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潤

內容提要新聞宣傳也是一種扶貧。當前全國精準扶貧工作已進人攻堅期,扶貧宣傳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關節。本文從實際工作出發,提出了決定扶貧宣傳成敗的四個原則與方法。
關鍵詞精準扶貧新聞宣傳輿論引導精神扶貧
一、方向要明確
當前,許多媒體有精準扶貧宣傳報道任務。雖然這項工作已在全國開展三年,但一些媒體人仍對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和要求不甚明確,或者沒有完全掌握它。這狀況必須要有所轉變,否則很難做出精準的宣傳報道,實現精確輿論引導的目標。
(一)明確精準扶貧的戰略意義。精準扶貧有別于一般扶貧開發,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項政治任務。精準扶貧不是一時一地、—人一事的小事,是事關全局的大事,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順利推進,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五千多萬貧困群眾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這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不是一項普通政務工作。媒體工作者一定要明確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要站在全局高度來開展精準扶貧宣傳。
(二)掌握精準扶貧的政策指向。當前,我國扶貧開發已由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媒體人_定要清楚這種狀態變化,否則就可能做出與政策指向不一致的報道,使扶貧宣傳脫離實際工作要求。
隨著工作不斷深入,扶貧開發越到后面越困難,精準扶貧正是在新的歷史階段的新要求,是更加深入的一項任務,是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一項工作。這也決定了開展扶貧宣傳工作的性質,已經從以前的“反映”轉化為“服務”,新聞人不是單純反映客觀事實的旁觀者,而是實際參與者。同時,精準扶貧不僅要幫助貧困地區和群眾在經濟上脫貧,還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和科學文化普及等。這些都是媒體工作者必須要掌握的,否則很容易在具體新聞報道中,做出聚焦不準、指向不明、違背政策的負面宣傳。
二、調查要精準
(一)腳沾泥土,反對“復印宣傳”。要做好扶貧宣傳,記者應深入一線采訪,腳沾泥土。說實話,做扶貧宣傳很不容易,因為貧困群眾大多居住于山區,記者深入采訪,除了往來費時費力外,還經常要挑戰身體和心理的極限,比如暈車嘔吐、蚊蟲叮咬,以及翻山越嶺等。
這是完全有別于普通采訪的一種工作環境,但不能因為采訪環境惡劣,而把自己變成“復印記者”“電話記者”,只憑現成材料或電話溝通,就大膽地寫新聞、做報道。這種行為可能留下采訪不實、調查不準的隱患,還極易造成虛假宣傳的不良后果。比如東部某鎮的一個案例:該鎮為了在宣傳上不落后于其他鎮,就編造了一條解決貧困無房戶住房問題的“八個一”工作經驗,聲稱工作已得到有效推進,大造輿論。結果,有關領導下基層一看,發現事實與宣傳不符。在這件事上,如果記者只憑現成的經驗材料寫新聞,就可能發出不實信息。
因此,做扶貧宣傳必須深入一線,深入群眾,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要清楚地知道,新聞宣傳也是一種扶貧。工作再難,也要實事求是,堅決反對“復印宣傳”。
(二)探尋本質,杜絕“表面宣傳”。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必須擦亮眼睛,依靠群眾做好調查研究。要深刻認識到,采訪中所見所聞未必全部都是事實,材料觀點也未必完全可靠。只有通過認真調查、全面核實,才能動筆做報道,而不能人云亦云。否則可能偏聽偏信,做出與事實不符的報道。這不但會損害媒體的公信力,還會給扶貧工作造成不良影響。比如《半月談》記者發現的一個案例:西部某縣政府急于出成果、樹典型,在數字上動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個普通養殖大戶包裝成“扶貧大戶”,結果不但扶貧沒啥效果,反而弄得該養殖戶負債累累?!虼?,記者到基層采訪報道,必須深入一線看實地,走訪群眾摸民情,而不能被表面輿論牽著鼻子走。哪怕花費再多的調查時間,也要認真探尋隱藏在表面現象背后的本質,堅決杜絕與實際不符的“表面宣傳”。
三、節奏要踩準
(一)帶著感情,不要“悲情”。在實際采訪中,要接觸的對象大多居住于大山深處,生活窘迫。當面對艱難困苦的場景時,要對貧困群眾飽含真摯感情,但不能“悲情”。雖然采訪對象的生活貧困,但我們不能意識“貧困”,要站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務的角度平等看待貧困群眾。
