八寶鎮壯族山歌的音樂特征*——以“八寶歌書”為例
童欣雨1童靖宇2
(1.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壯族,自古便是一個善歌的民族。廣南壯鄉人自小便在歌的海洋中熏陶,一場場對歌賽,一頁頁歌書,記錄了壯鄉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歌書是壯族山歌史的寫照,也是壯族山歌傳承的紐帶。本文以廣南壯鄉“八寶歌書”上的壯族山歌為例,著重探討壯族山歌的音樂特征。
壯族;歌書;山歌
近年來,人們對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愈演愈烈,自2006年坡芽歌書被挖掘后,學術界刮起一陣“歌書”風。2009年文山州廣南縣八寶鎮弄驢村再次發現繪有各種圖案的“歌書”。這種“歌書”是幾塊約一米長寬的紙跟繪在上面的各種圖案及提示性歌詞構成,上面的每個圖案代表一首歌曲。該歌書實際上是將當地的壯族山歌以圖案的形式記錄下來以傳承保護。該歌書主要流傳于弄驢村黃氏家族中。筆者于2016年8月拜訪了村里的幾位主要傳承人,對“八寶歌書”做了初步的了解與調查。下文將通過筆者采錄的“歌書”歌曲中挑選幾首代表性的歌曲從調式音階、旋律線、節拍節奏、襯詞來簡要探討八寶鎮壯族山歌的音樂特征。
壯族是一個善歌的民族,壯族民歌最常見的調式為五聲徵調式、羽調式、宮調式和商調式。廣南縣八寶鎮弄驢村的壯族是數百年前從廣西遷入的,當地人稱其歌種為“分喂哎列”。曲調色彩屬于徵類色彩,常常以do re mi sol為主,聲音高亢嘹亮,聽起來類似小號的聲音。據村民回憶該村的山歌原本有六種調子,目前兩種已失傳,只剩四種調子。筆者搜集到的資料顯示,該“歌書”上的曲調大多為宮調式,調式以三音組為基礎。宮調式的音列主要有do re mi sol。旋律中的骨干音大多為do mi sol,強調do mi,mi sol的三度小跳。特性終止為mi mi re do或re mi re do。
例1:
此曲為典型的宮調式,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形式。四聲音列形式,音列為do (re) mi sol,骨干音為do mi sol,re出現了兩次,但基本都處在弱拍弱位上。最后的終止為mi mi re dol。
還有一種的音列為do re mi sol la。在do re mi sol的基礎上加入了羽音la,形成五聲音列。使旋律風格變得略微豪爽。例如
例2
此曲為五聲宮調式,上下兩樂句構成單樂段。
八寶鎮弄驢村的山歌不同于富寧地區的山歌,因為所用的音階調式的關系,旋律有起有伏。音域基本上都是五度或者八度以內。旋律線最常見的一種形態便是調式骨干音形態,也可稱為分解和弦式旋律。如例1,其旋律實際上是主和弦do mi sol的分解和弦。還有的旋律線條呈遞降型,從一個較高的音開始,逐漸遞降到一個較低的音終止。或者從一個較低的音開始,斜向上運動后又斜向下運動,形成一種波浪形旋律。旋律進行大多以級進或者三度小跳為主,較少有六七度的大跳。
從節拍節奏來看,八寶鎮弄驢村山歌大多為律動性有板,較少采用散板。大多山歌為二拍子或者四拍子。節奏節拍變化較少,節奏節拍重音不是很明顯(受狀語影響)。節奏型也較為規整,最常見的有均分、前短后長。常見的節奏型有xx,xx.,xxx,xxx等。結構規整,上下兩樂句呈呼應關系。
八寶鎮弄驢村山歌中采用了許多襯詞。“唱腔出口,襯詞隨之”便是其典型的特征。襯詞的運用使得山歌唱起來更加朗朗爽口。如“喂呀類”、“喂咿喲”、“哦”、“啊”、“呀”等。襯詞的運用使濃郁的民族地方風格顯現出來,起到了起腔限韻的作用。例如
例3
此曲中多次用到“啊”、“呀”、“哦”、“喂咿喲”等襯詞,使歌曲唱起來朗朗爽口。特別是“喂咿喲”,體現了當地的風格。
“八寶歌書”是八寶鎮壯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的內容包羅萬象,牽扯到當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價值。它是一本音樂寶典的同時也是記錄壯鄉人民民俗生活的百科全書,對于它的保護與傳承刻不容緩。筆者在采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壯鄉人民的熱情好客與能歌善舞,在此文完成之即,對龐明望、蒙取福、黃紹生、黃漢錦及當地的各位傳承人深表感謝!
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研究生項目《廣南縣“八寶歌書”考察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2016YJS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