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萍


內容提要本文作者擔任第26屆中國新聞獎評委,參加了長江韜奮獎及廣播四組的評選工作。對于優秀的廣播獲獎作品,作者認為,應具有家國情懷,弘揚傳統、挖掘文化,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廣播作品特色解析
一、家國情懷:大格局與小視角
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中,表現重大題材的新聞作品無疑很受評委們關注。重大題材作品所報道的內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涉及到國家民族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成就,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新舉措、新成果和新趨勢,在本地或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對重大題材類的作品有著很高要求,包括導向正確、大局意識、敘事宏大,表現形式上又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節目保持很高的關注度和持久的關注時間。重大題材作品的創作,是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意識和業務能力的綜合體現。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是2015年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廣播作為主流媒體,不斷創新理念,發揮媒體優勢并且善于融合新媒體,創作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節目來紀念這一重大事件。在本次參評的四類節目中,共有六件作品是反映抗日戰爭題材的,占比20.6%。
在此類題材中,寧波廣播電視集團的廣播訪談《尋找方大曾——兩代記者穿越時空的對話》、揚州廣播電視臺的廣播訪談《為了72個老兵》、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并肩”——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報道》,都給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獲得廣播訪談一等獎的《尋找方大曾——兩代記者穿越時空的對話》,產生于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背景下,題材重大,視角獨特。方大曾是20世紀30年代知名記者,“盧溝橋事變”現場報道第一人,于1937年9月神秘失蹤。1999年,中央電視臺記者馮雪松無意中發現了這一線索,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敏感和使命感,促使他為還原歷史真相而不停地奔走了15年,終于將湮沒80多年的杰出新聞工作者方大曾推到了歷史前臺,為中國新聞史研究作出了貢獻。這個節目邀請尋找者馮雪松來到直播間,通過廣播訪談形式,以馮雪松尋找方大曾的歷程為主線,以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為主題,展開了兩代記者間跨時空的對話。
這個訪談節目的出彩之處在于選題、嘉賓和主持人。首先,從選題看,本訪談以獨特的角度來挖掘并記錄抗日戰爭這一重大歷史題材。通過展示追尋過程,融通兩代新聞工作者的理念和職責,傳遞正能量和使命感,影響深遠。其次,嘉賓作為當代記者,不畏困苦、不計得失、堅守理想、傳遞正能量,是有追求、有特點、有成就的新聞工作者的典型形象,強烈地吸引著聽眾。再次,主持人雪莉是寧波臺副總編輯,依然堅持在廣播一線做節目主持人,她提出的問題、節奏把控、語言表達等方面都恰到好處,例如主持詞的一段話:“兩代記者的故事,追尋的是同一種精神。一個是不顧個人安危,成為‘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如流星一般的耀亮和迅失;一個是不計個人得失,15年,五千多個目夜,尋找方大曾是他職業生涯里最長的一個選題”,就是對節目主旨的很好概括。
獲得廣播訪談二等獎的《為了72個老兵》是揚州廣播電視臺在高郵戰役勝利70周年當天播出的節目。抗日戰爭最后一役——高郵戰役的發生地在揚州地區。節目邀請以揚州大學生為主體的口述史團隊走進直播室,并派記者到老兵家中訪談。節目中還融入大量的老兵口述歷史音頻資料,這些證言如泣如訴,真實可信。節目的兩個訪談現場、三個板塊間的相互對比、補充和推動,將現實與歷史、回憶與反思結合起來,老一代的精神與新一代的傳承,給聽眾帶來了跨越時空的震撼力。做到了厚重題材的軟性表達和宏大主題的細致分解。節目還促使社會各界認識到“與時間賽跑”、加緊收集整理抗日證據庫的重要性。本訪談節目體現了主流媒體所具有的歷史眼光和現實責任感,節目策劃顯得很大氣、很到位,準備工作充分,訪談形式獨具特色。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并肩”——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報道》,獲得廣播系列節目二等獎。這個節目根據國際臺的傳播特色與受眾定位展現了報道的恢宏氣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篇幅較多(十篇);二是國際化視野,充分利用了駐外記者龐大的資源優勢。節目緊緊圍繞著中國軍民和盟軍并肩抗戰這一主線,將中外一個個故事和人物串聯起來,內含獨特的視角、鮮為人知的史實,采訪對象包括抗戰老兵及后代、海內外學者等,史實、講述與中外政要評論相結合,猶如各個樂章織成了勝利交響曲。這一系列報道有力地傳播了中國好聲音,達到了很好的國際傳播效果,還在俄羅斯促成了一項與反法西斯戰爭相關的公益活動,增進了中俄友誼,擴大了對外影響。
以上獲獎作品表明,廣播在表現重大題材方面,具有優良傳統和深厚底蘊,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我們要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對此進—步深化和發展。將宏大主題通過真實、細微的方式展示出來,從大局著眼,從小處入手,小中見大,使節目蘊藏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飽含著深深的家國情懷。
二、傳統的弘揚與文化的挖掘
主流媒體要以引導輿論為己任,承擔起弘揚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讓文化在傳承中創新,這是時代賦予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對于即將消失的文化遺產,廣播可以做的工作就是通過聲音記錄方式達到搶救和傳承的目的。
