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關于音樂美學問題的幾點概述
劉 彬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音樂美學”這一學科的名稱是由西方提出,在我國的發(fā)展也經歷的好幾個歷史階段的發(fā)展,本文立足于前人的學科觀點簡單闡述了關于因音樂美學的的幾個不同層面的個人觀點闡述。
音樂美學;音樂美學價值與功能;發(fā)展方向
音樂美學的思想基礎是由歷代的藝術家、思想家奠定的,早在古希臘哲學問題上,形成了一門關于美的藝術學說,顧名思義,美學與藝術這兩門學科構成了這門學科的核心問題。最先提出這一問題的是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在他的學位論文《關于詩的哲學沉思錄》中首次提出建立美學的建議,其中的目的是把藝術的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的的高度,然而“音樂美學”這個名詞則是最早見于德國詩人音樂家舒巴赫的《論音樂美學思想》。
要把感性上升到理性進而轉化為人的具體思維,這樣才能把音樂從一個感性的藝術上升到理性理論學科,進而傳授給社會的一種循環(huán)的思維方式。美學這個詞用意較為廣泛,可以泛指自然界、人沒社會和人類個體所呈現出的美的狀態(tài),如人類本身所具有的對美的一種渴求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能夠在人的一些具體行為上得以體現,上升到從一個個體到群體在到人類社會的一個社會的整體的社會性的行為,本社就為社會發(fā)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音樂美學的價值體現在,人類從原始時期就開始創(chuàng)造了最為原始的的“音樂”,而這種“音樂”經歷了許多變化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聽覺享受的聲音藝術,在原始時期無論是宗教、禮儀、勞動、交際等各個方面都體現著音樂的存在,并逐漸演化成一種獨立的分支,既然人們需要音樂的,那么音樂之中肯定存在著價值,這種價值從原始社會開始就就已經開始體現出來了,在從事各種活動中均有因音樂的存在并參與其中,達到一種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本身的一種精神享受,或者是統(tǒng)治者的一種統(tǒng)治工具用來教化大眾,已達到其統(tǒng)治的目的。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與樂”。這里是儒學思想對因音樂的社會性質的一種具體解釋,用來幫助封建統(tǒng)治階級來達到一種教化的目的。而西方音樂產生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西方音樂的發(fā)展是從教堂開始的,而宗教的目的就是用來達到一種精神追隨的方式來禁錮人們的思想,來達到追隨上帝的目的。文藝復興之后當人的的思維逐漸開化,思想得到解放后,人們對音樂的審美觀念上升到了的一個新的層次,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宗教上比如音樂對社會的作用,在現在社會中被廣泛的運用宣傳,現在主要存在于社會的各個層面,用來滿足于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目的。音樂的審美價值表現為更為直觀的形態(tài)美,給人以最直接的方式讓人們感覺,用來滿足人類各種精神的需求或者是對心靈的一種安撫方式或是精神層面上的升華,所以說音樂的形式美對于周受體現的人來說對美感的培養(yǎng)有著很大作用,形式美后面的情感美則是音樂家所寄托在形式美上面的一種情感的表達與獨白,發(fā)掘音樂中不通過層面的境界和韻味,這些音樂中所表現出的東西,使人能夠獲得精神上的超越或者是自由,也是大有中國文人所言的“心超物外”之感。音樂中所表現出的意境之美能夠具有使心靈進化的作用,音樂的美可以使現在生活中的承受物質壓力下的人,能夠重新找回人的本真的狀態(tài)。在不同的地域或者是不同的民族,顯示除了,不同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方向,這當然是和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文化積淀、心理特點等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比如說歐洲國家的音樂以西班牙為例,具有熱情奔放講究形式的特點,而德國的音樂的美是絕對偏向于理性和充滿哲理的,講究音樂的美從我國古代文人琴曲,戲曲腔調等多種中國古典藝術形式也能夠凸顯出音樂的意境之美。
