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銀健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
外語教師電子白板互動教學能力發展案例研究
蔣銀健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和發展,技術性知識同學科知識和教學法知識一起,共同組成了信息化時代教師的核心專業能力。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通過觀察外語教師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互動教學過程,分析其互動教學能力的特征和發展規律。研究結果發現,外語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開展教學,需要具備一定的互動教學能力;教師互動教學能力具有個性化特征。通過設計有針對性的培訓等干預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的發展和提升。
教學能力;交互式電子白板;互動教學;教師專業發展
隨著以互聯網和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媒體被應用于外語教學領域,如便攜式電腦、交互式電子白板、平板電腦、電子書包等,讓語言知識傳輸的場所——課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為外語互動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具有互動功能的教學媒體得到外語教學實踐的重視,如利用以平板電腦為代表的電子書包教學,幫助學生建構語言知識、深化學習過程和提升語言能力(張曉瑜,林秋斌,2007);利用電子書包具有的移動性、即時反饋、學習記錄檔案袋等特性,幫助學生開展語言自主學習(鄭娟,賀平,2013)。交互式電子白板作為互動教學媒體的代表,內置了豐富的數字化學科資源,具有較強的交互性能,可以通過靜態展示、書寫、拖動、標注、隱藏或顯示、音頻或視頻播放、拉幕、圖形標注庫等功能支持多模態教學(吳筱萌,201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參與度、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強課堂教學中的創造性和交互性,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陳曦,2010;石映輝,楊宗凱等,2012)。因此,在過去的10年間,交互式電子白板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較為廣泛地應用,并正在成為國內中小學課堂教學裝備的標準化配置。
由于語言教學所固有的特點,外語教師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機會、興趣和必要性更加突出。交互式電子白板將外語教師從操作鍵盤和鼠標實現教學互動的過程中解放出來,可以直接在白板上完成互動操作過程,從而為教師更多地將精力聚焦于教與學過程提供了可能。如果外語教師不能掌握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開展互動教學的方法和策略,或者對白板操作的熟練程度不夠、教學活動設計不合理,就會在教學中難以實現教與學的深層次互動,影響教學效果。在中小學教學領域,許多外語教師對于在教學中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表現出信心不足或常常“為了技術而技術”,導致教學中難以發揮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優良特性,即外語教師所具有的互動教學能力不足以支持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如何讓外語教師在教與學過程中合理、高效地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提高他們的互動教學能力,已經成為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動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交往活動,主要通過師生交流、教學互動,形成自組織(查有梁,2001:4),促使師生在知識、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實現共同發展(孫澤文,2008:12),最終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發展”的教學目標。互動教學強調經驗的重要性,強調參與、合作、交流和對話,能夠有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傳統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動機,鼓勵學生理解、分析和應用所學知識,是實現“知識深化”的有效策略。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交際能力培養成為語言教學的目標(Richards & Rodgers, 2001:155),而為交流服務的語言教學關鍵在于互動(Rivers,1997:3)。互動是交流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互動的交流是沒有意義的。由于互動在外語教學中的特殊意義和價值,國內外研究者開展了大量研究,相關選題涉及互動教學原理(Brown,1994;陳周云,2009)、互動教學模式(張俊英,2010; 孫鑫,2008; 劉紅梅,2008)、互動教學策略與方法(Brown,1994;Rivers,1997)等諸多方面,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對指導外語互動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教師教學能力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活動所需的個體心理特征,它以認識能力為基礎,在具體學科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能力(即專業能力)(申繼亮,王凱榮,2000:68)。教師教學能力作為教師教學專長的核心, 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發展(張學民,申繼亮,林崇德,2003:68)。外語教師的互動教學能力,是外語教師順利開展遵循主體性、民主性、探究性和差異性互動教學原則的各種能力的總和,是教師最大限度發揮學生潛能,促使學生實現全面和諧發展的能力。

表1 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構成框架
