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
內容提要本文以徐州廣播電視臺主辦的兩次尋親大會為例,詳細闡述公益活動在新聞輿論中的運作方法、作用和困局。
關鍵詞尋親公益主旋律新聞輿論
從公益廣告到公益宣傳片,從公益活動到公益欄目,公益不僅已經成為大部分電視頻道的“標配”,更成為電視頻道核心競爭力。筆者以徐州廣播電視臺主辦、獲得2015年度中國新聞獎的“首屆中國尋親大會”和獲得2014年度江蘇省電視社教獎特別節目一等獎的“首屆徐州尋親大會”為例,解析媒體公益活動及報道的運作方法、作用和困局。
一、議題設置:公益“多一度”
在徐州,“人口拐賣”是個敏感話題。優越的地理位置、快捷的交通優勢和發達的區域經濟,讓徐州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成了人口買賣的流轉地。人口拐賣的“污點”讓徐州背負了很多年。如何讓特定年代下的負能量變為骨肉團圓、誠信友善的正能量?徐州電視臺進行了嘗試。
2014年11月9目,徐州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以《第一百姓》欄目為支撐,成功舉辦了首屆徐州尋親大會,上千名尋親者云集現場,兩對尋親者當場相認。根據徐州尋親大會搜集到的信息,之后的一年里,又有近20對尋親者得以團聚,并有5對走上央視《等著我》節目。2015年11月22日,在《等著我》欄目、公安部打拐辦、寶貝回家尋子網的支持下,經濟生活頻道在徐州又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尋親大會。趙忠祥、陳士渠、寶貝回家尋子網創始人秦艷友、張寶艷夫婦、央視《等著我》嘉賓張春蔚、《等著我》欄目執行制片人胡波、總導演梁爽等到現場為尋親者助力。萬余名尋親者和觀眾冒著大雨擠爆現場,4對尋親者認親成功。尋親大會現場設主會場、尋親大道、登記區、采血區、交流區、尋親話吧等多個功能區,所有服務項目一律免費。現場登記尋親信息千余人,采集尋親者血液樣本500多份,300多人走上主舞臺和話吧錄制尋親信息。
兩次尋親大會的收視份額都創造了徐州臺近年來大型活動的最高值。尋親大會不僅贏得了民心,也得到了徐州官方的高度認同。徐州尋親大會獲得了徐州市委宣傳部頒發的2014年度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提名獎,中國尋親大會入圍2015年度徐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創新項目獎評選。
尋親大會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是在合適的時機,針對大眾需求設置了恰當議題,讓社會輿論按照媒體輿論的風向走。
(一)切中時事熱點。《刑法》修正案實現了拐買同罪,趙薇、劉德華分別主演的影片《親愛的》《失孤》成為尋親路上的一抹亮色,特別是央視《等著我》欄目的持續造勢,讓尋親熱潮溫暖全國,也讓尋親議題更具“時代溫度”。電影、電視以及各種媒體平臺用平凡的尋親故事承載起公益文化的使命,將現實關懷融入藝術表達,為這個時代的大眾文化提供了打動人心的節點與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二)切中人性痛點。骨肉分離是一種難以忘懷的痛,這種痛往往歷久彌深。尋親大會正是在人性上做文章,將人們心中的愛激發出來,并將這份愛匯聚在一起形成一種強大的氣場,傳遞出充滿愛和正能量的正確價值觀。
(三)切中大眾需求點。人口拐賣會給社會帶來恐慌和不安定因素,這種負面情緒又會發酵蔓延并殃及其他。所以說,尋親不是小眾話題,而是大眾話題,涉及民俗、人口、文化、法律、經濟、歷史等多個方面。正是把準了大眾需求的脈搏,徐州臺才敢于設置尋親打拐議題,從而牢牢撐控社會輿論引導權。
二、追求“時度效”,挑戰“不可能”
徐州電視臺在完成前期調研和完善預案后,主動踏進人口拐賣的“雷區”,并引導輿論以飽滿的熱情展現尋親大會一幕幕感人瞬間和親人失散背后的辛酸,彌漫在人們心中的是滿滿的感動和正能量。
徐州臺這種“時度效”的精準把握源于對自己“狠一點”的新聞情懷和自我否定。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向公益致敬。2014年的首屆徐州尋親大會,沒有廣告客戶愿意投入。徐州臺自己出資,并在一家公益機構的幫助下成功舉辦。沒想到的是,一年后2015年的中國尋親大會又把這種波折和煎熬推向極致:廣告贊助遲遲沒有著落,參與主辦單位報批程序一日三變,嘉賓不到最后一刻不能確定。大悲大喜如同過山車。承辦的徐州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主要負責人大病初愈,接二連三的壓力又把她趕到幾乎崩潰的邊緣。