音樂的功能,音樂可以使人類獲得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的發(fā)展。所謂的音樂美學就是一種關于對美的價值的取向的問題和對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而這兩者的核心是對美的取向問題的探究,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內容一定要符合一定的審美理想價值,從歷史的角度去開,無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方對美的概念始終是對社會價值取向的一種標桿,當代的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為生產力提供強于百倍千倍的人類個體化的勞動,這固然對整個社會的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但是物質與精神產生了不協(xié)調的某些方面,人個體本身物質與思想精神的上層建筑往往是不成正比的,所以音樂作為一門學科能夠對人的價值取向能夠生成引導作用,審美教育的功能就是引導人們對正確價值觀點建立的一種教育理念方式。
音樂美學的發(fā)展方向,所謂的實踐出真知,人類的發(fā)展離不開通過實踐方式獲得認識的創(chuàng)造性的,從而在認識的基礎上面不斷的通過實踐,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音樂也是也是在人類生活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音樂美學這個學科概念最早在1750年是德國學者鮑姆嘉通提出的的那是在我國的古代中的著作如《樂記》、《聲無哀樂論》就有關于對于音樂美學的論述問題,音樂美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存在這哲學內容具有哲學的思辨性質,具有很強的哲學概念問題。就目前的音樂教育而言西方的音樂教育,西方的教育體系悄然的滲透到本民族的教育體系當中,我們不能全然的全盤西化,也不能全盤否定。然而現在美學教育當中有必要的是將本民族的資源盡量的轉化提升為理論教材,讓本命民族的東西煥發(fā)出新的活力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將把西方音樂美學的音樂理論成果轉化為本民族的理論成果,包括加強西方學術的引進,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加強自身學術領域的開拓,并且加強對本民族音樂美學的關注程度,音樂美學的主要特點是為生活在現實當中的人們給與較強的理論指導,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我國的音樂學領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比如“民族音樂學”、“音樂圖像學”極大的豐富了的本民族的音樂美學的內容,為音樂美學提供了更多的觀察視角。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美育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這個字能夠把物質性與精神性的中介的結構,用來調節(jié)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心里矛盾的重要的方法,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發(fā)展都有其自身的發(fā)展期中美都伴隨其中,并且能夠啟迪人的心智進而轉化為人的具體的行為,變成探求真理,轉化成科學技術,慢慢的促進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音樂美怎么樣轉化為教育的生產力,發(fā)揮音樂教育應該有的基本責任感,積極調動和啟發(fā)學生的智力和人格等方面的建構,把從音樂美學之中的提煉出的合乎規(guī)律又具有普遍的價值傳遞給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應該把美育作為引導學科,而音樂的美在美育中體現的則更為充分,在音樂的美育過程中達到一種示例和動力的作用。
音樂美學Aesthetics of Music是從藝術的總體高度來探究音樂本體和音樂本身的規(guī)律性的一門學科,音樂美學不同于純粹的音樂技術或者音樂理論但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音樂美學借著藝術的長青之翼,把我們帶進的了一個美妙的世界,那里有清新自由的空氣讓我們盡情呼吸,感到心曠神怡。超越人類自身的貧乏,音樂美學有著廣闊的天空。音樂作為一種崇高的藝術,音樂本身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而是最純凈的音樂本身,充實著人類心靈和思想。音樂美學作為一種從感性藝術上升到理論的學科概念,應該從理論中發(fā)掘并完善感性藝術的理論性更好的發(fā)揮音樂本身所要表達的美。通過理性的音樂方式充實音樂本身的思想,增加公眾的藝術修養(yǎng)和對音樂作品欣賞的能動性。音樂美學的藝術是研究音樂本身以及音樂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中的關于審美的地位、作用、功能都具有很深的影響。
[1] [蘇]康斯坦丁諾夫[保]安蓋洛夫.音樂美學原理[M].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7,3.
[2]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4.
[3] 汪流.藝術特征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