本研究中將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定義為:外語教師在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教學時需要具備的促進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能力,與教學能力、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能力和交互式電子白板支撐的交互式學習能力關系密切。該能力發展不僅涉及外語教師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問題,還需要外語教師在理念、課程、教與學、評價等層面發展相應的教學能力。為了描述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本研究在文獻分析和實踐應用情況的基礎上,構建了如表1所示的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構成框架(該框架的構建過程和對各能力維度及其構成要素項的詳細闡釋已另撰文說明)。該能力框架包含意識與理念、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技術4個維度,每個維度分別對應不同的描述項,以說明其具體內容。利用該能力框架,可以對外語教師的互動教學能力進行深度分析。
本研究中,該能力框架既是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發展的具體內容,也是觀察、分析、判斷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據。
案例研究是對某一環境、一個對象、一組文獻或一個具體時間的細致研究(Bogdan & Biklen,2008:49),通過對真實世界中的某一或某組“案例”形成獨特見地,以理解現實世界的行為及其含義,并激發新的研究(Yin,2014:4)。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通過觀察、問卷調查和訪談收集一名小學英語教師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開展互動教學的能力數據,分析該教師互動教學能力的發展過程及成因,以了解和掌握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的特征和發展規律,為外語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實踐參考。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H小學的教師W作為研究對象。H小學是一所公辦小學,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和支持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改革和創新。2012年,H小學參加了G市T區“中小學交互式電子白板互動教學創新”項目。2013年,該校所有教室均配置了交互式電子白板。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開展互動教學成為該校教師日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W是H小學一名年輕的英語教師,教齡5年,熱愛教學,工作踏實,責任心強。自2012年起,教師W在教學中開始嘗試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每天完成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班級管理等日常工作后,教師W都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了解和熟悉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課堂教學應用。對于這種全新的教學媒體,教師W主要通過參與學校組織的培訓和自學兩種途徑掌握其使用方法和技巧。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教師W掌握了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部分知識和技能,教學中也常常有意識地使用電子白板,但她發現自己的教學并沒有因為電子白板的使用而發生根本性轉變,有時電子白板甚至成為教學中的一種負擔。教師W既沮喪又茫然,她迫切希望得到幫助和指導。
事實上,許多中小學外語教師與教師W都有著非常類似的經歷、困惑和期盼。隨著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開始在教學中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但是教學效果從總體上看并不十分理想。由于老師們日常教學任務繁重、外出培訓機會不多,因此很難實現自我超越。通過何種途徑和方式為教師W這類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幫助他們走出教學困境,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議題。
1.2 研究過程
本研究開始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結束,歷時一年。在研究正式啟動之前,通過與H小學進行交流與溝通,確定教師W為研究對象,并將其接納為H小學“中小學交互式電子白板互動教學創新”項目組成員。研究初期,通過面對面培訓,幫助教師W熟悉研究目的和研究實施步驟。教師W完成研究前測。研究實施過程中,教師W積極參與校本教研、堅持撰寫教學反思,不僅通過網絡課程自學項目組專門編寫的相關培訓教材,而且通過課例研究、同伴互助、參與式研討等方式獲取來自專家、同事的支持和建議,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研究中,研究者作為觀察者對教師W進行跟蹤觀察和記錄;同時,也作為教師W的合作伙伴,為她提供及時的教學診斷和建議。研究結束時,研究者分別對教師W和她所教授班級的學生進行訪談,并轉錄、整理和初步分析訪談資料。教師W完成研究后測。
1.3 數據收集
本研究的數據收集方法主要采用了參與式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為教師W建立了教師能力發展檔案袋,以保存相關能力發展的數據和資料。
(1)觀察數據。為了描述和分析教師W互動教學能力的發展過程及軌跡,選取表1中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構成框架中的6個與互動教學能力密切相關的發展描述項作為觀察項(注:分別用a,b1, b2, b3, c, d表示),跟蹤觀察和記錄教師W的互動教學能力發展過程(如表2所示)。
