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麗
在煉化行業供應過剩的局面下,中化這個后來者選擇逆勢突圍,將面臨怎樣的阻礙和挑戰?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早在宋元時期就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美譽。這里坐落著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化)獨資建設的首座千萬噸級煉廠 ——中化泉州石化。
中化集團成立于1950年3月,是中國第四大國家石油公司,從事石油業務經營已有60多年歷史。相較于國人對“三桶油”的耳熟能詳來說,這“第四桶油”并非為人所熟知。在資金和技術高度密集的煉化領域,中化更是張新面孔。
作為一個后來者,中化在煉化行業供應過剩的局面下選擇逆勢突圍,將面臨怎樣的阻礙和挑戰?
后來者的戰略
業內專家表示,“未來的石油公司競爭,歸根到底是產業鏈的競爭”,只有構建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才能保持公司核心競爭力。作為市場化的國家石油公司,中化過去很長時間業務重點都集中在原油國際貿易、倉儲物流及下游零售上,石油煉化一直是其發展的短板。
為補短板,20世紀80年代末,中化開始涉足石油煉制業務。成為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煉廠——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WEPEC)的最大股東后,基于戰略轉型需要,自主投資建設了泉州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
2014年7月,泉州煉油項目建成投產。對于中化集團來說,該項目的成功投產使其連接石油產業上下游的煉制環節得以實現突破,打通了從原油煉制到成品油銷售環節的產業鏈,也使中化成為了繼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之后第四家擁有獨資千萬噸級大型煉廠的央企。
“泉州煉油項目圓了中化人‘大煉油的夢想,是中化集團第三次創業的重要標志。”中化集團辦公廳副主任韓冰動情地說。
泉州煉油項目建設時,國內煉油產能正處在嚴重過剩中。不過,韓冰認為,雖然全國煉油產能不少,但高水平的先進煉廠仍然具備競爭力。“泉州石化作為新建煉廠 ,具有后發優勢,在安全環保、能耗水平、產品質量、裝置規模、工藝路線、工藝技術、柴汽比市場適應性等七個方面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競爭優勢明顯。”
此外,中化還正在推進中化泉州石化100萬噸/年乙烯及煉油改擴建項目前期工作,該項目于2015年12月4日獲得福建省發改委正式核準。中化正在結合國內石油化工市場情況進行方案優化,新建化工部分正開展工藝包引進談判等工作,項目用地正進行回填及地基處理工作,計劃項目將在2020年建成。改擴建后,煉油規模將達到1500萬噸/年,芳烴80萬噸/年,乙烯100萬噸/年。
另據中化集團有關負責人透露,中化已編制完成3000萬噸/年煉油、200萬噸/年乙烯及200萬噸/年芳烴的中長期規劃,規劃目標是2025年左右實現,屆時,中化將在泉州打造世界級現代化石化產業基地。
對此,79歲的泉州石化項目總體設計專家、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SEI)原副總工程師王玉翠樂觀地表示,泉州石化的地理位置優越,項目發展潛力大,中化的發展思路也支持擴大規模,“可以直接做到3000萬噸煉油能力,并向化工下游發展”。
掘金下游市場
在煉油能力提升至千萬噸級別后,中化在下游終端零售市場的布局和建設也隨之加快。在滿足福建省內需求的同時,重點開發消費需求旺盛的華東和華南地區,目標市場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湖南、江蘇、山東、遼寧等省份。
中化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中化已形成了覆蓋東北、華北、華東和華南主要市場及核心城市的成品油分銷零售網絡,在湖南等內陸地區的銷售網絡也日趨成熟,已成為國內第三大油品分銷零售力量。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由于中化剛進入煉化領域不久,較之中石化、中石油,在全國范圍的影響力還不夠,還需加大對中化品牌的推廣,加強對零售市場的開發。根據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劉新章的統計,目前中化在福建擁有100多座加油站,僅占福建成品油零售市場份額的10%,在浙江、上海等地的市場份額就更少了。
從加油站的數量上看,截至2015年底,中化在建和營業的加油站逾900座,相較于中投顧問《2016-2020年中國加油站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所提到的,截至同年底中石油下屬加油站2.07萬座、中石化下屬加油站3.06萬座的水平,顯然是“小巫見大巫”。
但這并不代表中化沒有競爭的資本。劉新章指出,除了油品質量高外,中化的銷售模式異于中石油中石化,“兩桶油”的成品油是油田開采-大區-省公司,資源調撥會有大區調撥價和價格差,中化則是將原油拉到煉廠里煉化,然后直接銷售,沒有大區調撥價的約束,可能在價格競爭上更具有優勢。
中化泉州石化總經理張強坦言,由于中化在國內終端銷售能力有限,公司成品油無法優質優價銷售,影響了公司的正常發展。為此,自泉州煉油項目投產之日起,中化就以效益為導向,靈活運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向國際市場出口成品油來化解在國內成品油零售環節存在的瓶頸,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成品油供給過剩的壓力。
自2015年9月獲得成品油來料加工出口資質后,中化泉州石化不斷擴大產品出口規模。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泉州石化約四分之一的成品油被出口到國外。1-9月底,泉州石化共出口成品油200多萬噸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泰國、荷蘭等,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占比在70%以上,企業影響力和經濟效益均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