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劉 玥 趙丹丹 田第嬌
(三峽大學仁和醫院放射科,湖北 宜昌 443001)
?
顱內動脈鈣化與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影像學特征的關系
陳 娟 劉 玥 趙丹丹 田第嬌
(三峽大學仁和醫院放射科,湖北 宜昌 443001)
目的 探討顱內動脈鈣化與腔隙性腦梗死(LI)患者影像學特征的關系。方法 回顧性分析LI并行頭部CT血管造影(CTA)的110例患者,依據鈣化評分分為無鈣化組、輕度鈣化組和重度鈣化組,分析顱內動脈鈣化發生和分布情況以及鈣化評分與LI數量的關系。結果 110例LI患者中,無鈣化患者19例(17.27%)、輕度鈣化64例(58.18%)、重度鈣化27例(24.55%)。鈣化發生部位:頸內動脈顱內段71例(64.55%)、椎動脈29例(26.36%)、基底動脈5例(4.55%)、大腦中動脈3例(2.73%)、大腦前動脈1例(0.91%)和大腦后動脈1例(0.91%)。三組LI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有統計學差異(P<0.05),且重度鈣化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輕度鈣化組和無鈣化組。性別、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腦梗死、冠心病、房顫在不同程度鈣化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行MRI檢查的57例LI患者中,LI少量組患者22例,LI多量組患者35例。LI多量組鈣化評分值高于少量組(P<0.05)。結論 LI患者顱內動脈發生率較高,糖尿病是顱內動脈鈣化發病的影響因素,鈣化程度與LI的臨床預后密切相關。
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特征
腔隙性腦梗死(LI)出現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會進一步加重血管性癡呆的發生風險〔1〕。研究表明,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人發生老年血管性癡呆的風險是正常老年人群的10倍〔2〕。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腦供血動脈硬化及狹窄、嚴重心律失常等均是LI的獨立危險因素〔3〕。本研究擬分析顱內動脈鈣化與LI患者影像學特征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診斷為LI并行頭部CT血管造影(CTA)的11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頭部CTA或者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且梗死直徑≤1.5 cm。排除標準:排除大面積腦梗死、合并腦出血、腦腫瘤以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男61例,女49例;年齡47~83〔平均(65.31±10.27)〕歲。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CTA與MRI檢查間隔時間1個月。頭部CTA檢查采用Philips Ingenuity-128層螺旋CT掃描成像系統,掃描參數:電壓120 kV、電流300 mA、重建間隔0.5 mm、層厚0.6 mm、螺距0.8∶1。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以4 ml/s速度自肘靜脈注入100 ml非離子型造影劑,以同樣速度追加生理鹽水40 ml,延遲時間8 s。掃描范圍自主動脈弓至顱頂,監測頸動脈。采集數據輸入工作站,利用CTA軟件進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存儲最佳顯示圖像。頭部MRI成像采用1.5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GE Signa-1.5T-MR),掃描包括常規T1加權像、T2加權像、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
1.3 圖像數據評估 主要包括鈣化評分、顱內鈣化總評分和LI數量分組。依據患者顱內動脈鈣化情況將鈣化評分:0分(動脈未出現鈣化)、1分(鈣化直徑<血管直徑的50%)和2分(鈣化直徑≥血管直徑的50%);將大腦前動脈、中動脈、后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頸內動脈顱內段評分相加即為總評分。總評分范圍0~12分,分為無鈣化組(總評分為0分)、輕度鈣化組(總評分1~2分)和重度鈣化組(總評分≥3分)。依據LI數量將患者分為少量組(梗死灶個數1~4個)和多量組(梗死灶個數在4個以上)。所有患者梗死灶數量和顱內動脈評分均由2名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影像科醫師獨立進行,并進行比對,有異議則由第三位醫師判斷。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行t檢驗,χ2檢驗。
2.1 顱內動脈鈣化發生和分布情況 110例患者中,無鈣化患者19例(17.27%)、輕度鈣化64例(58.18%)、重度鈣化27例(24.55%)。鈣化發生部位:頸內動脈顱內段71例(64.55%)、椎動脈29例(26.36%)、基底動脈5例(4.55%)、大腦中動脈3例(2.73%)、大腦前動脈1例(0.91%)和大腦后動脈1例(0.91%)。
2.2 鈣化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三組LI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有統計學差異(P<0.05),且重度鈣化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輕度鈣化組和無鈣化組。性別、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腦梗死、冠心病、房顫在不同程度鈣化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不同鈣化程度組危險因素分析(n)