根據表2制作了如表3所示的觀察記錄表,用于記錄教師W在參加日常教學實踐、校本研討、課例研究等活動時表現出來的行為或話語變化。按照教師W發展后的熟練程度,采用Likert分級方法將各觀察項劃分為5個等級:5代表“非常熟練”、4代表“熟練”、3代表“比較熟練”、2代表“不熟練”、1代表“非常不熟練”。研究者觀察教師W的發展情況,經慎重判斷后,將觀察結果記錄到觀察記錄表中。觀察記錄頻率為每兩周記錄一次,作為研究資料保存到教師W的專業成長檔案袋中。

表2 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觀察項

表3 教師W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互動教學能力發展跟蹤觀察記錄
(2)問卷調查數據。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前后測數據,了解教師W參與研究前后的互動教學能力變化情況。問卷前測內容主要包括教師W參與培訓的基本情況、教學理論基礎及技術知識基礎等。問卷后測內容主要涉及教師W參與研究后其教學理念、對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認識和理解、互動教學情況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情況以及研究中各種外部干預對教師W互動教學能力發展的影響等。
(3)訪談數據。訪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教師W對自己互動教學能力變化情況的認識和理解及教師W 的改變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和作用。訪談對象包括教師W和教師W任教班級的14名學生。在征得教師W和學生們同意后,訪談過程全程被錄音。訪談結束后,研究者對訪談內容進行轉錄,并結合訪談筆記進行了整理和分析。
1.4 數據分析
本研究中的數據包括兩種類型,分別是量的數據和質的數據。對于量的數據主要采用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處理,對于質的數據通過內容分析法處理。在質的數據收集過程中,研究者首先進行初步分析,并撰寫簡短的備忘錄。在初步分析的基礎上,與所有質性資料進行對話,開始初始編碼。確定主要分析方向后,通過反復閱讀和比較數據,完成聚焦編碼,提煉最有價值的觀點和想法并進行詳細解釋。
2.1 教師W開展基于電子白板的互動教學,需要具備一定的互動教學能力
問卷數據分析發現,教師W參與研究前后的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行為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表4所示)。
參與研究前,教師W的教學觀念比較傳統,認為“只有配合我的學生才是好學生”。課堂教學以講授為主,強調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機械操練和背誦。教學中,重視標準答案和考試成績,缺乏過程性評價。而且在教師W的心目中,無論是“技術的合理運用”“教學評價”還是“合作教學”“教學交流與研討”等對學生英語學習的作用都不大。參與研究后,教師W開始“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應該怎么學”,并且認同“如果學生真正參與了,教學將會變得輕松、容易”。教學觀念的轉變導致教師W的課堂教學行為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包括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情境創設、教學評價、技術運用等各個方面,教師W更加重視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培養,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重視教學情境創設和活動之間的連貫性,根據教學需要組織實質性的小組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觀點,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和進步。教師W逐漸從單一的知識傳遞者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組織者和管理者。在技術應用方面,教師W能夠越來越熟練地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認為“這種技術改變了教學內容的線性呈現方式,在促進交互方面具有其他技術無法替代的功能”,并且意識到語言教學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需要從交互式電子白板與語言教學整合的視角創造性地開展教學。

表4 教師W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互動教學能力發展變化情況
教師W發生的上述變化是她在教學中更加自信地、有目的地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根本原因,通過營造互動教學環境,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讓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W所呈現的變化說明其互動教學能力提升,成為其實現電子白板與語言教學融合和實現課堂教學變革的基礎和保障。
2.2 教師W的互動教學能力發展具有個性化特征
通過分析觀察和訪談數據,發現研究中教師W的不同互動教學能力發展描述項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如表5所示)。

表5 教師W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互動教學能力跟蹤觀察記錄表統計結果
注:本表中的“-”代表“發展不明顯”或“沒有發展”,“+-”代表在“發展不明顯”和“得到發展”之間,“+”代表“得到發展”,“++”代表“發展顯著”,“+++”代表“發展非常顯著”。
為了更加清晰描述教師W的互動教學能力發展過程及軌跡,根據表5的統計結果,可以繪制出教師W互動教學能力發展路徑圖(如圖1所示)。

圖1 教師W的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互動教學能力發展軌跡
以上分析顯示,教師W的各種“能力發展描述項”均獲得了發展,尤其是“運用教學工具、課件或資源”能力、“運用小組學習或合作學習”能力發展顯著。而且因為性格、發展基礎、環境等因素影響,教師W的互動教學能力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個性化特征。在研究過程中,教師W發生的變化可以概括為:
