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瑋茹 廖春梅
(桂林市人民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2)
?
重癥腦梗死患者白細胞介素-18與預后的相關性
顏瑋茹 廖春梅
(桂林市人民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2)
目的 探討重癥腦梗死患者白細胞介素(IL)-18與預后的關系。方法 選取76例重癥腦梗死患者按照IL-18水平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比較兩組患者繼發院內感染率、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急性生理學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Ⅱ評分、腦梗死再發率和30 d死亡率的差異。根據30 d后是否死亡將患者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分別比較兩組患者年齡、繼發院內感染、IL-18水平、APACHE-Ⅱ評分和腦梗死再發率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APACHE-Ⅱ評分、繼發院內感染率、腦梗死再發率和30 d死亡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死亡組年齡、IL-18水平、腦梗死再發率、繼發院內感染率及 APACHE-Ⅱ評分均高于生存組。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IL-18水平升高是重癥腦梗死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 在重癥腦梗死患者中檢測IL-18水平對判斷預后有重要臨床意義。
重癥腦梗死;IL-18;死亡
白細胞介素(IL)-18是近年發現的具有多種生物學特性的前炎特性細胞因子,有重要免疫調節功能,參與腦動脈粥樣硬化病理發展過程。IL-18可表達在中樞神經系統〔1〕,通過參與急性腦梗死的炎癥過程,影響其發生發展〔2〕。重癥腦梗死患者出現較高高水平IL-18概率〔3〕,目前關于IL-18在重癥腦梗死患者中監測的意義及其監測與患者預后之間的相關性報道不多。本研究測定重癥腦梗死患者入院時IL-18水平,分析其與患者30 d死亡率和繼發院內感染率關系,了解重癥腦梗死患者高水平IL-18的檢出率,并探討IL-18檢測在危重癥腦梗死患者中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桂林市人民醫院住院的76例重癥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男47例,女29例,年齡19~88歲,平均(60.01±17.82)歲。入選標準:年齡≥18歲,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Ⅱ評分≥15分,住院時間≥3 d。排除標準:孕婦、惡性腫瘤、腎臟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溶血及這次住院輸血治療患者和腦死亡患者。根據IL-18結果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IL-18≤85 pg/ml為對照組,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齡(59.36±12.97)歲;IL-18>85 pg/ml為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0.23±11.06)歲。根據30 d后是否死亡將研究對象分為生存組,男37例,女21例,平均(56.53±13.71)歲;死亡組男10例,女8例,平均(60.92±12.04)歲。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研究對象住院當天常規空腹抽靜脈血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另取靜脈血在4℃條件下,3 000 r/min離心15 min,收集上層血清3 ml,放置于-40℃冰箱低溫保存,標本收集完成后由專人一次性檢測。血清IL-18測定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法,試劑盒由北京尚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hs-CRP測定采用膠乳增強透射比濁法,試劑盒由湖北武漢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并詳細記錄所有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糖尿病病史、腦梗死再發、30 d預后情況、繼發院內感染、hs-CRP、APACHE-Ⅱ評分和IL-18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1 對照組與觀察組各項指標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糖尿病病史和 hs-CRP差異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腦梗死再發率、30 d死亡率、繼發院內感染率和APACHE-Ⅱ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生存組與死亡組各項指標比較 兩組性別無統計學差異(P>0.05)。死亡組年齡、IL-18水平、腦梗死再發率、繼發院內感染率及APACHE-Ⅱ評分均高于生存組(P<0.05)。見表2。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各項指標比較±s)

表2 生存組與死亡組各項指標比較±s)
2.3 30 d死亡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30 d是否死亡為因變量,年齡、IL-18水平、腦梗死再發情況、繼發院內感染情況及APACHE-Ⅱ評分為自變量,采用逐步法對死亡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IL-18水平升高、APACHE-Ⅱ評分升高、腦梗死再發和繼發院內感染是住院期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30 d死亡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炎癥反應參與了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的整個病理生理過程。腦梗死后釋放一些炎癥因子,一系列炎癥級聯反應被引發,加重腦組織損傷。IL-18通過誘生干擾素(IFN)-γ,許多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參與體內各種炎癥和免疫反應,參與急性腦梗死的發生發展過程〔4〕。