2.3 兩組患者梗死灶數量及鈣化評分比較 110例LI患者中,行MRI檢查者57例。其中,少量組22例,多量組35例。性別、高血壓、腦梗死、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房顫在不同梗死灶數量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多量組鈣化評分值高于少量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梗死灶數量組間危險因素及鈣化評分比較〔n(%)〕
顱內血管是人體大腦供血的通路,血流的通暢程度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隨著掃描機器和顯示器分辨率的加大,在發病早期即能夠發現顱內血管鈣化的部位和狹窄程度〔4〕。動脈鈣化是一種與衰老伴行的退行性病變,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壁的僵硬度增加、順應性降低,增加斑塊破裂及動脈瘤形成的危險,是心腦血管病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5,6〕。動脈粥樣硬化可造成患者腦供血不足以及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據報道,47%~90%的LI患者伴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7〕。臨床研究發現,LI多發生在腦底動脈環前半部,由大腦前、中動脈支配供血區域。當腦中動脈出現鈣化時,患者出現大面積腦梗死〔8〕。動脈血管鈣化的形成與機體系統性改變(如年齡增長、糖尿病等)、炎性因子(如CD40、CD154、腫瘤壞死因子α和C反應蛋白)改變以及鈣磷代謝異常等因素有關〔9〕。動脈斑塊與LI發生的可能機制:顱內動脈狹窄造成斑塊阻塞,進而導致遠端灌注壓下降,分水區供血量不足,形成低灌注性梗死或邊緣帶梗死。
本研究結果發現,糖尿病是血管鈣化的影響因素,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0〕。王中群等〔11〕研究發現,血管鈣化常發生于糖尿病患者血管壁中膜和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管壁內膜。糖尿病狀態下,機體氧化應激、脂質代謝、骨調節蛋白表達異常、血管分泌紊亂等均促進了血管鈣化發生。同時,本研究發現梗死灶數量的增加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呈正相關。梗死灶數量被認作是認知功能減退的獨立預測因子,梗死灶數量越多,發展為血管性癡呆的風險越高。鈣化評分對梗死數量的預測有一定的作用。血管鈣化引起血管順應性降低、管腔狹窄,導致血流量降低以及硬化斑塊脫落,增加梗死發生的風險。
1 吳白龍,劉 浩,李家庭,等.椎基底動脈擴張延長癥的影像學表現及臨床特點(附9例分析)〔J〕.淮海醫藥,2014;32(2):112-3.
2 Subedi D,Zishan US,Chappell F,etal.Intracranial carotid clacification on cranial computed tomography:visual scoring methods,semiautomated scores,and volume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Stroke,2015;46(9):2504-9.
3 Chiewvit P,Tritrakam SO,Kraumak T.Computed tomography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vascular calcification in major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vascular territory)--its distribution and association with vascular risk factors:a retrospective trial〔J〕.J Med Assoc Thai,2015;98(4):414-22.
4 段新輝,王 蓉,徐 超,等.腦梗死患者內脂素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的關系〔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3):500-2.
5 鄭玉飛,朱麗麗,王卓群,等.頸動脈斑塊 CT 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4;7(11):1018-21.
6 王之平,趙海玲,楊志輝,等.缺血性腦血管病病變血管的CTA檢查價值〔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4;23(4):677-85.
7 Yilmaz A,Akpinar E,Topcuoglu MA,etal.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alcif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Neuroradiology,2015;57(5):501-6.
8 陳志軍.64層螺旋CT顱頸聯合CTA對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的價值研究〔D〕.廣州:廣東醫學院,2012.
9 Chatzikonstantinou A,Ebert AD,Schoenberg SO,etal.Atherosclerosis in intracranial,extracranial,and coronary arteries with aortic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J〕.Int J Neurosci,2015;125(9):663-70.
10 Bos D,Portegies ML,van der Lugt A,etal.In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whites:the Rotterdam Study〔J〕.JAMA Neurol,2014;71(4):405-11.
11 王中群,劉乃豐.血管鈣化的病理分型及臨床新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2):176-8.
〔2015-11-19修回〕
(編輯 袁左鳴)
陳 娟(1982-),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CT及MRI診斷方面的研究。
R743
A
1005-9202(2016)22-560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