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明

內容提要本文作者曾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也多次擔任評委,他認為,好新聞的標準包括:把握時代脈搏,謳歌時代精神;反映重大主題,積極服務大局;講述中國故事,彰顯主流價值;突出問題導向,回應社會關切;關注新生事物,滿足公眾興趣;強化民生為本,灌注人文情懷。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好新聞主流價值
一、把握時代脈搏,謳歌時代精神
以傳媒社會學觀之,大眾傳媒以其無所不在的滲透性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維度,具有影響人類文明演進的結構性意義?;诖耍覍嵱涗洑v史、聆聽時代脈動、采擷時代浪花、謳歌時代精神,也就成為大眾傳媒的基本職能。尤其對主流媒體而言,其主流地位的彰顯,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和時代先聲的唱響。在此意義上,濃郁的時代性可謂一家傳媒的靈魂,其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有賴于此。
好新聞就是要高瞻遠矚,以宏闊的歷史視野和敏銳的時代嗅覺,發出時代先聲,形成時代引領?!逗幽先請蟆?007年刊發的系列報道《走進盧氏縣委土坯房》,獲得第1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究其緣由,就在于報道對時代脈搏與時代精神的把握和謳歌。
在歷史已經進入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普遍提高,社會生活各領域、人們的精神狀態、社會觀念潮流等發生深刻變革的大背景下,盧氏縣委堅持土坯房辦公50年似乎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與一般同題報道不同,《走進盧氏縣委土坯房》沒有流于“就事論事”,而是對“縣委土坯房”以發散_生思維進行了全面呈現和深度挖掘,從而發現貌似落伍的“盧氏縣委土坯房”有著一種鮮明的象征意義,那就是彰顯著當下時代所呼喚的憂患意識、公仆意識及艱苦奮斗和厲行節約的時代精神。于無聲處昕涼雷,于平凡之中見精神,而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報道能夠獲獎,作為一種價值肯定和業務導向,其緣由和意義恐怕即在于此。
報道站位高遠、具有時代性,需要編輯記者不斷加強自身素養,強化社會實踐,緊跟時代、貼近時代,全面把握“時代的精神狀況”。只有這樣,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采擷時代的浪花,用時代感十足的報道吹響歷史前進的號角,履職盡責,推動時代向前發展。
二、反映重大主題,積極服務大局
重要性是新聞價值的核心標準之一,反映重大主題是傳媒日常新聞報道的著力點,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傳媒影響力的重要體現。傳媒功能具有多元性,服務大局是我國傳媒的優良傳統和重要職能,也是傳媒堅持正確導向的內在要求。
好新聞要反映重大主題,圍繞不同時期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積極謀劃、營造氛圍、切實推動?!逗幽先請蟆贰昂纹骄耪摗钡诰牌对谵D變中贏得大發展——九論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之所以榮獲第2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就在于該評論對河南發展這一重大主題的反映,及其給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帶來“思想解放”的重大意義。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主線,如何加快轉變?謀劃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讓中原“塌陷”變為“隆起”,帶領一億中原百姓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時任省委書記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明確提出“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并提出實施路徑。作為省委機關報,《河南日報》積極配合中心工作,刊發了九篇評論,及時、深入、全面、有效地闡釋、論述和傳播了這一富有新意的重大主題。獲獎作品是第九篇,也是“何平九論”的總論和總結篇,具有極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針對性。報道刊發后,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場靜哨悄的思想解放,為全面建設中原經濟區提供了一次較好的思想和輿論準備,引起了強烈社會反響,受到了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和省委主要領導的高度評價。
好新聞要服務大局,要求報道有全局觀,在歷史和現實的時空交錯中,把握時代“癥候”,提出解決之道,并寓引導于報道之中。獲得第22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的《人民日報》評論《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上)》,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典范。評論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為契機,提出并探討了新時代多元思想背景下“信仰”這一重大主題,通過回溯歷史和成就,有力論證了信仰之于當代社會和當代人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報道刊發后,社會反響強烈,引發了受眾共鳴,起到了較好的引導效果。