(1)經歷了從缺乏情境創設的意識和方法到能夠設計真實的、整體的教學情境的變化。在研究實踐中,教師W改變了對語言學習中情境的認識,意識到情境創設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備課時也學會了利用“看看前面、看看后面、找到一個節假日”這種小竅門創設更加合適的情境。
(2)教師W對小組學習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參與研究之前,教師W主要鼓勵學生在課外利用小組開展預習工作,課堂上較少進行小組學習;參加研究后,教師W逐漸能夠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堂上組織實質性的小組合作學習。
(3)教師W在對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認識和操作方面也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參與研究前,教師W對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認識比較淺顯,功能了解不夠全面,教學中電子白板主要用于展示教學內容。參與研究后,教師W已經熟悉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大部分功能,并且能夠結合語言教學特點和內容設計一些頗具創意的語言課型。
(4)教師W的專業發展意識獲得明顯改善。過去教師W僅僅關注教學方法的學習和模仿,現在她開始有意識地加強教學理論方面的學習,經常督促自己盡量多讀書、多思考,根據自己的教學情境設計教學策略,并且堅持撰寫教學日志。
(5)過去教師W不習慣也不太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現在能夠在交流和反思的基礎上主動分享和拓展自己的觀點,對語言教學本質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3 恰當的外部干預能夠有效促進教師互動教學能力發展
數據分析發現,教師W的互動教學能力發展除了自身努力外,也是多種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效教師專業發展強調教師參與(Burke,1994),協作、共同體的構建和反思(Eib & Miller,2006),重視教師已有經驗、知識和信念,給予教師鼓勵、支持、理解和尊重(Bell & Gilbert, 1994)。研究中根據互動教學理念和原理,優化設計了能夠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外部干預,包括專業培訓、同伴互助、課例研究和參與式研討,為教師W構建了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確保教師W的專業能力能夠獲得持續發展。表6展示了研究中外部干預為教師W互動教學能力發展提供的各種支持和幫助。
數據分析顯示,由于研究中各種外部干預的作用,教師W發生了如下變化:
(1)參與式的校本研討促使教師W能夠正確對待“權威觀點”,主動表達觀點,贏得同行尊重。因為對話與合作對教師的認識變化、問題解決和專業成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劉學惠,2005:215)。
(2)課例研究促使教師W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做中學”的方式運用和理解新知識和新觀念,通過與專家、同事的交流、討論、評價和反思拓展教學思路、形成新的教學策略,有目的地改進和完善教學實踐。因為只有將專業發展嵌入到教師的日常工作中,開展基于校本的教師專業發展才是有效的(Jung Won Hur,2007)。而且教師的“技能”通過在學校日常工作中的實際操作和運用可以得到有效增強(Zepeda,2008)。

表6 教師W的互動教學能力發展困惑與干預支持
(3)雖然教學中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和知識是其重要的專業發展資源(Ur,1996:5),但“并不是一切經驗都具有真正的或同樣的教育性質”,“有些經驗具有錯誤的教育作用”(Dewey,2004)。經由同伴互助結成伙伴關系的研究者的引領、情感支持等促使教師W能夠把握教學方向,愿意為了改進教學而持續付出。
本研究通過針對外語教師在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開展互動教學時應具備的互動教學能力以及促進外語教師互動教學能力發展的方法和途徑進行了深入探討。根據本研究結果及發現,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新媒體環境下的外語教學,技術性知識已成為外語教師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對外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如果僅將技術作為支撐傳統知識獲取的工具,則技術難以發揮優勢,并有可能成為傳統課堂學習的阻礙。只有變革傳統教與學方式,利用技術支持同知識經濟社會相適應的知識深化或知識創建時,技術才能在課堂教與學過程中發揮其應用的巨大潛力和作用。因此,需要對外語教師專業發展中技術性知識引起足夠重視。
(2)在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外語互動教學中,外語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技術的操作,而且需要根據外語教學的特點,從技術與語言教學整合的角度,個性化地考慮互動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等問題,才能確保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合理和有效使用,在變革傳統語言教學中發揮關鍵作用。
(3)重視針對外語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中的干預設計。在開展干預設計時,需要深刻理解21世紀對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即不僅需要教師個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還要通過交流、合作、研討、參與等方式與專家、同行等共享、共建經驗和知識。有針對性的外部干預能夠為外語教師創設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促使他們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正確把握方向、清晰認識自己、有效開發潛能。
Bell, B. & J. Gilbert. 1994.Teacher Development as Professional, Personal, and Socialdevelopment[J].Teaching&TeacherEducation, 10(5): 483-497.
