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娟
惠民縣食品生產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孫玉娟
食品質量安全,事關百姓生命和健康。惠民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產品豐富、品質優良,為食品生產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原材料。雖然有一大批知名品牌,但是影響力僅僅限于濱州市范圍內,沒有很強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菝窨h的食品行業具有傳統的優勢,如何發揮好原有的優勢,找出這些年制約這些企業發展的原因,將品牌打響,將惠民縣的食品行業做大做強,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食品生產企業 發展現狀 對策
在我國,食品產業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遠低于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的水平,這說明發展食品工業的潛力很大?;菝窨h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物產豐富,如大年陳的蜜桃、皂戶李的食用菌等遠近聞名,武定府醬菜、武定府酒、杜橋豆制品、魏集驢肉等一批知名品牌就是就地取材。這些主要以惠民縣的農產品為原料,實現了農產品的增值、農業的增效、農民的增收。
截止到2015年底,惠民縣共有獲證食品生產企業44家。從產品類別來看,有小麥粉生產企業8家;肉制品生產企業8家;酒類生產企業5家(2家白酒生產企業,3家配置酒生產企業);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9家;醬菜生產企業3家;方便面生產企業1家;豆制品生產企業1家;食用淀粉生產企業1家;罐頭生產企業1家;桶裝飲用水生產企業2家;養生茶生產企業1家;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4家。以上所述,均針對獲證企業而言,無證的食品生產小作坊,全縣不計其數。據估算,全縣小麥粉生產小作坊當有十幾家,大桶水生產小作坊有十幾家,其他,如饅頭房,蛋糕店、燒雞鋪等多如牛毛、無法估算。
從經濟效益看,整體經濟效益良好。但是,受當前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影響,目前惠民縣食品生產企業的確面臨著比以往更多的挑戰,主要表現為:一是市場需求下行壓力加大,企業訂單不足。二是在多年物價上漲的累積效應和多種因素疊加的影響下,企業成本價格大幅上升。三是融資難沒有得到明顯緩解。企業融資渠道缺乏、貸款規模和比重低等問題依然突出。四是一些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大的中、小企業面臨十分緊迫的調整轉型升級壓力。部分食品生產企業基礎差,管理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經濟形勢變化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的要求,不少中、小企業處于不轉型難生存、想轉型沒能力的窘迫境地,食品生產企業更是如此。
(一)品種結構雷同,特色產品不突出
產品過于單一,大路貨多、高檔精品產品難覓蹤影,品牌意識淡薄。例如,魏集驢肉是惠民縣的傳統美食,遠近聞名。2011年,惠民縣魏集驢肉被評為“到山東不得不吃的100大美食”,魏集鎮目前擁有驢肉生產企業3家,經濟效益不錯,但產品相對單一,僅僅限于傳統的驢肉生產,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二)思想不夠解放,小農意識制約發展
在全縣上下“解放思想、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下,特別是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給全縣經濟注入了活力,激發了企業內部潛力。但部分企業主小農意識依然嚴重,“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心態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有的墨守成規,只在小范圍生產經營,眼界低,看不清外部世界,局限于小圈子,失去開拓世界的眼光。
(三)資金短缺,籌資成本高
惠民縣大多數食品生產企業經營規模小,局限于對農副產品的粗加工,經濟效益低下,產品科技含量低,易受周圍環境影響,企業抗風險能力差,這就導致了食品生產企業貸款比較困難,難以向銀行取得大額、穩定的貸款。變數大,風險大,無法準確預測,難以吸收其他投資者注意,并且食品生產企業的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資者投資的風險過大而不愿意投資。一些食品生產企業為了融資,絞盡腦汁,不考慮籌資成本的高低,只要能借到錢就行,有的企業甚至向民間高利貸借款,借貸利率高于投資報酬率,加上借款期限短,籌資風險相當大,從而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四)信息溝通不通暢、營銷方式落后,供銷不對路
自身定位不正確,轉型不及時,不能把握全國上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方向,往本來就嚴重產能過剩的行業里扎堆,如小麥粉行業。部分企業對外交流能力弱,獲取國家政策、法規、行業信息等的渠道少,在發展中處于被動地位,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企業的技術進步及效益提升。
(五)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
據了解,惠民縣多數食品生產企業從小作坊發展而來,許多食品生產企業以夫妻店為基礎,依托傳統工藝發展而來,整體生產能力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多數是粗加工企業,企業人員數少,產量低,對科技的重視程度不夠,生產設施設備及生產工藝落后,現代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生產環境普遍較差,衛生狀況不佳。
(六)從業人員素質低,缺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惠民縣多數食品生產企業員工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企業質量意識還不高,自律性不強。在實際生產中,有些企業其生產決策者不懂食品安全知識,生產工人多為附近農民、下崗職工,缺乏相應的食品加工技能培訓。部分食品生產企業的管理是粗放式管理,企業內高素質、經營理念先進的管理人才少,有的基本沒有。加上企業疏于對人才的培訓,導致企業不能形成一支高效管理的人才隊伍,使企業負責人大事、小事一肩挑,抽不出更多時間研究市場、充電學習,管理水平得不到快速提高。另外,即使企業有意愿聘請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也很難從當地聘請到。
(一)加強統籌規劃,打出特色品牌
抓緊研究和制定惠民縣食品行業總體發展規劃,確立惠民縣食品行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模式選擇、發展思路、發展布局、產業重點、主要措施,建議出臺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方案,規范、引導、扶持食品行業發展。
(二)政策扶持,鼓勵企業發展壯大
一是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改善融資服務,用好國家金融政策,推動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擴大新增貸款和增加對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鼓勵擔保公司加大對食品生產企業的重點扶持。二是引導企業轉型升級。主動淘汰落后產業,同時創新創業,以創新引領食品生產企業發展。
(三)建立有效實時的食品生產企業監測網絡體系
食品生產企業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也是食品安全責任的最終落腳點和受益者。食品安全檢測監測體系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撐,也是實施預警的主要信息來源。針對食品生產企業的分布特點,制定食品生產企業抽樣計劃,加大產品質量檢測力度,對檢測中發現存在質量問題的,進行執法抽樣,送法定技術機構進行檢驗。
(四)加強技術合作,提高產品附加值
鑒于惠民縣目前食品生產企業人才缺乏,引進高端人才困難的現實,可以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交流,有必要成立食品生產企業協會,組織企業技術人員參觀學習,開展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對接和學術講座,以提升高企業技術水平。
(五)加強專業人才、鄉土人才的培養
一是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質好,懂經營、會管理,帶頭學科技、用科技的優秀人才重點加以培養,緊緊依托黨校、農廣校、各類職業技術學校、電教網絡等陣地作用,推行“菜單式”培訓,有計劃地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科技推廣型人才、生產開發型人才、經營管理型人才、復合型人才、農業信息人才和組織領導型人才。二是突出交流合作,強化考察培訓。立足實際,有計劃、有目的、分批次地組織人才到沿海發達地區,到全國知名企業進行觀摩學習,讓他們在實地考察和比較中看到差距,學到沿海發達地區、先進企業的先進理念和發展經驗,增強緊迫感,樹立憂患意識,起到“走出去學習經驗”“帶回來創業激活”的目的,為經濟發展培養強大的主力軍。
(作者單位為山東省惠民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