三、講述中國故事,彰顯主流價值
價值觀是一個時代的表征,折射著特定時代的風尚。價值觀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成為人們行為的內在指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傳媒的重要報道內容,也是傳媒的重要社會職責。
價值觀往往是抽象的,只有選擇合適的載體和表述方式對其進行呈現,才會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實現價值引領和成風化人的傳播效果。因此,學會“講故事”,對價值觀宣傳就顯得尤其必要。有別于文學,強調新聞報道講故事,必須恪守新聞真實性原則。在此前提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中,新聞報道可以采用文學敘事手法對新聞事實進行“故事化”處理。
好新聞要學會“講故事”,將宏大抽象的價值理念寓于故事之中,進行生動的價值觀傳達和引導。新華社記者采寫的長篇通訊《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獲得第22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講故事”就是其突出特點。紅旗渠是老典型,紅旗渠也是一種精神的象征。當下時代,許多人精神匱乏、信仰缺失,弘揚紅旗渠精神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把老典型寫出新意,通訊在內容、結構及敘事上大量采用文學的表現手法,通過將一個個有故事的現代紅旗渠人與歷史上的紅旗渠人相對照,給紅旗渠精神這一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注入了“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的時代內涵,并有力回答了時代的信仰之問這一重大命題。
好新聞要學會“講故事”,更適合于社會道德觀念、社會傳統和社會風尚等較為日?;膱蟮李}材。榮獲第2S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做好事“潛伏”27年“炎黃”終于找到了》系列報道,就是以故事取勝的例子。1987年一位老人化名“炎黃”捐款做好事,自此不輟,從而開啟了一段27年的愛心佳話。1992年《無錫日報》曾發出《尋找炎黃》的報道,無果。2014年,“炎黃”在去郵局捐款中暈倒,由此“被迫”現身。隨后,這組系列報道深度挖掘,將一位家境一般、生活節儉卻幾十年如一目堅持捐款做慈善而又不愿為人所知的老人全方位呈現在讀者面前,由此一種做慈善不留名的價值觀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得到了傳揚。
四、突出問題導向,回應社會關切
問題或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客觀存在,具有普遍性。問題產生和解決的前進式循環往復,推動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因此,傳媒將“問題”納入報道視野是其應有之義。就其本身來講,問題往往是事實或現象的關鍵所在,具有重要的新聞價值。在實踐中,問題性報道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極易引發廣泛關注,形成較大的社會影響。
好新聞要有問題意識,通過問題反映和探討,回應社會關切,發揮傳媒的社會協調功能。第2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五問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睢寧縣改革試點的考察報告》,選取“醫改”這一民生話題,通過“解剖麻雀”的形式,對睢寧縣公立醫院改革進行了深度透視。長期以來,醫改一直是民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短時間內難以徹底解決的社會難題,在此意義上更是一個顯得有些敏感的問題。《徐州日報》的這篇報道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記者深入調查,傾聽患者、醫生、管理部門等多方聲音,用數據、事實說話,客觀呈現了醫改現狀,并有力回答了醫改所涉各方最為關心的五個問題,既堅持了主流引導,又觸及了現實問題,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突出問題導向,并不是不再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更不是所謂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在當下多元的社會思想環境中,聆聽多元聲音,在互動交流中,謀求最大程度的社會共識。在此意義上,“問題”往往是較好的切入口。第2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人民日報》評論《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針對現實熱點,聚焦了群眾利益表達這一司空見慣而又少人關注的問題。評論認為,群眾不可傾訴、不被傾聽、不能解決的利益表達,正是執政者需要盡可能打撈的“沉沒的聲音”。評論將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社會生活的熱點、群眾利益的痛點、改革發展的難點,匯于筆端,融于一體,力求尋找“最大公約數”。評論刊發后,引發了廣泛的社會共鳴,“媒體轉載洛陽紙貴、呼應文章應者如潮、讀者網民爭相評論”,不僅紓解了社會情緒,而且彰顯了黨報直面問題的勇氣和品格;不僅有效引導了社會輿論,而且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五、關注新生事物,滿足公眾興趣
