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 趙銀必 張 興
(常州市金壇區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常州 213200)
?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圍術期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
劉 俊 趙銀必 張 興
(常州市金壇區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常州 213200)
目的 探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圍術期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擇33例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觀察組)和同時期收治的35例非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對照組),兩組均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比較兩組術前、術日、術后第3、7天時凝血功能的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內科疾病合并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前D-二聚體(DD)顯著高于對照組,而血小板(PL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日纖維蛋白原(FIB)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水平顯著上升(P<0.05);術后第7天時觀察組DD和FI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而PL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術前比較,術日兩組FUB和DD水平顯著上升,ATⅢ水平顯著下降,凝血酶原時間(PT)和凝血酶時間(TT)延長(P<0.05);術后第3天兩組PT和TT較術前和術日顯著延長(P<0.05),此時對照組FIB和DD水平較術日顯著降低,且ATⅢ和PLT水平顯著上升(P<0.05);術后第7天時除觀察組FIB未恢復至正常水平外,其余各項指標均恢復。結論 應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血液呈現高凝狀態,且凝血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顯著延長,提示對圍術期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手術后應謹慎使用抗凝藥物,同時還應根據患者的實際臨床情況補充適量的凝血因子,促進患者康復。
股骨頭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凝血功能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現骨質疏松,在其影響下股骨頭更容易發生骨折,同時因老年人新陳代謝慢、抵抗力低等原因,致使發生骨折后更不容易愈合〔1〕。目前,股骨頭骨折治療的主要方法為保守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及醫學相關診療技術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為了高質量的生活水平而選擇行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后往往會并發許多不良反應〔2,3〕,如心律失常、血壓降低、心肌酶增高及凝血功能降低等。本文擬進一步探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圍術期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院內收治的33例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年齡≥60歲)作為觀察組,同時隨機選擇同期收治的35例非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年齡<60歲)作為對照組,所有入組患者均為單側股骨頭骨折。觀察組男29例,女4例,年齡61~79〔平均(68.3±5.1)〕歲;致傷原因:跌倒26例,車禍5例,墜落傷2例;骨折類型:25例為股骨頸骨折,8例股骨頭壞死。對照組男30例,女5例,年齡27~58〔平均(46.1±3.8)〕歲;致傷原因:車禍27例,墜落傷8例;骨折類型:29例為股骨頸骨折,6例股骨頭壞死。兩組患者在入院后行院內常規檢查,并于術前1 w開始定期服用抗凝藥物,術前行血常規及凝血功能分析,符合手術指標者進行手術,若因內科疾病不允許手術者先控制內科疾病,而后擇期選擇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由本人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開展相關診療工作,同時本研究通過院內醫學倫理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術中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有無輸血及具體輸血量、心律失常發生情況及是否應用升壓藥物等情況,術后主要對患者的臥床時間、抗菌藥物應用情況進行記錄。分別在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手術完成后當天及術后第3、7天于安靜狀態下抽取空腹靜脈血,測定其凝血功能各項指標。
1.3 凝血功能檢測指標 主要檢測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活動度(PTA)、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及血小板(PLT)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行χ2及t檢驗。
2.1 兩組合并內科疾病及術中、術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內科疾病合并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輸注紅細胞量及臥床時間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余相關指標的檢測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合并內科疾病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表2同

表2 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2.2 兩組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前DD顯著高于對照組,PL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日FIB及INR水平顯著上升,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術后第7天時觀察組DD和FI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而PL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手術前比較,兩組術日DD水平顯著上升(P<0.05),ATⅢ水平顯著下降(P<0.05),同時PT和TT延長(P<0.05)。術后第3天兩組PT和TT較術前和術日顯著延長(P<0.05);此時對照組FIB和DD水平較術日顯著降低,且ATⅢ和PLT水平顯著上升,基本恢復至術前正常水平(P<0.05),但觀察組各項指標恢復較慢。術后第7天時除觀察組FIB未恢復至正常水平外,其余各項指標均恢復。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情況表±s)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術前比較:2)P<0.05,與術日比較:3)P<0.05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工股骨頭置換在實際臨床應用過程中亦不斷精進,所應用的具體材料亦不斷改進和提升,目前臨床中常用的類型為Moore型,在進行置換手術后,患者關節活動度較好,下床早、痛苦較小〔4〕,但術后往往伴有諸多并發癥,其中感染、松動、脫位及假體柄折斷為臨床中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且臨床中一旦發生處理較為困難,尤其對于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二次手術的風險和痛苦〔5,6〕。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性激素、甲狀旁腺激素和鈣調節激素的分泌會降低或失調,身體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均會有所降低,進而導致機體代謝在一定程度上發生紊亂,致使老年人發生骨質疏松〔7〕。骨質疏松的老年人在骨折發生后若行外科手術方式治療,往往要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進行治療,其中術式中應用的骨水泥對凝血功能的影響至為重要,其主要原因是骨水泥組成成分中的單體在機體中吸收后會引起凝血酶的相應釋放,導致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發生聚集現象,進而引起纖溶系統和凝血系統異常;同時本術式在臨床中實行時,往往采取局部大面積剖開的術式,切口往往較大,極容易引起機體尤其是老年人發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進而致使全身反應的發生,全身炎癥反應又可導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的發生,成為老年人術后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脅〔8〕。本研究說明對于老年人而言,在術前應積極控制各項內科疾病,使機體調整至符合手術指征,這對于手術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發現,對于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而言,應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患者的凝血功能有較明顯的影響,術后血液呈現高凝狀態,纖維蛋白溶解亢進,使老年患者術后存在一定的出血傾向,凝血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顯著慢于非老年組,提示對圍術期老年股骨頭骨折患者進行手術后應謹慎使用抗凝藥物,同時還應根據患者的實際臨床情況補充適量的凝血因子,以促進患者康復。
1 陸景華,張錫光,滕兆偉,等.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在預防老年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血栓形成的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3):668-70.
2 楊 靖,鄧昭陽,李朝暉,等.超高齡患者填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的凝血功能變化及意義〔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8):1495-7.
3 裘劍波,羅義駿,張 毅,等.脊椎-硬膜外聯合麻醉下百歲老年人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一例〔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2):228-9.
4 張 慰,汪玉輝.骨水泥型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J〕.實用老年醫學,2014;28(5):424-5.
5 張天浩,俞思明,陸 驊,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不使用負壓引流的臨床觀察〔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3):323-5.
6 林 媛,許學兵.骨水泥植入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6):619-21.
7 陳 剛.丹紅注射液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血小板及血流變狀態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11):1554-6.
8 梁代萍,凃富春.人工髖關節置換術56例護理體會〔J〕.貴州醫藥,2011;35(4):376-7.
〔2015-11-15修回〕
(編輯 袁左鳴)
劉 俊(1976-),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關節外科方面的研究。
R68
A
1005-9202(2016)22-5664-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