(二)為生命歌唱。一個孩子的走失被拐,一個家庭的命運從此改變。一對70多歲的老夫婦為了尋找失蹤幾十年的兒子,自帶被褥,一路風餐路宿,在首屆中國尋親大會舉辦前一天,蜷縮在活動現場一處墻角避寒過夜。央視和徐州臺工作人員見到后,自發為其捐贈600多元。首屆中國尋親大會電視節目在雨中持續錄制8個小時,直到下午5A40分最后一位尋親者上臺發布完尋親信息,創徐州臺電視節目錄制連續時長之最。寶貝回家尋子網抽調全國志愿者精英,組成百人志愿者團隊,徐州公安局出動300多名警力維持現場秩序,一家愛心企業自發為尋親者送來雨具。團聚的歡笑和淚水傳遞的正能量,引導人們感悟生活的真諦,也讓尋親大會成為一場善待生命的大會和滌蕩心靈的典禮。
(三)讓手留余香。記者接地氣才有靈氣,報道貼近群眾才有受眾。在尋親新聞的采制中,臺里要求所有稿片要多沾點“泥土”、帶點“露珠”、冒點“熱氣”,多一些思想、溫度和品質。記者每一次采訪都有著默默付出的故事。為了記錄安徽兩位走失30多年的姐弟重逢,記者長途奔襲,竟遭遇大巴公路甩客,不得不徒步三四個小時;為了送被拐女回家,記者翻山越嶺遠赴云南,合衣夜宿山寨。目前,“尋你”已成為《第一百姓》的常設板塊,“尋親”也成為徐州電視臺的獨有品牌。
三、“彎道超車”破格局:“微”力大無窮
互聯網以其共時性、共享性,構成復雜多變的輿論場。拋開“兩微一端”和微信“朋友圈”來談傳播無異于掩耳盜鈴。作為城市電視媒體,覆蓋上的“生理缺陷”阻隔了信息的跨地域傳播和影響力的打造。現在,
“新技術紅利”讓信息瞬間覆蓋全球,為城市臺等區域媒體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可能。
兩次尋親大會特別是2015年的中國尋親大會充分分享了“新技術紅利”。會前,徐州臺在徐州召開新聞發布會,愛奇藝、《等著我》官網、寶貝回家網都密集發布了尋親大會信息。中國尋親大會當天,寶貝回家網、愛奇藝網進行了微博直播,新華網、騰訊、新浪、網易、土豆視頻、鳳凰視頻、搜狐視頻、酷6視頻等近百家新媒體迅速進行了報道。寶貝回家網兩小時點擊量近200萬次。一時間,首屆中國尋親大會成為全國關注的話題。
信息的有效覆蓋與到達是黨媒傳播力、影響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利用互聯網,才能實現“彎道超車”打破覆蓋格局,才能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最大正能量”。
(一)立準“坐標系”。主流價值觀必須搶占網絡輿論生態高點。眾聲喧嘩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標系”。而以公益、正能量為主體的主流價值觀就是“坐標系”中的重要成分。坐標清晰了,就不會在亂云飛渡中慌了陣腳、沒了方向。
(二)當好“急先鋒”。新型主流媒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黨媒必須領先成為新型主流媒體,才能在網絡輿論場這個新的舞臺上演得好新角色,吸引來新觀眾,才能有效占領互聯網輿論陣地,網上網下形成“同心圓”,讓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三)爭做“新霸主”。融媒體時代的輿論必須有獨到之處、過人之力才能傳播更遠、影響更大。眼下,紙媒將死的聲音不絕于耳,城市電視臺節目收視和廣告經營也頻現斷涯式下滑。黨媒在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中必須出奇制勝,爭做“兩微一端”“新霸主”。
公益力量無窮。如何策劃公益事件,讓公益事件潤物無聲;如何放大公益事件效應,讓贊助方和大眾都得利;如何有效解脫公益事件中名利的羈絆,讓公益事件走得更遠,這不僅需要媒體人的情懷,更需要媒體“舵手”的視野、胸襟和責任擔當。畢竟公益事件往往不會直接帶來真金白銀,還意味著人力設備和資金的大量投入。因此,沒有膽識、智慧和魄力,處理不好公益與商業關系的“舵手”是很難做成公益大事,也很難在新聞輿論的引導中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