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曦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0)
德彪西《水中倒影》音樂本體綜述
吳曉曦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0)
印象主義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水中倒影》是一部重要的鋼琴文獻資料,其精致的筆觸、豐富的內容與個性化的音樂語言,使其堪稱德彪西創作藝術的縮影。筆者試從曲式、和聲、旋律和節奏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揭示德彪西的音樂創作特征。
《水中倒影》;音樂本體;分析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印象主義應時代要求在法國產生,其得名來源于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 1926)創作的油畫《日出·印象》,但實際上它是對整個歐洲文藝思潮的一種統述,包括繪畫、詩歌、音樂等。
法國作曲家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常被認為是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的一號代表人物。《水中倒影》創作于1905年,正值德彪西創作最成熟的時期,已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印象主義風格。此曲是一部音樂作品,也是一首詩,更是一幅畫。它是作曲家本人對作品的出版還是相當滿意與自信的,他曾對出版商說:“我確信本曲能在舒曼的左側、肖邦的右側占有一席地位?!盵1]
《水中倒影》原本法文標題Reflets dans I'eau的含義是“水的光澤”。德彪西在這部作品中正表現的是水與光相互作用下產生的美輪美奐的影象?!爱斠粋€人長時間用自己的雙眼注視著平靜的水面,也許會產生出一種沉靜而奇特的感覺。”[2]通過對作品的細細品味,可以想象出德彪西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正是對池中之水凝視了很久,才發掘水面反射帶給視覺無限美好的奇特變化效果。
(一)曲式結構的變革
想要對一部作品進行正確的分析與演奏,必須要了解作曲家的整體構思,即要明白他是如何將樂思濃縮到一種特定形式中的,因此對曲式結構的判斷與分析是了解樂曲的重要手段。
1.曲式結構呈示
關于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說法不一。從調性和主題出現的整體布局看,筆者認為是一個“A+B+A1+C+A2+尾聲”的主部主題帶變奏的回旋曲式結構。

表1 帶變奏的回旋曲式結構
從表1可以看出,主部A段主題共變化重復了三次,樂曲一開始便出現了主部A段的主導動機,呈現了三個聲部,其整體音響建立在低聲部主屬持續音程上,高聲部是Ⅵ-Ⅲ-Ⅱ的下屬功能組和弦的進行,中間聲部是由三個音組成的旋律主題,由左手奏出。
Studies on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A case of Xisanduhe village in Laixi City
B、C兩個插部的音樂主題與主部主題有著鮮明的對比。B段是在主部調性bD大調的屬方向bA大調上進行的。整體布局與主部截然不同,高聲部是六十四分音符的快速跑動,在低音聲部主音bA的持續上,中聲部以附點節奏呈示旋律片段。
插部C段可以說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調性不斷進行下屬方向游離。第48小節節奏型由主部A1段第47小節的三十二分音符的三連音形式,發展到四個六十四分音符的銜接,同時第54小節附點節奏進行減值處理,音樂表現上更加具有動力性。
2.曲式結構模糊松散,富有即興色彩
此曲從整體上可以分成回旋曲式的五大段落,但是德彪西在創作時沒有被傳統曲式結構形式所困,而是根據他所描述的物象瞬間變換和發展來進行布局的,整首作品更像是長短不一的音樂片段的塊狀拼接,有些素材安排的較為松散,并且段落劃分不夠清晰,具有即興因素,但又如同七巧板一樣井然有序。
(二)和聲的游移特性
和聲探索方面,德彪西是繼浪漫主義作曲家肖邦以后,又一位追求音響色彩的革命家,少年的他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期間,便已展露出自己獨特的創作才能了。面對傳統音樂創作理論,他努力尋求突破,從不妥協,直面學院保守派對他的諷刺以及評論界的爭議,他從不在乎,在自己認定的道路上固執的堅持著。德彪西曾說:“我決不會將我的音樂限制在古老模式的結構中,我給予它們廣闊的空間,給予它們自由和生命,這是我進行創作的唯一原則?!盵3]
《水中倒影》這部作品的和聲創作手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和聲走向沒有明確的歸屬,和弦序列隱藏著多種調性,和弦的平行進行以及全音音階、五聲音階的使用等等。
1.織體
《意象集》第一冊從譜面上來看,再復雜的樂段都是記寫在兩行五線譜之上的。但再細微分析不難發現,德彪西創作的巧妙之處在于音樂進行中隱藏著多聲部線條,而各聲部結合又安排的如此自然、豐富與生動,織體寫作上富有層次感、立體化,給人們帶來聽覺上的享受。
樂曲的開始三個聲部同時進行,能夠確定其在bD大調上呈現,主要靠的是低聲部主、屬持續音的支撐,高聲部塊狀和弦在下屬功能Ⅵ-Ⅲ-Ⅱ-Ⅵ連接上有序的進行,始終未出現主和弦,調性指向不明確。中聲部三音旋律動機又加劇了調性的朦朧,給人一種游移、飄忽不定的感覺,傳統和聲功能失去了它的橫向坐標。但是德彪西恰恰把這種橫向的時間運動變成了縱向立體空間化,縱觀三個聲部,便是主-下屬-屬的結合。
2.平行和弦
早在中世紀,西方最早出現的復調音樂奧爾加農,便已經開始使用兩個聲部四度或五度的平行移動了,古典主義時期,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將平行五度進行作為特例運用,而德彪西創作手法中平行和弦的使用更加靈活、多元化,沒有過多的枷鎖,是其和聲創作特點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