筆者曾經與一位年輕記者到一個貧困村采訪,在一位貧困戶家中,當破敗不堪的場景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那位年輕記者竟然不自覺地淚流滿面,導致主人也情緒失控失聲痛哭,采訪無法進行。所以說,為了幫助貧困戶,為了完成采訪任務,記者要注意控制情緒,從根本上說,深入基層采訪,也是一種扶貧行為。做好本職工作,讓政府和社會知曉真實的貧困情況,更有助于當事人受助脫貧。
再說,“扶貧先要扶志”,我們要用實際行動,淡化采訪對象的“貧困意識”,努力拉近與他們的心理距離,而不能讓“悲情”影響貧困群眾的情緒,不自覺地打擊他們的脫貧信心。最好做法是,我們把貧困群眾定位為合作者,鼓勵他們積極向上,說出脫貧計劃和現實期待。
(二)把好主線,不要“跑調”。當前,精準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克難的沖剌期。現在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剩下四年多時間,時間越是緊迫,就越需要認清當下的硬目標和長遠的大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實事”的要求,意味著各地絕不能搞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當然,這也是媒體工作者必須注意的地方,我們要多宣傳一些打基礎、管長遠的事情,把鏡頭對準那些真抓實干、不解進取的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不斷為扶貧工作注入正能量。
比如這么一則報道:某貧困戶利用扶貧資金養羊,羊群生病后,不去聯系獸醫醫治,而是給鄉鎮干部打電話,說“你們送的羊生病了,趕緊來看看”,鄉鎮干部接到電話后甚是無奈。報道的本意是批評貧困戶不該對干部過度依賴,但如果換個角度看這件事,就可能得出不同結論。貧困戶有困難找干部,這件事也可說明干部深受貧困戶信任。雖然干部不一定能給羊治病,但貧困戶相信干部有辦法能幫他解決問題,這是多好的正能量事例。
四、宣傳要給力
(一)創新“精神扶貧”方式。雖說“扶貧先扶志”,但要對貧困群眾“扶志”很不容易。因為貧困群眾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平時較少看書看報,甚至連廣播、電視也少接觸。如果采用常規宣傳手段,媒體很難與貧困群眾形成良好互動,也就很難在宣傳上取得成效。
怎么辦?這就要創新“精神扶貧”的宣傳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口口相傳”的方式。我們依托當地的文化人或者干部,每逢民間節日前后,在人員聚集的地方,把要宣傳的政策和新聞宣講出去。讓信息按照“二級傳播”理論,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從而使貧困群眾入心入腦地接受信息,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二是“比比身邊”的方式。就是要樹典型、立樣板,媒體多報道普通貧困戶脫貧的事跡或上進的故事。貧困戶雖然在經濟上貧窮,但絕大多數也是有自尊心的,當看到身邊的人上進得實惠,也會受刺激而自覺要求上進。
筆者所在地有一個鄉,叫長樂鄉。為了解決貧困戶的勞動力出路,該鄉與福州一家全國500強的民營企業達成協議:貧困人員只要愿意到企業上班,就能被接收為正式員工(包吃包住有保險,底薪3000元)。剛開始,有些貧困人員還嫌離家遠不愿意去,首批只去了17人。但一個月后,當這些人拿到工資寄回家的事傳開了,許多人就爭著要去了。這種“比比身邊”的宣傳方式,只要應用得當,往往就能取得很好效果。
(二)加強“輿論扶貧”力度。一是創新宣傳手段,調動各種宣傳渠道和資源,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優勢,為精準扶貧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二是努力增加扶貧報道的強度和頻率,強化社會接受度。眾所周知,社會對某類新聞的關注度與其在媒介出現的頻率正相關。要加強“輿論扶貧”力度,我們必須要在各類媒體上增強扶貧報道的頻率,從而強化社會接受度,同時還耍不斷注入新內容,引導刺激各方積極為精準扶貧工作補充新能量,從而共同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比如,筆者寫過一篇《我市產業扶貧涌現三種典型的成功模式》的深度調查稿件,詳細分析了“合作養牛模式”“科技養雞模式”“電商+農業模式”三種成功做法。本想一次性刊發這篇8000多字的文章,后來覺得不妥。因為稿件太長未必能吸引讀者,未必能取得理想的宣傳效果。于是,我把這篇長稿分成三篇,做成一組系列報道,分三次刊發。同時,為了增加報道的強度,還配發了評論和照片。這組稿件發表后,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先后被100多家媒體轉發,形成社會熱點。這是一個成功的做法,不但有效地增加了扶貧宣傳的強度和頻率,強化了社會對產業扶貧的接受度,還推動了各地學習借鑒這三種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