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昉
談到供給側改革,我認為狹義的角度來講就是讓供給方深入了解需求市場,更好地與下游對接。
在2012年以前,石油和化工行業是短缺經濟市場。在2012年以后,石油和化工市場發展了根本性的變化,由過去的短缺經濟演變成過剩經濟,因此在目前供給相對過剩的市場環境中,上游企業應轉變觀念,加強對市場需求側的深入了解,把握下游消費市場的需求變化。
如何淘汰過剩產能
以前石化企業總是生產大宗產品,如生產尿素的企業只負責生產,也不用操心有哪些消費者在使用,是什么農作物使用。同質化的產品價格決定一切,越便宜可能就越受歡迎。但現在的生產準入門檻低,生產成本和產品利潤更加透明的,企業一下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這時企業就要及時更換產品思路,看看這種肥是誰在用、用在什么作物上、土地情況如何、是否需要增加其它營養成份等等,這時企業就必須要有更加差異化的產品。
最近,石化聯合會在市場調研時了解到,有很多石化企業,包括中石化這樣的央企,都已經在供給側方面做文章了,積極與消費者溝通,去做產品差異化。如鎮海石化、上海石化等合成樹脂生產企業不斷適應下游市場需要,增加產品牌號,在替代海外進口產生了積極的成效。我覺得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的一種體現。
通過供給側改革,將自己的產品與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對接,就能很好地做到差異化。對供給側改革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就是要讓供給側更多地與下游市場對接,生產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甚至還可以引導下游市場的需求。在石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去產能最有效的抓手是產品的差異化,減少同質化競爭,甚至引導消費需求導向,這樣過剩的產能自然就會有所緩減。
當然,過剩產能也要積極淘汰,但這一過程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去解決,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自然淘汰落后或過剩的產能。
如何實現供給側改革目標
實現石化行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可以有很多手段,政策方面、消費引導方面、應用升級方面等,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市場的政策要客觀唯一,要能落地能執行。
過去,石化行業的很多標準無論是產品、還是安全,甚至環保等要求并不低,但關鍵是監管不能落地,這就產生了很多問題。要讓所有的企業在同一市場規范下平等競爭,優勝劣汰。比如說環保標準,監管部門制定好規則后,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按照同樣的標準執行,不能出現“守法成本高于違法成本”的怪現象。所以,對政府各相關部門來講,最重要的是要營造好市場環境,制定的市場規則對所有企業都要一視同仁,且監管要落地。通過改革,我們要讓違法成本遠高于守法成本。
對傳統的石化企業來說,應該要歡迎競爭。因為,只有競爭才會使得市場更具有活力,只有競爭,才能逼迫企業主動開展供給側改革。我國石化行業下游的產品市場化程度很高,國際競爭也很劇烈,下游需求已經分化,大家對終端產品、差異化產品的追求更高。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里,讓企業充分競爭,該淘汰的自然就會淘汰。
在供給側改革情況下,低油價的影響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低油價對石化行業的上游開發是有一定負面影響,低油價降低的上游收益,甚至出現生產成本與市場價格倒掛,同時影響上游開發勘探開發的后期投資,對于國內能源戰略安全來說不是好事。低油價對煉油行業和下游產業及市場消費群體來說,則是利遠大于弊,煤油利潤提高、下游原料成本降低、能源價格降低、成品油價格變低。
從全產業鏈角度分析,需要我們綜合考量,力爭讓產業鏈的上下游需要建立一個平衡。石化行業的經濟運行經常會受到各種因素干擾,處于一個波動很大的情況,但我們其實需要一個穩定的平衡。我認為,供給側改革是要建立在產業鏈平穩發展的狀態之下的,不能偏向任何一個環節。穩態發展對石化產業的發展是最關鍵的。
總結而言,石化行業也應該關注“二八法則”(巴萊多定律),即20%的產品占了整個行業80%的收入。過去,我們都把目光集中在這20%的產品上面,原因是產品占有80%的收入。從供給側改革來說,行業的生產企業更應該關注那些過去關注較少的80%的產品,雖然目前銷售收入只有20%,但未來增長前景看好,也許會出現逆轉,甚至出現倒“二八”現象。或許這就應該是石化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企業把競爭焦點放到客戶需求,去做差異化產品、客戶化產品,我想石化行業的供給鍘結構性改革可以取得較理想的成果。
(作者系中國石化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