樂曲第14小節高聲部是三度雙音下行平行移動,大三度與小三度的交替進行。中聲部又在每一拍的強位上安排了五度雙音平行下行。除此之外,平行和弦的創作手法在此曲中還多次出現,如第30、31小節出現的平行減三和弦下行、第69小節的四六和弦平行下行等。
3.全音音階、五聲音階
所謂全音音階,就是指音階中的音程關系都是由全音組成的。每相鄰兩個音之間的關系都是大二度,減弱了調式中心感,一個八度之內共有六個全音關系,每個音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從音程性質來看,不存在純四度、純五度、大七度和小二度,從功能性上分析,不存在音的傾向性。全音音階的使用在此曲目中多以短小的片段出現。第43小節高聲部是bb小調小三和弦的分解琶音,第44小節則是bD大調增三和弦的分解琶音,短暫的兩個小節形成了關系大小調調性對置,體現了和聲的游移特性,再加上低聲部純八度全音音階上行級進,羅列成音階形式,揭示了德彪西創作中傳統和聲功能被摒棄,形成了不穩定的獨特效果。
五聲音階的使用在德彪西和聲創作中也占有突出地位。德彪西的創作不僅僅局限于西方藝術領域,他不斷向東方各國汲取營養,如中國音樂、越南音樂和爪哇音樂等。在音樂技法上,大量吸收借鑒了東方元素,創作出許多帶有異國情調的作品,比如,選自德彪西《版畫集》的第一首樂曲《塔》(Pagodes,1903)是最能體現東方色彩的代表作了,五聲音階的運用貫穿始終。
(三)旋律線條的淡化
“20世紀音樂的旋律解體,是從德彪西的旋律淡化和縮聚開始的;20世紀音樂的微觀化是從德彪西給予動機、音型以獨立意義開始的;20世紀音樂的自由、偶然、機遇也可能是從他的‘散體形態’結構風格和意識流化的創作特征受到啟發的。”[4]相比較古典主義的規整、浪漫主義的兒女情懷,德彪西不擅長旋律情感的抒發,抒情功能下降了。比起長句子、大樂段,德彪西更喜歡不連貫、不對稱的零星、片段式旋律創作,這是與他追求的多變、短暫的情緒和瞬間印象一致的,缺少持久的延綿?!端械褂啊芬磺械男蓪匪既芙?,暗藏于復雜變化的和聲織體中,不容易被分辨。所以分析好這首樂曲的旋律形態,有助于深刻理解音樂所要暗示的音樂性格,更是合理演奏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樂曲主要的單音旋律動機便是說明德彪西旋律創作手法最好的例子,在樂曲開始的動機中,低音五度根基穩固的情況下,高聲部和聲平穩進行,保證音樂向前推進的動力,中聲部短時值的五聲性旋律點隱藏在和聲進行之中,做到了點動結合,不禁讓人遐想一幅生動的畫面,水面中浮現的倒影在光線和氣流的影響下閃爍熠熠、波光粼粼,偶爾徐徐飄落的樹葉或是晶瑩剔透的露珠落入水面,激蕩起一圈圈的微波,色彩如此斑斕、美妙。此外,德彪西對爪哇各國音樂的旋律、樂器進行過研究,從東西方的融合中集合了靈感,形成了自己的創作套路,這里的旋律寫作特征更像是受到了爪哇國打擊樂器的影響。
(四)節奏的隨性多變
節奏在音樂表達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它是可以使音樂效果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一種重要因素。德彪西不僅是位“色彩大師”,同時也是位“節奏大師”,他掙脫了傳統小節線的束縛,節奏與節拍的運用變得沒有規律可循,較為疏散。
1.“水”的節奏
《水中倒影》一曲自然離不開“水”的節奏,水的運動是無休止、源源不斷的,德彪西在“水波”形象的描繪中大量使用節奏均勻的短音符,以琶音形式的華彩片段呈現。不僅如此,德彪西還大量運用短音符的連音符形式,如三連音、十連音、十三連音等。
2.節拍的交替變換
德彪西在節拍安排上,不常用規律的節拍重音,拍子交替頻繁。第11小節由之前的復拍子4/8拍變成了單拍子3/8拍,第12小節轉換回4/8拍,節拍由四拍的規整節奏經短暫的三拍子動蕩后又回歸,打破了固定的強弱關系。
3.長短音符的組合變化
長短時值音符的組合,是德彪西節奏創作中最擅長使用的手法。他經常使用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節奏增值、減值的處理,兩音一拍、三音一拍、四音一拍節奏的不斷轉換等。樂曲第17-18小節從節奏角度來看是相當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片段,為不斷變化的長短音符組合方式,八分音符與附點四分音符形成了切分節奏,音樂暫時靜止在二度的切分音上,六十四分音符三連音形式出現打破了這種寧靜,短時值音符對音樂情節的發展起到了戲劇性的效果。
譜例《水中倒影》第69-71小節節奏型

德彪西節奏隨性多變,律動變化多端,增加了音樂運動的張力。可以看的出,德彪西在節奏探索、運用的道路上煞費苦心,旨在如何更貼切的使用規則與不規則時值的音符,去描述他熱愛著的大自然,去完成他獨有的音樂表達方式。
《水中倒影》與浪漫主義時期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晚期具有印象風格傾向的作品《艾斯特莊園的噴泉》(Les jeux d'eaux à la Villa d'Este Wasserspiele in der Villa d'Este,1877)、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創作的《水的嬉戲》(Jeux D'eau,1901)一起被稱為印象派“三大水曲”。它的藝術價值在于全新的和聲語匯和色彩斑斕的音響世界,是音樂愛好者和鋼琴演奏家鐘愛的曲目,經久不衰。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2]弗蘭克·道斯[美].德彪西的鋼琴音樂[M].克紋,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3]朱秋華.德彪西[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4]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論曲式與音樂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吳曉曦,江蘇徐州人,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音樂舞蹈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