本研究還發現高水平的IL-18患者腦梗死再發率升高。這可能與IL-18 抑制保護因子IL-10和IL-4的生成并上調表達細胞間黏附分子,炎性細胞被促進黏附和聚集,損傷神經元細胞;還能促進致炎因子釋放,尤其有IFN-γ被誘導產生的功能,增強Th1型細胞反應;并刺激T細胞產生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2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且增加胰島素抵抗,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降低其穩定性。故在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過程和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過程IL-18起重要作用〔5〕。黃日忠〔6〕和Yuen等〔7〕發現急性腦梗死時血漿IL-18濃度明顯升高,并與入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呈顯著正相關。左平祥等〔8〕研究也發現IL-18可增加斑塊的易損性,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密切相關,其升高程度與腦梗死的面積和嚴重程度及預后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一致。
動脈粥樣硬化是各種損傷釋放相關細胞因子誘發的炎癥性疾病,炎癥貫穿在其和并發癥形成的整個進程。目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時hs-CRP是增加的,hs-CRP水平高低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神經功能受損的嚴重程度和病情預后直接相關〔9,10〕。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中IL-18的濃度增高〔11〕。IL-18作為前炎癥因子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性的眾多因子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本研究中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hs-CR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樣本含量過小有關,另一方面說明hs-CRP的測定對病情反應有限,對患者預后的判斷應結合IL-18等相關因素共同判斷。
綜上所述,重癥腦梗死患者炎癥反應控制不良,IL-18升高越明顯,患者病情越重,院內感染發生率越高,病死率也越高,故重癥腦梗死患者除檢測hs-CRP外,同時檢測IL-18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腦梗死病情發展,對判斷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從而可為重癥腦梗死的防治提供較早的信息。
1 Bossù P,Ciaramella A,Salani F,etal.Interleukin-18,from neuroinflammation to Alzheimer′s disease〔J〕.Curr Pharm Des,2010;16(38):4213-24.
2 Holland N,Dong J,Garnett E,etal.Reduced intracellular T-helper 1 interferon-gamma in blood of newly diagnosed children with Crohn′s disease and age-related changes in Th1/Th2 cytokine profiles〔J〕.Pediatr Res,2008;63(3):257-62.
3 楊全玉,李時光,陳江波,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的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5):19-21.
4 張 益,蔡志友.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質金屬蛋白酶2、9與IL-18、IFN-γ的變化研究〔J〕.重慶醫學,2009;38(18):2310-3.
5 李 薇,楊全玉,李時光,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關系〔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1;6(3):184-6.
6 黃日忠.血漿IL-18濃度與腦梗死預后相關性〔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3;26(3):317-9.
7 Yuen CM,Chiu CA,Chang LT,etal.Level and value of interleukin-18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J〕.Circ J,2007;71(11):1691-6.
8 左平祥,高瑞利,劉志和,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IL-18含量動態變化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17(4):271-2.
9 Anan F,Shimomura T,Kaku T.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i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J〕.Metaboliam,2008;57(1):66-70.
10 趙 麗,林曉東.C-反應蛋白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8;5(8):701-2.
11 楊 健,蔡志友,王詠龍,等.急性腦梗死患者VEGF與炎癥因子IL-18、IFN-γ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09;38(8):928-30.
〔2015-05-11修回〕
(編輯 苑云杰/曹夢園)
桂林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No.20040212)
廖春梅(1976-),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內分泌研究。
顏瑋茹(1963-),女,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研究。
R741.05
A
1005-9202(2016)22-556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