新聞求新,新事物、新現象、新知識、新問題等具有重大新聞價值,能滿足公眾求新、求知、求樂等信息需求。尤其在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呈爆炸態勢增長,面臨信息壓力,公眾更加需要權威媒體對新生事物進行篩選和釋疑解惑,在滿足興趣的同時,獲得新知。
好新聞要趨新、求新,善于對客觀世界進行“新”的打量,捕捉新事物、新現象、新動態,進行深入解讀,滿足公眾需求。第2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黑龍江廣播電臺刊播的評論《轉基因博弈背后的國家利益較量》,就圍繞轉基因這一眾說紛紜的話題進行了深度分析。人們對轉基因盡管并不陌生,但從技術角度看,轉基因到底意味著什么,并沒有明確結論。同時,由于轉基因涉及到食品安全,人們對此異常關注。該評論以農業部批準發放三個轉基因大豆進口安全證書為契機,圍繞公眾興趣所在,多方采訪,對轉基因這一話題進行技術、安全、利益等多方面呈現,給公眾提供了客觀的基本認知,并有效引導了輿論。
技術是人類理性的張揚,技術發展往往帶來社會變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重大知識發現、重大科技發明、重大科技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對世界奧秘探究的欲望,因此也是新聞報道重點關注的對象。第2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中央電視臺直播節目《太空新旅天宮授課》,對我國首次在航天任務中設置“太空授課”進行了直播,全國6000多萬師生通過電視直播收看了失重環境下航天員王亞平講授的物理課,感受了“天地對話”。直播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成為中外媒體當天的熱門話題。報道引起關注,不僅僅因其是一次距離最遙遠、授課難度最大的科普授課活動,其更為深遠的意義則在于彰顯了人類對世界孜孜探求的理性精神和力量,在此意義上節目引發了人們的心理共鳴。
六、強化民生為本,灌注人文情懷
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民生為本是新聞事業的宗旨,也是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傳媒要“上下結合”,深入實際、深入生活,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傾聽他們的悲歡和訴求,做好黨和人民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好新聞要植根人民,讓群眾唱主角,關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務民生,讓報道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激發共鳴。第25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新聞名專欄、《浙江日報》“佳友民情快車”(以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浙江日報》記者俞佳友命名)的報道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鑒?!袄习傩障胧裁?,他們就干什么”。2011年7月13日該欄目開辦至評獎時止,浙報集團佳友民情工作站從普通群眾生產生活入手,開展訪貧問苦大走訪,專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事,刊發近500期鮮活報道,聯合社會各界籌集款物近8000萬元,為90多萬群眾“雪中送炭”。踐行民生為本,以“新聞+服務”為載體,“佳友民情快車”下真功、求真知、動真情、講真話、辦真事,為新時期黨報強化宗旨意識、開展群眾工作找到了新路。
從本質上講,新聞學是人學,新聞報道要有人文意識、人文情懷。好新聞要灌注人文情懷,就是要關注人的痛苦、人的尊嚴和人的命運,張揚人性的光輝和美好,用新聞傳遞希望、溫暖人生。報道富有人文關懷,觸及人類心靈內蘊的共有情感,就能夠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
第24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江西廣播電視臺刊播的電視系列報道《饒平如的愛情故事》,就是這種富有人文意蘊的報道。該系列報道共四集,以92歲高齡的饒平如老人拙樸自然的390多幅畫作為線索切入,緊緊抓住饒平如與毛美棠這對巷陌尋常夫妻半個多世紀相濡以沫的情感歷程,向觀眾講述了一段“青春浪漫、聚散有時、不離不棄、生離死別、牽掛無盡”的愛情故事。故事普通,卻催人淚下;韶華易逝,但愛情永恒。世界變幻,但內蘊于節目本身的隋感,使得人性的美好在歷史時空與現實喧囂的交錯中,熠熠生輝。
好新聞的標準,并非僅如上述,前述所及更非定規,只是筆者基于數十載新聞工作實踐和多次擔任中國新聞獎評委經歷之上的有感而發,不揣淺陋,與大家交流。當下媒體環境日新月異,傳媒發展面臨大的挑戰,好新聞的標準也會有變化和調整,但有一點毫無疑問:好新聞是跑出來的!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