廣播系列獲得一等獎的作品《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集體創作。《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是自閻曉明上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以來,傾全臺之力集體打造的文化類節目,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節目選取了方言、工匠、戲曲、古村落等極富代表性的文化領域或符號,在每集短短八分鐘左右時間里,提供盡可能大的信息量,融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為一體。聽眾們只要聽到這些特色鮮明的節目標題,就會感覺到入耳、入心,比如,方言季中的《上海的“腔調”》,“腔調”二字就抓住了上海方言的表達特征;《寂寥的油紙傘》《誰還在唱二人臺?》兩個標題都明確地表達了對傳統的工匠手藝和戲曲藝術后繼乏人的擔憂。這個系列節目以文化人,由表及里,深挖內涵與精髓,展示文化魅力,喚起了社會各界對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的意識,為中國文化發展與創新鼓與呼。
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節目以“廣播紀錄片”形式進行大制作,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廣播精品,成為具有人文視角、廣播特色的聲音歷史檔案。從2015年11月30日開始,這個節目在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都市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香港之聲、文藝之聲、老年之聲、中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中國鄉村之聲等10個頻率播出,并且在央廣網、中央臺“兩微一端”全程互動呈現,以求生動地記錄和傳承民族文化印記,引發人們對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保留民族根、文化魂的思考。
西藏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系列《幸福歡歌50年》榮獲二等獎,這個節目反映了西藏成立SO周年的巨變,節目構思巧妙,從文化角度入手。節目以在西藏和全國廣為傳唱的50首歌曲為素材,分為“樂章”設立主題,分為“聲部”講故事,用音樂來還原歷史場景和串聯故事,既符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點,又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西藏的發展成就。節目中音樂優美,音響豐富,采訪扎實,加上全部用藏語制作和播出,對于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向世界呈現了西藏社會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新面貌。
從以上獲獎作品中可以看出,節目打“文化牌”需要進行精心策劃和內容挖掘,尤其是在系列節目中,如果能做到廣播音響豐富、特點鮮明、播出持續時間長,就可以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搶救文化遺產等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打造精品力作:一項系統工程
優秀的新聞作品,必定要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在表現手法上要不斷創新。在大型節目尤其是現場直播節目中,需要舉全臺之力,精心策劃,周密安排,力保各環節高效而準確地運行,從而實現節目宗旨和意圖。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冰雪五環、聚集冬奧——2022年冬奧會舉辦城市揭曉》,獲得了廣播直播一等獎。這樣的題材既重大,又是可遇不可求的,適合做廣播現場直播,使主流媒體與重大事件同步。在這個節目中,可以看出北京臺富有現場直播的策劃和組織經驗,多路記者處在國內外不同場景,能保證節目流暢、立體地呈現給聽眾。主持人的現場把控能力強,與嘉賓配合默契,連線自然順暢,運用現場音響和生動的語言來描述所處場景的環境氛圍,使聽眾足不出戶就有身臨其境之感。在直播中,不失時機地加入與冬奧會有關的知識或人物介紹,加之典型嘉賓與奧運的密切關系,使直播節目更加引人入勝,充分表現了廣播直播的魅力。
徐州廣播電視臺的《我要找到你——首屆中國尋親大會現場直播》,獲得了廣播直播二等獎。尋親大會吸引上萬名尋親者來到徐州,節目對這個大會進行直播,通過前方記者、后方主持人、編輯等方面密切配合,不間斷地傳播著大會進展、尋親信息、尋親方法和感人的尋親故事。節目進行時就有四對尋親者相認,更多的志愿者則冒雨進行公益服務。這場直播不僅是廣播內部各部門、各工種之間在連線、熱線、訪談等方面配合,而且與電視、網絡也實現了無縫對接和融合。可見,直播作為一種載體,通過節目內容的真實傳播,充分體現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豐富廣播的傳播手段并傳遞正能量。
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廣播節目創新創優的時代要求,需要多方合作。此次報送的系列、新聞訪談、現場直播、編排等類型的節目,基本都實現了全媒體聯合,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更大反響。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在央廣網和中央臺的“兩微一端”、音頻電臺、今日頭條等新媒體渠道同步播發、全程呈現,被大量轉發。其中的《工匠季》還與手機直播App社交軟件合作,隨時用手機直播工匠制作工藝并制作成流水線視頻;《方言季》在蜻蜓FM新聞頻道首頁小圖置頂推薦三天。再如,徐州臺的《我要找到你——首屆中國尋親大會現場直播》節目實現了海量傳播,與廣播記者連線,與電視音頻資源共享。音頻通過廣播頻率、中國淮海網、無線徐州手機客戶端實時播出,廣播各官方微信號也及時發布最新動態,多媒體實時互動讓整場直播節目更加流暢,達到傳播效果最大化。
節目創新創優,還應該全面地追求高質量,強調專業性,既要抓住大主題,也不能忽視小細節。在評選中,我們發現一些作品或多或少存在著不足之處,即使有的獲獎作品也有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間。比如,節目中出現錯別字或讀音錯誤,現場直播中的作品,有的主題非常強,由于出現兩個口誤而失去參評資格;有的以公益活動為主題,場面感人,因出現一個讀音錯誤而被限評獎級。再如,有的記者、編輯和主持人專業水準不夠,為圖省事,采訪時不給話筒戴防風罩而出現雜音;有人甚至覺得外出帶話筒麻煩,采訪時直接用手機錄音。有的節目在用詞方面不太準確,比如,廣播系列中有件《尋貧日記》的作品,用第一人稱,材料感染力很強,表現形式很好,但是,標題容易使人產生歧義。“尋”有找的意思,是一個主動行為,從主觀上來講力圖有一個好結果,比如尋親、尋緣、尋愛等等,但是“尋貧”就不合適,如果改成“扶貧”“訪貧”會更好。
總之,“兩獎”給我們的啟示是,打造精品節目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超越、不斷升華的過程,廣播工作者要勇于站在時代的潮頭,增強節目感染力和傳播力,提升廣播新形象,使廣播成為時代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