Brown, H. D.1994.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 Prentice Hall Regents.
Burke,M.A. 1994. Designing Effective Electronic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s for K-12 Staff Development[J].CleaningHouse, 67(4):233-240.
Eib, B. & P. Miller. 2006. Faculty Development as Community Building[J].InternationalReviewofResearchinOpenandDistanceLearning, 7(2): 1-15.
Jung Won Hur. 2007.UnderstandingTeacherParticipationinOnlineCommunities:WhydoTeachersWanttoParticipateinOnlineCommunitiesofTeachers?[D].Indiana University.
Richards, J.C. & T.S. Rodgers.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vers, W. M.1997.InteractiveLanguageTeach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r, P.A.1996.CourseinLanguageTeaching:PracticeandTheo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epeda, S. 2008.ProfessionalDevelopment:WhatWorks.Larchmont[M]. NY: Eye on Education.
Bogdan, R.C.& S. K. Biklen. 2008.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Dewey. J. 2004.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Yin, R. K. 2014.案例研究方法的應用 [M]. 第3版.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查有梁. 2001.“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建構(上)[J].課程·教材·教法(4):1-6.
陳周云. 2009.英語課堂互動教學的理論依據及原則[J].中國校外教育(8):618-619.
陳曦. 2010. 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課堂應用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劉紅梅. 2008.改善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性——行動研究報告[J]. 山東外語教學(1):75-79.
劉學惠.2005. 外語教師教育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3):211-217.
申繼亮,王凱榮. 2000. 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64-71.
石映輝,楊宗凱等. 2012. 國外交互式電子白板教育應用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5): 99-103.
孫鑫.2008.大班基礎英語教學中以學生為授課主體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25-27.
孫澤文. 2008. 也論互動教學的內涵、特征與實施原則[J].教育探索(11):12-13.
張俊英.2010.大學英語多維互動教學模式行動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張曉瑜,林秋斌. 2007. 平板電腦支持國中英語課程教室情境之探究[G]∥TANET2007臺灣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二).臺北:臺灣大學.
張學民,申繼亮等. 2003. 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構成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3):68-72.
鄭娟,賀平.2013.電子書包環境下小學英語教學模式和行為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12):112-117.
吳筱萌. 2011. 交互式電子白板課堂教學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3): 1-7.
責任編校:路小明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WB-based Interactive Teaching Competence:A Case Study
JIANGYinjian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combined with content knowledge and pedagogical knowledge has formed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this research, case study has been adopt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teractive teaching competencesthrough observing the IWB-based interactive teaching process of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certain interactive teaching competences are necessary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o conduct IWB-based interactive teaching.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competenc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have personalized characteristics, and to design targeted interventions such as training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teractive teaching competences effectively.
teaching competence;IWB;interactive teaching;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16-04-17
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知識建構促進英語專業學生互動交際能力發展實踐研究”[粵教高函(2015)173 號]的階段性成果
蔣銀健,女,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技術支持的外語教與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H319.3
A
1674-6414(2016)04-0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